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的本质是心智统治

文|龚伟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500

我对字节跳动旗下产品一直不感冒,几年前听闻今日头条的盛名,曾经兴致勃勃地下载使用过,但是记忆里因为点击过讲枸杞功效的文章,后来推荐来的就全是壮阳补肾之类的,补得我流鼻血,就“愤而取关”了。

当时就形成一个印象:这个产品是在通过数据挖掘做投其所好的信息分发,收割廉价注意力。那些低劣迎合你的碎片化的内容,堪称注意力杀手,从我本人价值观上,打死我都不会用它,因为明显是赔本买卖(我的成本是付出了最宝贵的注意力)。

500

到后来短视频横空出世,力压众神,快手、抖音风光无限(我注意到,很多知识付费领域的大神都在预测短视频时代已然来临、微信图文已届夕阳时分,纷纷转行做抖音培训了),我秉持对碎片化内容的摒弃态度,对字节跳动的视频产品依然不闻不问。

直到前不久,在一个特殊的机缘下,有机会步入字节跳动内部参观,让我有了近距离观察思考这家独角兽公司的机会。

说起来,自从十年前离开百度,一直都在大学围墙之内,逐渐丧失对于互联网动态的敏觉观察,这可能是十年后第一次又来到互联网巨头内部,捕捉其企业文化的气息和味道。

一个直观感受是:与“字节跳动”这几个字带来的活泼灵动的想象不同,公司内部是一个信息车间,黑压压绵延开来的工位,程序员(也可能包括审核员)麻木压抑的神情,再形象不过地展示了“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工作境况。

公司内部除了一面“展示墙”(企业发展历程的时间轴),并无其他特殊景观。墙上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张一鸣的一封全员信《title级别和汇报关系》(电子邮件),内容是鼓励无负担沟通,确立对内不讲title,汇报关系基于业务灵活调整的原则。据介绍,公司的高管除了张一鸣有办公室,所有人都在开放区域办公。根据公开报道里介绍的,在字节跳动“公司内部没有头衔,只有汇报关系,所有人之间都必须直呼其名,严格禁止X总X副总的敬称在,就连江湖气的‘哥/姐’、‘老大’都不被允许。”

这显然是一个标志性的企业文化内容,不仅与我曾任职的百度内部的纵向组织传播完全不同,我也想不出任何其他有这种类似规定和文化的互联网公司。

对此我有两点评论:

第一,我们执政党在“创业维艰”的阶段,也曾经明确过互称“同志”的规矩,只是后来也终于落入严密的层级关系和庸俗的江湖称谓之中。但张一鸣显然很敏锐捕捉到称呼所蕴含的对于关系的规定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或者这个方面上),虽然讲到毛泽东著作爱好者,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任正非、雷军、史玉柱这些上一辈的创业大佬(他们更多借鉴的是毛的哲学辩证、战略战术和群众工作方法),但张一鸣在内部传播和内部管理上的这种敏锐有我党整风抓自身建设的范儿;

第二,有人评价张一鸣:“但你依然看不到他的边界在哪,他说事情没有边界,时间也没有边界,最重要的就是向前跑。”与字节跳动在市场发展上的“无疆界”的侵略性相符的,其内部也建立了一种无边界的组织沟通和运转文化。

在与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接触中,从不流畅的过程和介绍人的状态看,我本人的感受是粗糙粗粝的。

现在可以给出一个参观后我的改变和我的态度——

我对字节跳动(及其产品)依旧不感兴趣,但我对张一鸣这个人,感兴趣。

张一鸣在接受《财经》访问时,曾有一段问答:

《财经》:你的观点、想法跟头条的算法、规则完全没有关系吗?

张一鸣:我是我,产品是产品。

恰恰不是,整个公司就是他的心智外化。

张一鸣不是那种事务管理型(掌兵)的领导,但是看方向、“对重要事情的开拓和判断”毫无疑问都是张一鸣在掌握的。

接下来我的路径是:理解字节跳动,捷径和关键都是理解张一鸣的心智。

对张一鸣的观察,有从外入内的三个层次。

01

张一鸣是一个与算法合一的人

这个展开来说:张一鸣自己把自己当成产品来打造;张一鸣把产品当成生命体来调教。

公司内部和外界有一些对于张一鸣的观察,是高度雷同的,例如:

他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一些跟随他多年的下属和同事甚至认为,这位32岁(当时年龄——笔者注)的年轻CEO多少有些“缺乏情趣”。

再例如:

他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一些跟随他多年的下属和同事甚至认为,这位32岁(当时年龄——笔者注)的年轻CEO多少有些“缺乏情趣”。

“缺乏情趣”、“极其克制“的张一鸣,其实是在用生命历程写一本书:《互联网创业者的自我修养》。

这种修养的方式不是人文主义的,不是美学的,如果说人工智能在仿照人类打造机器,那么张一鸣是在反向地像打造机器一样打造自己:

