南京,为什么这么猛?

编者按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2020年注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我国GDP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整体上,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

危机来临,考验的是城市的韧性。在此次疫情中,国内头部城市对稳定整体经济形势贡献不小。这些城市既有经济体量巨大,其中任何一座出现大体量经济下滑,都会对同期整体经济形势带来一定影响。

眼下,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半年报陆续放榜。目前已公布经济数据的24个万亿及准万亿城市中,GDP实现正增长的已超半数。

我们常说城市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外部需求下行的压力,哪座城市经济更显韧性?当上半年的经济压力转嫁到下半年,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些经济强市又将如何应对?

7月27日起,城市进化论(ID: urban_evolution)连续推出城市“中报”观察系列,本期关注城市——南京。

戳链接回顾往期内容:上海 广州 武汉 成都 长沙 郑州 苏州

中报观城

500

图:南京发布

南京,冲起来了!

7月30日,南京发布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经济总量达到6612.35亿元,增长2.2%,增速位列江苏省首位,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第一位,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位(与长沙并列)。同时,实现对天津的赶超,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排名第9位。

南京的迅猛,不断刷新着南京的热度,在媒体、专家和民间等不同话语体系中,“南京做对了什么?”“首入全国前十,南京要为自己‘正名’?”等各种文章,屡屡刷屏朋友圈。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曾这样写到:南京是个感叹号!一座曾被视为四平八稳、不温不火的城市,如今走上“开挂人生”。

南京为何突然“开挂”了?

“金陵之问”问醒了谁?

南京的“觉醒”,可以追溯到一场不寻常的会议。

2018年新年后第一个工作日,南京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大会,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发出了沉甸甸的“金陵之问”——“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

如今,南京给出了“金陵之问”的答案。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南京的蝶变。

2019年,南京经济总量达到14030.15亿元,排在全国第11位,仅仅落后天津74.13亿元,距离跨入全国十强仅有一步之遥。经济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8%以上,位居东部地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城市首位,经济总量连续五年连跨5个千亿元台阶。

强劲的势头,让南京在2020年一季度实现了对天津的赶超,首次挺进全国十强。

南京为什么这么猛?因为南京的创新活了。

2019年,南京创新创下七个新高: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累计达到45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增长14.8%;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近46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28%;PCT专利申请量增长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知识产权指标继续名列江苏第一、全国前列;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9万人、其中硕博人才增长150%;南京城市创新指数和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攀升。

曾让张敬华心急的独角兽企业,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由2年前的2家跃升至15家,一举成为“全国第5城”的新兴独角兽企业聚集地。

人们不禁在问:南京做对了什么?

一直以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南京高校资源富集,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大陆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厚实的家底让同类城市羡慕不已。“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特别羡慕南京,说南京有那么多高校和那么多院士。”但张敬华曾坦陈,南京有这样的创新优势,还没有用好。

如今来看,这几年南京显然看清了短板,并且对症下药,大举创新之旗,不仅渐渐将南京科教优势转换成创新的胜势,还形成了南京最鲜明的气质——创新。

500

南京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论前浪后浪,都能乘风破浪”

发力创新,南京不含糊;做好创新,南京很认真。

从2017年开始,南京一改过去温吞风格,大动作频频。先是强势启动创新“两落地、一融合”,实施“121”工程: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励创新、最适合创新、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

后是开始大手笔留人,力推“靶向化聚才”。

2020年4月,南京在“宁聚”老十条上推出新十条,将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的落户条件再次放宽。其中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宁就业参保半年就可以落户。

而在高层次人才上,南京更是不惜重金,给予经济贡献奖励,对引才成效显著的创新型企业、对企业投入“高薪”请来的“高人”,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和正向激励。

多措并举下,南京形成了人才“强磁力”。2019年,南京新增人才总数比2018年多了近5万人,跑出引才聚才“加速度”。如果以天计算,每天平均有1000名以上大学生落户南京,成为“新南京人”。

南京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已集聚140名科技顶尖专家、340名创新型企业家、2860余名高层次创业人才,有5名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86名中外院士选择在南京创新创业。

“科教资源丰富的南京,正致力于将人才的‘数量领先’转变为‘质量领先’”。南京市市长韩立明表示,“无论是身怀绝技的‘前浪’,还是潜力无限的‘后浪’,都可以在南京‘乘风破浪’。”

在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南京排在第六位,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和杭州。

在2020年减税降费任务重、财政压力大的背景下,南京更是“挤”出10亿元资金,面向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0万个以上。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芽”

抢人的同时,南京在一向薄弱的新兴产业上,夙兴夜寐地追赶。以台积电、清华紫光的引入,集成电路马太效应逐渐展现,已经牵引一大批上、下游企业跟进投资,南京成为上海、北京之后又一IC产业中心。

人工智能上,南京强势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地标行动计划。

2018年3月,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由顶尖人工智能专家周志华领衔;一个月后,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姚期智,率清华团队建立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已引进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00家,集聚了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40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这几年,“创新”成为南京发展的高频词。城市“硅巷”、“生根出访”工作、南京创新周、“百校对接计划”等硬核型创新大动作层出不穷,让外界为之一震。

南京的决心有多大?一些小细节便可以一窥而知。

5月6日,南京市委创新委第一次会议召开,因其超高规格、顶配阵容,备受瞩目。这是继深圳、广州之后,国内成立的第三个(科技)创新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这在三市“创新委”中,还是头一次。

为更好凝聚创新动能,南京将每月18日确定为“企业家服务日”,举行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并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

500

南京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举行。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比如5月18日,2020南京“智汇宁企”企业家服务日活动,韩立明邀请50位深耕数字经济的企业家,为他们端上了一碗南京特色的皮肚面,一起畅谈“加快数字蝶变,打造数字名城”。


创新带来的收益有多大?

