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话一下:江苏状元会落榜清北?高考的问题不在分数

大家好,我是王骁。全国高考录取结果已经陆续公布了,其中高考巨省江苏又出幺蛾子了,满分480,文科第一考了430,居然落榜清北,成了高考史的新奇谈。往年,这可是清北争抢的香饽饽,但是今年,这位同学可能连科复交浙这些“双一流”都没戏了。加上本期,我们节目已经聊过了三期关于高考的问题,因为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虽然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给了很多人改变命运,提升阶层的机会,但在实践层面总有那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本期话题我们就聊聊,为什么上大学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公平。

新闻出在在江苏,那我们就从江苏入手来聊,其实江苏的高考录取制度,是互联网老话题了,年年都要喷。江苏高考总分480,语文16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再加上文科语文、理科数学各有40分附加题。然后高二有个小高考,考四门,比如高考要是考历史和政治,那高二就要考物化生加地理,按照分数划分等级,分ABC和不及格四档。白同学就败在这上面,选修有一门儿B+,她想上北大,就得双A+,清华需要A和A+,C9高校联盟中其他学校也得双A。白同学这个成绩只能上B类985了。而且江苏高考,明年又双叒叕要改革,分数改回750分,换成“3+1+2”模式。语数外3门必修+历史、物理选一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选2门。语数外用全国卷。江苏选修和必修,都决定你能不能上好大学,等于学生文理都要学,理论上促进全面发展,实际上高不成低不就。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学不全。江苏理科生几乎不选化学,因为难,19年考的人不到三万。学生学习负担重,想上好大学,必修课必须好,选修课还不能差。

           500
           

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聊过,新中国建立后,体制全面学习苏联。经济上,国家采取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教育体制也要服务全国计划,1952年高考就是为次年一五计划配套,并且开始高考,虽然60年代教育一定程度上偏离苏联体制,但总体来说,中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和选拔人才,配套国家发展。高校招多少学生、怎么招、甚至每个专业招多少学生都按计划来,这就形成了一种“经济—高考制度”的关系,经济一般是自变量,高考是因变量。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存在资源集中问题,也是因为建国前期,科研师资只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北京上海不单单是市民的北京上海,更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上海。举个例子,70年代中科大外迁,中央设想迁往郑州,最终落户合肥,合肥因此得名“科学城”。中科大蔡有智教授曾回忆,“谈话中意识到,地方对科大来河南不积极”,他当时在南阳考察,地方表示“没有能力接收大学”。为什么河南不要?有人认为高校是短期避难,地方不愿意收,有人说是粮食供应,因为大学师生家属是不搞生产的,但是地方要提供粮食。但绕来绕去还是资源问题,说白了,困难时期高校少了大城市的供应,是难以维持的。困难时期的无奈之举,久而久之造成了大城市垄断教育资源的事实。进而导致高考形式公平,但是教育不公平。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些人就是更平等。

高考录取采取“分省定额”制度。理论上,在教育部指导下,高校制定招生计划,各省名额按人口分配,再根据地方差异调整,比如2011年清华在贵州计划招生29人,实际招生57人。各地根据分配名额,按分数高低录取;假如有100个名额,第100位考600分,那招生档就是600分。之前我们说过,高中内容太窄,高中和大学教育内容割裂,比如文理分科,其实这个所谓的文科和大学里头的社科关系不大,理科和也和大学的自然科学还有工科重合度也不高。高二学完全部内容,之后复习一年多。考试单纯是为了拉开差距,出题依靠偏题、怪题。教育名额多的地区,考生复习之余,还有时间发展爱好;名额少的地区,考生只能无限刷题,掌握解题的“奇技淫巧”。教育目的本来是让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用体育比喻,就是从12秒跑进11秒,更快更强。但是实践中成了内卷,内卷已经成为互联网热词儿了,不懂得的小伙伴我这么解释一下。这个社科概念是美国学者评价爪哇农业时提出的,“一个社会或模式,达到确定性形式 ,然后停滞不前无法向更高级转化”。后来学者黄宗智扩展概念,有限资源,投入无限人力,结果导致边际效应无限递减。简单来说,事物无法向外扩张,只能向内扭曲。依靠自我压榨追求竞争优势。说人话,大家不在乎能不能从12秒跑进11秒,只在乎能不能比别人跑得快。高中“奇技淫巧”对高等教育毫无意义,到大学还是零基础,偏远生源苦苦刷题三年,被嘲笑成“小镇做题家”。如果教育只剩下分层的意义,那么考3500个常用汉字、四则运算和26个字母一样能分出差异。每次高考,全国都会因为地方考难度吵成一片,实际却没什么意义,前面说了“分省定额”制度下,进大学和名额有关,和学得好不好无关。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国教育是先集权再分权,教育部正部级,负责宏观管理的高等教育司正厅级。最好的高校都是副部级,中央直接任命校长。世一大山东大学就是副部级高校。教育部管不了,更别说高教司了。招生也只能出指导性意见。《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校招生的绝对主导权。第32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规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地方财政占了高校资金大头,招生必然偏向本地。地方差异又决定了经费多少 ,浙大经费,浙江出了一半;中科大经费,安徽出三分之二。回报自然反映在招生上:2009年浙大本地生源近一半,复交上海本地生占三分之一。教育部也努力过,2008年出台政策,要求高校本地生不超过三成,反应寥寥。中山大学、武大、浙大,本地生常年近一半。2020年教育部又把“三成红线”重申一遍,也就这样了。

