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学的数学比我们简单,美国人却还能做出超级牛的东西?

微信公众号:小舜利 (xiaoshunli7988)
9,796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中国的教育模式,延续了普鲁士和苏联的教育传统,是不折不扣的「平民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一批批零件,从而投入到社会大机器生产中。

在这样的指导理念下,学生通过填鸭式的教育迅速掌握各种知识,不少人甚至因此实现了阶层越升。

但是同样的,也正是因为应试教育制度僵化的特点,长期忽略了对人格和兴趣的培养,导致很多天才的学术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即便孩子们的成绩再出色,他们最多也只能从考试中获得成就感,而难以体会到求知的满足感。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有人会问,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这么好,但是科研干不过美国呢?

很简单,因为基础教育扎实,和科研取得重大成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正相关的。

科研成就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智力精英数量和质量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尽管做科研的相对难度并不高,但是要想出成绩,甚至说取得影响全世界的重大突破,这么高难度的任务,只有那些万里挑一的智力精英们才能够胜任。

说白了,那些在科学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天才们,个个都是星宿下凡,基因突变的怪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后天多么努力,更不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受到了多么良好的教育,这些因素很重要,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尖端领域内,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得多的多。

归根结底,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扎实的基础教育,而是因为教育给予了他们学习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没有这样的启蒙,天才们是不可能出头的。

这就好比中国14亿人,绝对有很多足球天赋不输梅西的人存在,但是这些人很可能从来都没有踢球的机会——中国梅西可能在工地搬砖,也可能在KTV当服务员,因此即便他们再怎么天赋异禀,那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恰恰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所在:基础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天才,而是通过普及知识,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如此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千里马。所谓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必然是朝着「发现并培养」天才,而不是「压制并埋没」天才这样的方向前进。

诚然,在发挥人才潜力的方面,素质教育要远胜于应试教育。然而虽然很多人都称赞美国的素质教育好,殊不知美国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一种以金钱为门槛,资源分配不公,带有较强阶级属性的教育模式。

比如,美国的穷人读不起私立学校,所以他们的孩子很难考上好大学,即便有个别的漏网之鱼,也很可能因为昂贵的学费,不得不背负上学生贷款的沉重包袱。

富人则没有这种烦恼:他们从小请家教,学习各种高大上的马术、击剑、高尔夫、大提琴,在推荐信制度的亲切关照下,他们的孩子考一个好大学,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说白了,美国的教育是层次分明的——那些有钱的或者读书特别出色的人,享受最好的资源,比如:实验室随便用,奖学金随便拿;但是面对家里没钱或者读书一般的人,对不起,我们只负责扫盲,其他真的帮不了你。

事实上,美国的教育系统导致精英学生和普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分流巨大,所以大部分人的出路一般都是社区大学或者本州的公立大学,只有极少部分,大约5%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进Top30名校。

另外,大多数美国高中都提供AP课程(衔接课程)——这主要取决于你高中选修的速度。如果速度快,那么理论上在十年级(中国高一),你就可以上大学的数理化课。

这对于上课吃不饱的智力精英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值得指出,由于选课制度的存在,学生们都选修不一样的课程,因此每个人的能力和差距都非常大。

有一个独特的规律是:一个大学的水平越高,那么高智力精英的学生数也就越多。

比如,当年我在新泽西州立读书的时候,门门课都是A+,考试随便做,一般都可以甩开全班平均分30分以上;结果一到密歇根,学业强度和压力陡增,班里随便一个美国人,都是当年高中排名前3%的尖子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可想而知,Umich尚且如此,那么MIT哈佛这样的顶尖院校呢?

想必这些学校的高智力精英,只会更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