6月22日,一场主题为“读懂城市创新”的南京创新周强势启动,短短一周,席卷全市,共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346项,总投资额超过1080亿元,为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都说深圳的“六个90%”成就了创新之都,杭州创新“新四军”生生不息,但如今南京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也在不断成形。

不仅华为、苏宁、中兴、途牛已在南京屹立多年、站稳脚跟,就在近2年内,阿里巴巴江苏总部搬到了南京,小米华东总部搬到了南京,腾讯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也搬到了南京。

“南京各个区都有高新区,城区都有城市硅巷,每个硅巷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者。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南京生根发芽。”张敬华说。

500

破解“大省份小省会”的尴尬

回望南京这几年的大动作,可以发现南京主打了两张“牌”。一是建设创新名城,二是提升城市首位度。

尽管南京头戴江苏省会光环,却一直难以摆脱经济首位度低的“老大难”问题。在江苏省内,南京经济总量一直被苏州力压一筹,2019年两市差距高达5000多亿元。

在全国省会中,南京远不如“强省会”成都、武汉耀眼,经济首位度排在全国省会倒数。南京曾在2018年7月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要求江苏省委“指导南京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当年9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会议,专题听取南京市委关于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就深入推进巡视整改工作提出要求,其中包括“提升城市首位度”。

当年12月,江苏省委常委会集体调研南京工作,要求南京做好“主场”文章,在集聚资源、提升能级上积极作为,并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注重加强与比邻城市联动发展,切实扛起“省会责任”,体现“省会担当”。

这一次次的“点名”,既是对南京在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中所扮演重要角色的厚望,更是给予这座特大城市的发展任务。

500

南京 网络资料图

可以说,南京角色重要,戏份很足,担子不轻。

重担之下,南京开始激发潜能,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增首位度。

南京并没有选择通过扩大行政区域面积来提升首位度,张敬华曾指出:“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央考虑的事情。南京不能简单地、单纯地以地域面积扩大谋求总量的首位度。”

相反,南京选择内外提升,破解“大省份小省会”的尴尬。

在城市内部建设上,南京确立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框架,规划了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一主一新”中心城区,推动南京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后又提出“跨过紫金山”,启动东部崛起战略,重点打造紫东地区这一战略增长极、发展新高地。

500

紫东地区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而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外部建设,南京的雄心是加快构建“米”字形交通网络,积极争创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南京是当仁不让的“地理中心”。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2~2035年)》,在2022年江苏境内的44座过江通道中,南京占了24座,占总量的近六成。

在江苏普遍存在的跨江难题下,加密的跨江通道能够解决南京市域南北长、东西窄的问题,优化城市的发展空间格局,提升省会首位度。

而在4月27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南京更是被提及了47次,位居第2,仅次于上海的54次,遥遥领先杭州、宁波、合肥、苏州等大城市。

可以预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南京的重要性已经跃然纸上,正在全力冲刺,做大做强。

500

南京城市图 图源:南京日报


未来已来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南京都市圈。为什么说有特色?因为在南京都市圈八个城市中,江苏、安徽各占4个,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边界,充分遵循了市场逻辑。

500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放眼南京都市圈,总面积6.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3674.7万人,经济总量达到32730.7亿元,南京未来的发展空间值得畅想。

基于这点,这几年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南京也特别上心,频繁登门造访圈内城市;圈内城市也主动“投怀送抱”,时不时来“串个门”,走动相当密切。外界感叹:南京的“朋友圈”,太铁了。

500

4月18日下午,滁州南京工作对接座谈会在南京召开。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以滁州为例,今年3月5日、14日、23日,4月18日,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和市长许继伟便率队四度来宁,全面推进与南京同城化发展。

这是双方互赢的深度融合。南京吸附、集聚周边城市的资源,不断壮大,反过来又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2019年12月,《求是》杂志发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指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被赋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的任务。”

国家点名,江苏重视,南京很努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成绩自有目共睹。2019年,南京GDP占江苏比重为14.08%,比2018年继续提升,上升的势头逐步显现。

在人口集聚上,南京实有人口首破千万,达1031万,也显示出南京作为中心城市首位度的稳步提升。

在最新的江苏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南京继续保持第一等次。如今的南京,爆发出惊人的冲击力和持久力。

5月1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发布,勾勒出了南京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202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征程中走在前列;2035年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走在全国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前列。

南京,未来可期。

来源 | 决策杂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