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造假,从娃娃抓起

这两天网上热议的一个新闻是,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的陈灵石就以“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为题,拿下了生命科学类小学组三等奖

500

在我看来,这是个分子生物学博士级别的课题,“C10orf67 基因”、“结直肠癌”、“细胞周期”、“药物耐受”,小学六年级学生充分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研究手段,完成了这么高水平的项目,却只拿到了小学组三等奖。

我们的小学生已经这么牛逼了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何愁不成?

500

为啥就这个项目被扒出来了呢?我看了看同期获得小学组三等奖的课题,这个课题的确有点脱离小学生的能力范畴,显得有些脱离常识。

500

经过专家测算,这项研究需要细胞系、培养液、质粒提取、RNA 提取、抗体以及转基因小鼠构建,这些至少需要十多万元的经费,仅仅基因敲低的小鼠构建就要数万元人民币,还不包括实验设备的成本。

生物专业的本科生至少需要几个月才能构建一个敲低蛋白,初学者光是在实验技能方面的训练就至少需要一年,小学生能完成这样的研究,我想可以直接直升科大少年班了。

500

再翻了翻中学组一等奖的获奖名单,有一个项目成功地吸引了我。

500

我活了四十多年,也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南极洲的样子,而这位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已经在南极成功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抗辐射微生物,我想这至少是一个SCI级别的发现。

各位观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研水平这么高,玄机在哪里呢?

如果你们有孩子正在参加高考,就会知道“自主招生”或者“强基计划”

全国最著名的顶级名校,都是有自主招生的,而自主招生不是谁都能参加,必须在国家级学科竞赛或者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才有资格。以清华北大为例,仅凭裸分录取的,仅有20%;而在它们目前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里,竞赛获奖——几乎成了唯一,不可替代的指标。

我们不妨看看几所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

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竞赛全国决赛、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在我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北京大学

研究创作方面:在科技发明、研究实践、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突出才能方面:在人文与社会、创新与设计等方面具有突出才能或在相关学习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具有学科特长,且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清华大学

对相关学科领域具有浓厚兴趣,已有较扎实的知识积累或学术训练,有深入或创新的见解,在相关学科竞赛、征文或创新活动中有出色表现。——中国人民大学

高中阶段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一、二等奖(获奖名单须在教育部阳光平台公示)——上海交通大学

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含)以上者。——北京理工大学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得全国三等奖及以上。在其他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具有标志性成果,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此类特长需经我校专家组评审认定,分报考类型择优给予初审合格资格。——重庆大学

自主招生通过以后,意味着可以用比别人低几十分的高考成绩进入名校,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除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外唯一被认可的比赛,这个含金量你们懂了吧?

500

奥数竞赛获奖的同学那是真的牛逼,科技创新大赛却可以团队协作,甚至家长动用科研资源来完成课题和论文,同学只要训练好问答环节拿着成果去参加答辩即可。

500

说白了,这就是中高考的一个“后门”,有远见和资源的家长在科研课题上大搞军备竞赛,是非常值得的教育投资。

网上流传着一些有意思的段子,试摘两则:

1、一个美国代表团要访问某研究所,遇到了一个面容稚嫩、正在一丝不苟做实验的学生。代表团来后问他在这里工作多久了,他回答有好多年了;代表团又问你每月出多少成果,他回答每个月一篇SCI;代表团问:你做了那么多成果,接下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该同学回答说:“我准备特招进入重点中学。”

2、演讲人在做关于科技前沿的报告:多个项目组对肿瘤和癌症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大厅里有人说:“我刚检索过相关文献,最近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演讲者没有回答,继续说:“我们在石墨烯的应用上取得了质的突破。”大厅里有人说:“石墨烯每天都是质的突破。”演讲人:“同志们,你们最好少看灌水的论文,要多关注科技界的未来!比如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在线展厅!”

看了这则新闻后,我也想看看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于是上网查看了今年上海大赛的获奖名单。

生物医学方面的课题水平也很高,我基本上看不懂。

500

不过基于我的IT背景,我更有兴趣看看LoT和IT方面的课题。

这几个新能源汽车中的项目让我叹为观止。STM32是ST公司的32位通用MCU,伺服电机更是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很多机械电子专业出身的硕士课题,也不过如此。

500

另外上海孩子的科研创新水平还体现在与时俱进上,获奖名单里有大量关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人脸识别、CNN方面的前沿AI研究。

500

500

据我亲身经历,上海有些培训机构,就有“科技创新项目”的辅导业务,请一些大学老师做项目指导,对孩子的课题从论文到答辩一条龙辅导,甚至可以承诺“保证获奖”,项目答辩的时候,很多孩子穿着机构统一的T恤,这样评委就知道是这家机构的,就会有“评分倾斜”

500

当然不排除很多孩子确实有科技创新的天赋和动手能力,他们未来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栋梁,但是家长、机构的“深度参与”让这个竞赛的公平性蒙上了阴影。

真正自己动手搞创新的小学生怎么能拼得过专业级别的家长?童年亲身经历科研造假风气的孩子,以后怎么能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500

科研学术造假,看上去和老百姓离得很远,但是实际上,我们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都来自全民老百姓的税收,如果一部分经费是被“假装在研发”的一批人浪费掉了,意味着一些真正的科研创新反而会得不到支持,最终科技是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国家的科研效率也是国家间竞争的重要砝码。

科研造假,看来要从娃娃抓起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