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的金融野心:做流量还是做生态?

500

2015年,美团在一条名为《美团金融,火热招聘》招聘信息中,列出了这样的描述:美团有信心打造一个千亿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

这是王兴第一次透露,对于金融业务的野心。

一年之后,王兴又提出了著名的“互联网下半场”理论。在上半场时,有的吃人口红利,有的靠简单粗暴的刷流量,用外卖撑起半壁江山的美团,则一直标榜自己干的则是脏活累活。

就在通过招聘信息透露金融野心的同一年,在美团的营收中,出现了一项与脏活累活风格相差甚大的业务——金融业务。

在此后的四年间,美团的金融业务不仅形成了以“支付+网贷”为发力点的业务模式,包括金融业务在内的其他服务和销售板块,在总营收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1.02%,提升到了2019年的16.57%。

金融业务初战告捷的美团,如今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对于金融业务,是选择进行单纯的变现,还是选择做难度更大的生态?

500

低调的金融业务

美团做金融业务,与做外卖业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后者无论是高举高打的补贴还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骑手,都在为美团外卖打着广告。美团的金融业务则十分低调,仅有的几次被关注,也不是因为什么好事。

今年5月26日,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5份案涉美团小贷的执行裁定书。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5份裁定书显示,焦作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活动。

本案中,美团小贷未经金融监管部门依法批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融资业务平台,违法从事发放贷款业务,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美团小贷的申请依法应予驳回。

500

根据启信宝显示,重庆美团小贷,其运营主体重庆美团三快的控股股东是美团财富,后者的法人正是美团联合创始人穆荣均,而重庆美团三快的法人则是美团副总裁彭千。由此可见,涉案的美团小贷,正是美团旗下金融业务中的一环。

尽管美团随后表示,法院裁判认定的事实存在严重错误,并已提起上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美团小贷第一次被牵涉到类似事件当中。就在不久前的1月份,焦作市中级法院也曾审理过同类案件,结果也相同:美团小贷从事的相关业务被认定为不合法。

除了被法院认定为非法外,在新浪旗下的投诉平台“黑猫”以及聚投诉上,均存在大量关于美团小贷的投诉,投诉的内容多是侵犯用户个人隐私、暴力催收。

500

500

美团低调布局的金融业务,也在多次的“被曝光”之后,被外界所注意。

实际上,如果从2015年那条透露出要将金融业务做到千亿规模的招聘启事算起,美团的金融业务已经低调潜行了五年。在这五年之中,这项业务收获的不只是焦作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以及网友的投诉,还有不断增长的成绩。

虽然美团在招股书和财报中,对这项业务都着墨甚少,只有寥寥数语,但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

在财报中,金融业务的数据被合并到了其他服务和销售板块中。根据iFid数据显示在最初的2015年,这部分的营收为4100万,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仅有1.02%。

此后四年,包括金融业务在内的其他服务和销售板块,营收规模和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都逐渐走高。

2016年到2019年这部分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9亿、12亿、88亿、161亿,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2.25%、3.59%、13.53%、16.57%。如果以营收占比计,这部分业务已成为美团的第三大业务。

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由于深受疫情影响,美团来自佣金、在线营销服务的收入都出现了下滑,仅有来自小贷业务的利息收入,与上一个季度相比实现了7.27%增长。

从这五年多的发展来看,虽然其他服务与销售板块的营收和占比都在不断扩大,但隐藏在其中的金融业务,与提出的“千亿规模”的规模,仍然相去甚远。

500

金融业务的一点两面

美团虽然在诞生之初,就赶上了“千团大战”,生存局面不容乐观,但其实也因此而因祸得福。同样入局O2O的百度,其入局理由,更多是其自身还没有通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

初出茅庐的美团,从诞生起就站在了通往未来的赛道上。在经过了合并大众点评,以及在外卖领域甩开劲敌饿了么、百度外卖之后,美团彻底在移动互联网这艘大船上底站稳了脚。

诞生于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以其巨大的想象力,和业内出现了一批上市公司的盛况,向世人宣示了,互联网金融将是互联网企业通往金融市场的门票。

美团创始人、CEO王兴,就曾在媒体沟通会直言不讳的表示:美团有做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做互联网金融会更有基础。

王兴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00

2016年9月26日,美团斥资13亿收购钱袋宝,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同年11月,美团出资成立了重庆三快小贷公司,借此拿下了小贷牌照;同年12月,吉林亿联银行成立,王兴控制的吉林三快公司持其总股本的28.5%,美团获得了民营银行牌照。

2018年2月,美团100%控股的重庆金诚互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被原保监会批准开展保险经纪业务。

至此,美团的金融业务,集齐了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保险经纪三张牌照,完成了从无证经营到持证上岗的转变。

