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消费降级更要命的,是理解力降级

是不是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

500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着急的事情其实不是消费降级,而是理解力降级。

消费降级是收入降低、物价抬升后的产物,迫使人们通过下降物质生活水平来维持日常生活的需求。但总体上说,它目前还不会影响我的创作能力。我吃一顿牛排,能写出文章;我吃一份鱼香肉丝盖浇饭,也能写出文章;我吃清汤面,应该还能写出文章。

可能不同的际遇还会提供不同的素材。当然也可能导致广告数量的调整。

让我比较痛苦的是——我这些年越来越感受到,读者理解力的降级

什么叫理解力降级?是因为在我们以前的认知里,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已经足够浅显易懂了,文字也足够精炼了,按理说读过初中的人都能看得懂。但等到发布后,一看评论,我就会发现:原来至少有半数的评论者并没有看明白

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和拼多多一样:我们一度认为山寨品已经很小众了,但拼多多告诉我们,这个市场范围才是时代的大多数。我们认为公众可能都是有一定文字理解力和思辨力的人了,但真要讨论的时候,发现这样的人并不多。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因为要求“下架顺风车”的观点不被读者理解,我写了第二篇文章《不要滥用“菜刀理论”》。整篇文章的字数严控,也没有车轱辘话,结果有这样一条评论:

500

让我有些痛心的,并不是他的批评,而是他点出了一个非常致命的现象:对现在的不少读者来说,2000字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长了。已经是“长篇大论”了。

2000字,即便一个字一个字读一遍,也只需要七分钟,如果用眼睛看,其实三分钟以内足够。就算内容稍微需要一点理解消化的时间,四分钟应该也够了。

但有这个耐心的人正越来越少。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一大批读者看了标题就来评论,或者根本没有完整阅读完文章,就情绪激动地表达观点:

500

我有没有在文章里“否定滴滴的全部价值”?并没有。我还罗列了滴滴出租、专车对于盘活市场的价值,我只是强调滴滴顺风车在现阶段不具备上架的条件。但有不少读者是根本不看的。我还得花很大精力去解释滴滴出租、滴滴专车、滴滴快车和滴滴顺风车的差异。

让我痛心的也不是他对我文章的指责,而是我深刻地意识到:现在人们的阅读能力大幅退化了——我小时候翻连环画《丁丁历险记》,都能分清杜邦和杜帮两兄弟的,现在许多人已经不具备三分钟以上的持续阅读力了——他们要么关注15秒以内的视频,要么阅读极致碎片化的资讯或段子,要么观看不需要思考只需要跟着主角打怪的玄幻小说。和过去几年相比,人们的深度阅读意愿已经极度弱化了。

这里有互联网内容弱智化和极致碎片化的助推——什么叫弱智化?就是用重感官刺激的资讯取代思辨性的内容:几张图片,五六行字,最后来一句“对此你怎么看?”作为互动结尾。什么叫极致碎片化?就是诱导人们不需要花时间,通过标题或者头图,就能“仿佛知晓一切”。

作为中文系的本科生和新闻系的研究生,我对这种现象的蔓延是有困惑的。在我的认知里,资讯可能需要有快讯这个种类,但观点和说理一定是有个基准的最小单位的,它一定得有论点、论据、论证,再怎么也不可能短到“一眼即知”。

但这些年来,人们的阅读耐心是高度缺失的。他们似乎并不在意你的论证过程,只在意你的标题是否和他们心意一致。只要不一致,键盘一敲就开喷。以前我觉得可能只有小城镇、受制于教育条件的网吧青年才这样,我们一点点开化他们便是,后来我发现哪怕在一二线城市,CBD里的白领也有这样的苗头。每个人都渴望速成,越来越不肯用反对意见充实自己,让“阅读耐心”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循环:公众的阅读耐心越差,内容就越快餐化,然后进一步削弱了阅读耐心。

大家知道我这个号平时谈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在对孩子的语文教育中,我近乎刻意地去培育他的阅读耐心,要会读中篇,会读长篇,要知道三万字以内的都算短篇小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耐心,他才有可能从文字中获取营养,去提升认知边界——烧熟一锅饭,总得用上半小时。五分钟就烧好的,一定是夹生的。

理解力降级的另一个标志,就是这些年来,反对意见的可辨析度越来越低。

其实我是乐于在文章中表达观点的,也乐于接受反驳。毕竟观点不是真理,基于个人认知的看法也可能存在不全面,反驳是一种观点的补充,能够更好地呈现事件全貌。所以,大家也能看到,我不像有的公众号,只放出支持自己的评论,我是优先放出反对的评论的。

但问题在于,我多少希望反对的评论也有论点论据,能够真正起到补充观点的作用。但总体的感受,依然是形容词多,人身攻击多,值得去辨析的内容少。比较可读的水准也是下面这样:

500

无知、懒惰、根本不了解、一塌糊涂、故意混淆、低级……在有限的篇幅里,他用大量肯定的描述性文字对我进行了人格上的否定。那么,混淆在哪里呢?怎样算高级呢?哪段文字体现了懒惰呢?

一句没提,让我也实在没有办法去反思和改进。

还有这种:

500

问题是,我的文章就是我的主见啊,怎么是“毫无主见”呢?难道只有跟你的观点相同,才算是有主见,才算是有脑,反之都是无主见无脑?

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主义思路啊,对不对?

我承认,互联网是具有发泄情绪属性的,要求评论者都去做理性发言也不现实。但我一度认为,这样的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改观的。但一直到现在,我并没有感受到这种改观的出现,反而感受到戾气的加重。阅读越来越浮躁,不经推敲的文字越来越多,情绪化的表达大受欢迎,营造虚幻梦想的内容让人奉为圭臬,那些破除幻想的文字反而会受到无情的指责与攻击。

过去几年,时代走得太快了。互联网创业、P2P、区块链……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每一秒都是风口,人们都盼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尽量多的信息,把信息的获取时间从十分钟拆到一分钟,从一分钟再拆到十秒,三十天掌握一门外语,十天掌握一门技术,三节课你就能像他一样……

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件事究竟可能不可能。这么仓促端上桌的一锅饭,究竟有没有可能是夹生饭。

在这样的环境里,整个社会的理解力是逐步降级的。它会导致认知的偏差,以及思考能力的匮乏。评论区质量的连年走低,其实是这种降级的缩影。

我们所期待的美好与共鸣并未发生,急躁与不耐倒频繁出现;我们所向往的思辨与互补并未发生,指责与骂架倒与日俱增。这是一个内容需求大幅增长的时代,但却未必是内容留存最好的时代。

最后做一个表态吧。

我并不认为我的观点一定正确。每个人的认知都有边界,观点必然会存在缺陷。

但我并不认为,只有完美无瑕的观点才有资格被表达。正因为观点的多样性与互相碰撞,人与人之间才会互相了解,认知的边界才能得以拓展。

我愿和所有读者共同致力于这种拓展,我也对每一个充实的反驳心怀感激。

我更希望在这个飞速前行的社会里,在这个事事求速成的时代里,你我都能保有一点点耐心。

那是业余时间坚持码字的我,那也是坚持读到这里的你。

一个背景声

“谢谢”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