教育环境还决定了高校不应该自主招生。2015年中国92所优秀高校开始自主招生,理论是给天才们留口子。那么,谁可以被“自主”?高校普遍要求,学生自证“才能”,刷竞赛、搞科研、拿论文。这对贫困学生极不友好。且不说论文科研的时间精力,有些全国竞赛,内地学生听都没听过。有人或许知道理科有竞赛,但是我告诉你文科也有,你知道吗?绝大多数人肯定不知道,但这就是某高校文科自招的报名条件。这些加分项成了“有钱有闲”群体的的通行证。2010年北京大学搞新模式,“校长推荐制”,名单内没有一所农村高中,还好取消了。自主招生模式混乱,还容易滋生腐败,这一点美国私立大学提供了反面教材,大家可以看一下骁话一下2019年3月23日那期节目。原人大招生就业副处长蔡荣生,2010年网上出现举报他的材料,利用权力收受贿赂。三年后才被处理,因此人大第二年自招暂停。这不是个例,自主评价非常“灵活”,权力没有监督,特长生材料弄虚作假,结果又是“劣币驱逐良币”。自主招生本是个好政策,可以提高社会流动性、为特殊人才留出空间,但结果却是谋利工具。

录取模式改不动,各省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尝试新花样,用各种办法提录取。河北就是其中佼佼者,“衡水模式”全国闻名。这个模式如何运行?俗称掐尖儿,河北168个县,“好苗子”已经击败了县内同龄人,衡水中学再吸走“好苗子”,因为自己是先吃螃蟹的那一个。所以衡水中学有充足资源去规划教学和学生生活,经过高强度练习,创造出工业化“高考加工厂”,吃掉河北大部分优质高校名额。随着“衡水模式”扩散,其他中学也出现“招生内卷化”,互相争抢生源,却没有相应师资指导学生,只能盲目模仿“军事化管理”,让学生重复低边际效应学习。

有内卷爱好者吹衡水模式,但河北还是想过解决问题的 ,2019年两会,河北代表团提出“京津冀统一命题、分数、招生“,教育部驳回:“考虑到三地教育水平不同,教改。方案不同,分省制度等因素,目前不宜实行”。

招生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2017年清北在北京招553人,北京人口两千万,山东人口一个亿,按照比例,山东应该招2700多人。但实际山东仅录取300人,名额还少了。僧多粥少,不内卷能行吗?很多人呼吁“教育改革”,主张破除“唯分数论”;问题根本不是“唯分数论”,恶性竞争根源不是“分”,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70万山东考生名额没有北京5万考生多,分数再高有什么意义?

我们团队的新成员Fred来自北京,经常自嘲“天龙人”。2018年清北全国录取6600多人,北京录取626人,录取率百分之一,全国第一。而云贵两省录取243人,两省录取率都是万分之三,北京录取率高出30倍。当然,我们也不要一棍子打翻所有人,说是北京,实际上城区才是录取的武德高地。清北录取的北京学生,东西城加海淀占百分之90,石景山、朝阳、丰台占不到一成,其他区约等于0, 没比河北好多少,所以有人呼吁恢复“北直隶”,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城区还能继续分,上什么大学,高中就能决定,人大附有句著名顺口溜:“少壮不努力,长大去隔壁”,就是说人大附学生一般去清北,不努力只能去人大。西北大学曾经有学者统计,清华大学的办学经费九成以上来源于中央财政,而浙江大学作为985,一半办学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1998年后,除了清北以外,其他各地高校均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共建的方式办学。然而清北招生却偏爱本地户口,极其不合理。北大清华不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而是全中国人民的北大清华,请把北大清华还给全国人民。所以这不单单是考试,还是考投胎,大家不如求神拜佛下辈子拿张生育彩票。

如果高考录取和高等教育只有公平和公立之名,却无公益之实,变成城乡二元隔断墙和特定阶层牟利手段。那么高考改革永远无法深入内核,只在表面做文章。就比如江苏教改,变成了苦学生、苦家长、苦教职工的恶政。江苏承认了自己教改的失败,降低了生源质量,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是瞎折腾。

高考改革到底要往什么方向走?我提一提意见。首先是继续转轨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制度,扩大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大哥你是懂我的,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我不喜欢围美救中,我一直认为美国的教育投入足够大,虽然他们的素质教育和私立大学自主招生都会促使阶层分化,但是美国多数州的州立大学质量都很高,都是好学校,招生也公平,这一点我们是望尘莫及的。我认为应该继续扩大中央政府管理高校规模,目前高教经费才1.3万亿,加倍也不是大数字。其次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全国统一命题,高中大学教育内容接轨。完善异地高考和出资配额政策,分离户口和教育属地,谁交税谁享受当地教育资源。完善高考加分和特殊配额,照顾共和国烈士子女,减少非合理加分。最后完善录取名额分配原则 ,真的按人口,按阶层分配教育资源,农村占人口四成,考虑到城乡发展差距,高校就应该向农村学生提供更高的名额,那农村出身学生就应该倾向更多名额。有些人说农村学生基础不好,进大学跟不上,跟不上那就再改,大不了多读一年,我不信社会主义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