美团的金融业务不仅是在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其业务模式也走过了从零到一的探索阶段,确立了切入金融行业的姿势。

美团选择了支付和网络小贷作为切入口,这两方面涵盖了B端以及C端的客户。

其中的支付业务,既服务B端,也服务C端。

面向B端的主要是为商户提供包括智能POS 终端、小美盒子和美团二维码在内的一系列数字化赋能工具。

具体路线则包括,自己下场以及投资并购。

自营方面比较有的代表性的则是“快驴”,商家不仅用快驴进货,还可以用它进行财务对账、经营分析、商品管理等。2018年10月,美团又将“快驴”升级为事业部,足见美团对这项业务的重视。

投资并购方面,美团有两个大动作。在2018年3月,领投了餐饮服务商奥琦玮的2亿元C轮融资。奥琦玮在随后的5月,收购了另一家由美团参投过的餐饮服务商天子星。同月,美团全资收购了餐饮SaaS服务商屏芯科技。

在个人用户方面,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美团,为用户提供了包括美团支付、微信支付、银联等其他第三方支付方式,以及信用卡及借记卡或网上银行账户转账。

网络小贷同样可以用于B端和C端,模式则是现金贷。

美团在这方面推出了“美团生意贷”。在宣传上还打出了无担保无抵押无手续费,随借随还等卖点。

500

500

在个人用户方面,除了体验最明显的在线支付环节,美团还曾上线了类似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美团生活费”。

“美团生活费”额度的大小,由美团根据用户信用状况自动生成,借款可以分3、6、12进行分期还款。

从美团迄今为止的动作来看,美团的金融业务可总结为一点两面。其中的点指的是,美团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经验,打造面向C端、B端的供应链;面指的是,覆盖了C端和B端的,支付和网络小贷这两张网。

通过一点两面,美团的金融业务如果发展顺利,就会由对消费者、商家的服务扩展至对二者的供应链,形成从服务到供应的闭环。

500

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实际上,尽管美团已经上市,市值过千亿,但美团眼前的局面其实与此前,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美团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以战养战。

如今的战局,正在从单点走向全局,美团在外卖领域曾经的对手饿了么,已经与支付宝一道升级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阿里与美团的竞争也逐渐明面化。

500

相似的局面,不仅出现在了本地生活领域。

2018年,美团在南京和上海试点了网约车服务,与滴滴正面交战;同年4月完成了对摩拜的收购,正是进入竞争激烈的共享单车行业;2020年,美团又重启了共享充电宝业务…

梳理美团发展的新业务,会发现美团的新业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很少是业内第一个做某项业务的企业,团购、外卖都是如此;其次,美团所选的行业竞争压力都很大。

细究起来,美团金融业务的压力远比外卖、出行业务要大。原因在于,与外卖、出行行业整体格局已定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格局未定,美团所涉足的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着实力雄厚的对手。

在支付方面,除了最鲜明的要与已经布局数年且处于领先地位的微信支付、支付宝争夺个人用户外,美团还要和二者在商家方面进行竞争,尤其是将本地生活上升到战略高度的阿里。

在美团通过快驴为商家做供应链,收购屏芯科技,入股奥琦玮的同时,阿里也收购了累计服务超50万门店的业内头部“客如云”;腾讯系的微盟则通过收购“雅座”,切入了餐饮行业。

现金贷业务同样如此,除了一批已经上市的相关公司,其他巨头也已经纷纷入局了金融行业。其中,滴滴上线了“滴水贷”,腾讯的微粒贷,阿里的花呗、借呗,字节跳动也上线了“放心借”…

在美团内部,不断增长的小贷业务,也为美团带来了一些压力。根据美团招股书显示,仅在上市之前,小贷业务的应收贷款就有近21亿元。

由此可见,在金融业务方面,美团再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

然而,即便是竞争对手多,且不乏实力不俗者,金融业务恐怕也是美团不得不做的业务。

原因在于,尽管美团已是外卖行业的第一名,在酒旅行业的发展也很好,但迄今为止美团的营收仍然要靠流量。

也就是说,美团现在仍然只是平台,而非生态。阿里利用饿了么,进可攻本地生活,退可守外卖,便是生态企业相对于平台企业,存在优势的最好例证。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模,不仅值得美团去做,其现状也让美团,有希望打造一个由本地生活延伸出去的金融生态。

因此,如果美团做金融业务的目的,只是想单纯的增加变现渠道的话,那难度不大,收获也会不少。

但从美团,在支付方面选择个人用户和商家两手抓的策略来看,想必美团并不想继续做单纯的流量变现生意。只是,想要打造自己的金融生态,虽然收获远非流量变现可比,但难度同样亦非流量变现可比。

美团的金融“野心”能否实现,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