他可以像机器一样工作,并曾像驯化算法一样调试自己。

经过反复实验,他得出自己的调试结论:专注且高效的最好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这个自我调试和自我驯化的过程,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尤其人工智能洪流滚滚时代的精英主体性特征(我们不能想象富兰克林或者稻盛和夫建立这种心智,也不能想象柳传志、王石、马云建立这种心智)。另一个可以类比的著名说法,是某位“***首富”一直反复强调的:升级心智操作系统。

可以想象这个自我驯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设定参数、调整输入、观察输出、不断根据反馈,累进迭代、寻找最优解的系统性工作。在这个系统的外界观察到的结果是:张一鸣“就像是自带了一套强大且稳定的运算法则”。从本质上说,这种自我修炼是反向的儒家修炼道路:格物致知是把物当我来“格”,张一鸣是把“我”当“物”来格。

从张一鸣对待自我的方式,我们也很容易反过来理解他的今日头条的路数:“将算法看作一个需要调教的生命体”(高级产品经理沈振宇的说法)。

今日头条是一套预测你可能喜欢的内容然后推荐给你的资讯推荐系统,这个系统“简单说就是拟合一个你对内容满意度的函数,解决你和你所处环境及资讯的匹配。”

他把自己变成一个耦合系统,把耦合系统变成一个人。

02

张一鸣是一个与算法合一的人

专注是张一鸣算法中很重要的方面,有人评价他:“他看得长远,目标一旦确立,就极其专注”:

大部分时候,张一鸣和他的公司都处于这套程序的控制下,输入信息,打通路径,输出结果,平稳运转。他喜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深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程序永远忠实地执行三个步骤:确立起点,确立终点,然后寻找可到达的路径。

关于“目标与专注”的行事风格,有两个事例震撼了我:

大学时,张一鸣的一个女同乡电脑坏了,他去帮忙修完电脑回来,兴奋的告诉室友,“那宿舍有个女孩子不错”,他喜欢,决定要追。

接着他总跑去修电脑,和女孩在BBS 上聊,约出来玩,然后是表白。结果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毫无余地地拒绝了他。

室友本想安慰他,但张一鸣反而觉得没什么所谓,表白失败就感觉是“这件事跟你说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没事,我们接着来。”

张一鸣就继续修电脑,BBS 上聊,约出来玩。两个月之后,有次出游回来,室友看到两人牵着手。

那个女孩是张一鸣的初恋,后来成了他的太太。他清醒地控制自己不在恋爱这件事情上多浪费时间,就此向记者讲述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世界上可能有两万个人适合你,然后你只要找到那两万分之一就好了。就是你在可接受的那个范围,近似最优解嘛。”

另一个事例是:

 2015 年,张一鸣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创业之初写过的一个 PPT。团队成员都觉得,今日头条现在的发展,跟当时的预估基本没变,所做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

这一点是非常令人震撼的。我想起一句话:所谓大牛就是有能力构建自己世界的人。

所以,泛泛而论,我们可以赞叹张一鸣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但实际上,真正令人震撼的是,他构建了自己的世界。

03

张一鸣算法的底层架构是“延迟满足感”

但是目标和专注仍然不能算是张一鸣自身算法程序的底层架构。

要探明张一鸣的底层算法,不用我自己再下功夫了,有人在观察基础上做了精准的提炼:

他喜欢研究算法,我喜欢研究他的算法。我发现,他人生算法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延迟满足感”。

我翻阅了大部分关于张一鸣的报道,发现他多次提起这词。我又翻出他的微博,检索这个词,有 12 条结果。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词,但这是张一鸣最重要、最底层的一项特质。

 如果你聚焦“延迟满足感”这五个字去重新看张一鸣的自媒体言论和媒体访谈发言,会发现这的确是他心智结构当中最为核心的原则,以之为基础,架构了张一鸣身上一系列发展出来的结构性的心智特质:

你的延迟满足感程度更高,你就会耐心更好,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做事更从容专注,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一时的成功看得淡,对短暂的失败不恐惧。

张一鸣曾经在采访中以类似人生导师的谆谆告诫的温和姿态,讲到过:“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感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而克服弱点,是为了更多的自由。”

但他同时也讲过另一句令人脊背发凉的话:“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在一个量级的人,是没法进行有效沟通的。”

这句话的“细思恐极”之处在于,人的级别,在根本层次上是以“延迟满足感”的段位为衡量标准进行划分的。既然“延迟满足感”的量级决定了可沟通的层级,那么可以想见,这必然是字节跳动内部层级关系建构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也是字节跳动愿景中外部商业世界统治关系建构的依据。

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成功之道都是以机器算法带来对用户欲望的即时满足,以收割海量的“廉价注意力”。

那么,我有一个结论,张一鸣所创造的商业世界,你可以从技术和资本的角度做处深刻观察和结论,但在我在这篇文章中切入的视角看来,今日头条就是一个极端懂得“延迟满足感”的人“统治”一群几乎完全不知道“延迟满足感”为何物的人。

今日头条的本质是心智统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