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留学生回国比例很低?无所谓啊

笔者本科上交,后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多年,00年回国至今;

博士留学生也就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2020年代了,我们已不需要普通人为了家国情怀奉献自己,而是应该“实现双赢”

学历越高,专业性越强,特别是理工科;在美完成博士学习的留学生(特别是硕博连读),无论研究方向、社会关系,在美国肯定更容易找到工作(很多研究领域甚至可以说是个闭环生态链); 而且美国的大公司、研究机构等多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培养机制(career development),且薪酬可观,个人发展比较稳定,对于急于找工作的普通博士生来说,吸引力非常大;笔者当年入职时,每年多少次公司内培训,多少次‘飞行培训’,多少天跨部门实习,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

而且如果在国内完成本科,再赴美完成硕士博士学习,大概率已经而立之年,房子、妻子、孩子等生活压力非常大(除非是家里不差钱的,但我好像没碰到过富二代读理工科博士的,那是真tm苦逼);

而工作几年后,工作、生活都逐渐稳定,40来岁,孩子上小学,房子在还贷,将心比心,有多少人愿意从头来一次?只要手上有活儿,理工科博士在美国可以混得很安稳,再加上中国人本来就挺安逸的;

当然,如果运气不好、经济不好、专业不好找不到如意工作,那另说;但平心而论,这样的人也不见得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吧?

还有就是客观条件的约束;很多贴文用的是10年以上未回国留学生的数据,这是相当不公平的;我们这20年科技实力的发展日新月异,可当时的科研条件真心蛮衰的;而科研人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成果;举个自己身边的例子:2000年前,PhD,常青藤,前沿科学,且经验丰富(有领头人的潜质,拿到博士蛮多年了),因家人原因决定回国发展。可积极探索大半年后,也没在国内找到拥有合适科研设备的接受单位;

社会歧视问题:至少对于博士留学生来说,工作中如果是中层,中国人并不受歧视;而生活中,由于打交道的范围较窄,基本不存在歧视;美国社会对高学历人群一样都很尊敬,你要是介绍自己是Dr **,马上另眼相看;国内都称呼某某先生,很少会张博士、王博士的,但在西方国家,如果你称呼某位博士Mr **,大概率会被当场纠正:Dr **;

国内虽然一直欢迎留学生回国,但用人单位对于政策落实的意愿并不强;刚毕业的博士生,基本都无独立带领课题组的能力,也就是个“科研狗”,那用人单位为啥要你呢?毕竟是双向选择嘛;而科研不是单打独斗,是要融入某一个课题组的(项目组);以我自己的经验,归国留学生用起来大概率不如国产的;

补充说明:互联网时代,国内对于西方科研发展一直很关注,对于科技前沿和方向的理解绝不比西方差,更何况相当部分的前沿理论本来就是我们提出并主导的;所以归国留学生掌握的所谓“方向”、“趋势”等,基本没价值;最终看的还是手上的活儿(那tm和国内的博士生有啥区别?雇佣留学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肯定麻烦一点)!

和富士康员工培训一两个月即可上岗不同,科研岗位很多是闭环性质的,如果不熟悉具体运作模式,归国博士生融入课题组相当困难,更何况还有课题组带头人的想法;在此要鸣谢国家几十年一以贯之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市场上并不缺‘科研狗’;

国内(用人单位)现在急需的是有能力、有实力作为课题组带头人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哪儿都是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在全世界都是受欢迎的;

所以,对于刚毕业、或者在中层职位的博士留学生,回国‘另起炉灶’(还有老婆孩子等生活考虑)的意愿绝对不强;而那些有实力、有野心、同时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留学生(大概率是工作N年,事业发展陷入瓶颈),回国发展就成为极好的备选之一,这些人才是我们正在需要的;

2020年了,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早非吴下阿蒙,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前沿课题领军人物!我们无需要求留学生统统归国,随着我们自身实力的逐步发展,吸引力自然就越来越大,特别是对真正的高科技领军人才;

为什么要引进留学生?或者说为什么要开放中国学子去西方求学?不同于100年前,我们不需要纲领性的指导,我们看中的是科研的融合;西方的科研当然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科学的发展不就是摒弃固步自封吗?

至于清北,中央财政拨款的确第一第二,2019年分别是54亿元和58亿元,而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财政预算是1163亿元人民币,相较清北在国内高校中的地位,似乎也并非不可接受(上交才33亿,深恨之,tnn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