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不要也罢?交通部你三年前可不是这样说的

这两天,滴滴的顺风车杀人案刷屏了。

事情的经过,各位应该都大体知道了:在温州乐清,一个滴滴司机在顺风车载人的时候,把同行的女乘客谋害了。

舆论激愤,因为滴滴已经不是初犯了。

之前的郑州空姐遇害案,群众至今还心有余悸。怎么才过了三个月,滴滴又出事了?

500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滴滴未必有。群情激奋的人民蓦然回首,发现滴滴三个月前发在微博上的道歉,早就没了。

既然你不要面子,那就别怪群众这次去思考里子的问题了。

接二连三的事故,很容易让人们想到一个根本的问题:

这到底是司机人性的扭曲,还是滴滴道德的沦丧?

这事关滴滴的生死。技术问题可以讨论,可道德基础全凭感觉。这么说吧,百度现在的股价可能靠AI翻盘,但如果血友病吧和竞价医疗广告的故事重新进入舆论的视野,那李彦宏估计又要重新请陆奇出山。

偏见也是一种意见,何况滴滴的案件,还有那么多实锤。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滴滴的公关部就算再有钱,也可能回天乏术。

舆论的状况已经非常不友善了。不仅人民日报发声,就连交通部都亲自出手,变身“新华社”,直接向滴滴喊话:

若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这话说的很严厉,符合现在的舆情氛围。滴滴该骂么?的确该骂。

可话说回来了,活该挨骂的人,难道还在乎多一句挨骂么?

我并不想当一枚杠精,我只是觉得这话谁说都无关痛痒,可唯独交通部去说,却有转移视线的嫌疑。

为什么?因为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你可以现在不要滴滴,但当年滴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当把时间轴拉回2015年,我们就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彼时的滴滴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产品,毁誉参半。

支持者将其视为与时俱进的产物,共享经济的典范。在降低空驶率、提升司机服务质量等方面,滴滴的确也完成了他的使命。

可对滴滴的喜爱,并不是因为滴滴真的出色,而是因为钱。

无休无止的价格大战让乘客在一开始产生了一个错觉,原来出租车也可以这么便宜。

平时30块钱的路程,滴滴打车最厉害时可以优惠到4块就能搞定,比坐地铁还省。。。

被通行问题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群众们恍然发现,既然出租车可以做到这么便宜,那出租车公司留着干什么?不分等着过年么?

是的,以前我们没得选。

可是现实世界仍然遵循着一个古老的法则,那就是等价交换。你享受了权利,那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你享受了互联网+超前的优惠,那就得承受便利背后的隐患。

那就是安全问题。

安全是有成本的。

500

其实安全问题早在滴滴等网约车平台上线之初就已经占据了舆论的一席之地。可在实打实的优惠面前,群众选择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无怨无悔。

关键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连交通部都没把持住。

500

当时的交通部手提十六字方针“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在创新的大旗下鼓励滴滴发展。

鼓励发展没错,市场配置资源也没错,可问题是,说好的"好好发挥政府作用”到底哪里去了?

当乐清警方都及时无法让滴滴客服迅速调取司机信息的时候,当初力挺滴滴的交通部一定没有想到,今天的自己竟然会如此决绝,说出“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从前爱得那么深,都是给现在挖的坑,世间事大抵如此。


交通部如果当时更有定力,监管得更加严格一点,很难说今天的局面一定会变得更好,但起码,不会变得更差。

3年时间,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是沧海桑田的改变了。

3年了,我们见证了微信的崛起,见证了微博的顿挫与重生,也见证了直播行业的下落。共享单车从炙手可热变成了烫手山芋,今日头条从改变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到如今的人人喊打,还有抖音、拼多多、趣头条。。。3年了,足够一家曾经渺小的公司成长为中国互联网世界里无可撼动的小巨头,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所有滴滴的拥趸也见证了网约车平台百川争流,最终汇于大海的巨变。现在的滴滴,作为中国独角兽的代表企业,已经完成17轮融资。今年4月,滴滴才刚完成了一轮55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约为500亿美元。有媒体报道称,滴滴正在和多家投行洽谈IPO事宜,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上市后估值或达到700亿美元到800亿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4800亿-5500亿元)

5000亿市值的公司说不要就不要,交通部也真的豪爽。。。

既然滴滴的安全问题已经发生,滴滴也做到了大而很难倒,那么现在交给政府部门的难题,就不该只是批评了事,而是建立更加严格的准入制度。

这次出事的是滴滴的顺风车。从产品逻辑上,顺风车是自带社交属性的一种,而且乘客这次不只是司机服务的对象,更变成了司机消费的社交产品。因为乘客在支付更低价格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就是司机挑选乘客的权利。郑州空姐遇害案以后,滴滴曾经取消了默认公开乘客身份信息的设计,但很快发现,顺风车的成单率骤然降低。

为什么?因为司机不爱干了。除去油钱和时间成本,外加滴滴收取10%的服务费,顺风车司机根本赚不到钱。赚不到钱我还不能挑选乘客满足我的社交需求(说白了就是潜在的约炮对象),那我凭什么要做这一单生意?

乘客不满意,司机不满意,滴滴顺风车做的也是厉害。

可顺风车的需求却一直摆在那儿。

作为一块一年给滴滴提供8亿元利润的顺风车市场来说,滴滴又舍不得这块看上去带有”公益性质“的肥肉。两相权衡,滴滴又改了回去。

怎么办?除了滴滴投入成本加强对顺风车司机的身份核实以外,主动配合政府和警方工作是目前看来能保住这家5000亿市值巨无霸公司的唯一出路。

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如果滴滴真的没了,那被舆论喷了三年的出租车公司会做得更好么?说白了,产品和需求不以舆论风潮中谁声音大为转移,再怎么大声疾呼约炮有害,也架不住豆瓣陌陌探探的一天天往上窜的市值。交通部可以毁灭滴滴的肉体,却无法消灭顺风车自带社交属性的逻辑。

现在可以直接处罚滴滴了事,可滴滴没了,将来还能罚谁呢?

讲道理,出租车公司杀害乘客的案子也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也是一个比一个更奇葩。。。

车费没算对,把乘客砸死的。。。

500

有纯粹图财的

500

也有图色的

500

即使没有滴滴,出租车司机杀人和乘客杀人的案件一直都有,这是任何社会没有办法杜绝的。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过失可以追责,但是把社会现象完全怪罪于企业么,也的确过于武断。

如果滴滴很小的时候,交通部真的以创新为契机,借势改革全国的出租车公司;

如果滴滴很小的时候,交通部能把最坏的情况想象得更多一点。。。

如果滴滴很小的时候,交通部能做的更多一点。。。

可惜现实哪有那么多如果。

然而真正讽刺的是,昔日屠龙的勇士,身上也渐渐长出了龙的恶鳞。早已变身出租车公司的滴滴,现在也只剩下了互联网+的新衣。司机嫌份子钱贵,群众抱怨打车费没降,历史周而复始。

这样的局面,谁又想看到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