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总给大清搞事情,都是因为“爱穿貂”?

500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一、大清的“皇恩”,抵不过四十张貂皮

1689年的9月7日,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与俄国御前大臣戈洛文代表各自的政府,在中俄之间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上签字用印。签订完成后,戈洛文兴奋无比。要知道当时清军在战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又背靠祖国大后方,后勤补给比跨过整个西伯利亚才能运送到前线的俄国人,不知道要便捷多少。

500

硬实力显然不够,逼得戈洛文使了“盘外招”,原来在最终谈判前,他通过购买情报,对康熙爷所定的中方底牌了解的一清二楚,因此对谈判早已胜券在握。

那么是谁“帮了忙”呢?原来是清军随行的外国传教士,即作为中方翻译的张诚(法国人)和徐日升(葡萄牙人)二人。

说到这两个人,那在康熙年间历史上,真是标准的熟脸。都是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取了中国名进了大清宫廷,常年深受康熙皇帝信赖,尼布楚条约谈判前,康熙皇帝还特意授予他们三品顶戴,真个是“皇恩浩荡”。好些曾创造收视率新高的清宫戏里,还有这二位“洋大臣”跋山涉水,为在前线染病的康熙帝冒死送药的感人剧情。这么两位“忠诚度”极高的人,怎么会被沙俄方面拉下水?

而以俄国档案的记载:就是在尼布楚谈判最为僵持的时候,戈洛文就与这二人展开接触,也就是要“打通关节”。而这两位被康熙称为“贞朴无间”的“洋大臣”,反应也特朴实,半句套话没有,先开口要好处,接着就把清王朝这边的“谈判底线”和盘托出。凭这“仗义帮忙”,沙俄一下子扭转了谈判桌上的被动局面,最终和清王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如此结果,当时叫沙俄朝野欢呼,公认“莫斯科外交的极大胜利”。

500

经办此事的戈洛文,回到俄国后就获得金质奖章,而后又荣升陆军元帅,十分风光无限。那么在谈判时刻给他施以援手,提供核心情报的两位“大清洋大臣”,又得到了什么呢?这忙当然“不白帮”,以戈洛文的话说,他回报给二位的,可是沙俄“大君主的恩典”——四十张貂皮。

后世好些不太熟悉古代贸易史的朋友,看到这里都常纳闷:怎么区区四十张貂皮,怎么比大清朝的“皇恩”都重要,能叫这二人毫无压力出卖起国家利益来?其实,这四十张貂皮放当时,真是好大一笔钱。那时貂皮在欧洲的绰号,就叫“软黄金”,四十张貂皮?那真好似一堆金子摆眼前。

500

而且,从明末清初起,沙皇俄国之所以一拨拨“探险队”杀向东北大地。哪怕《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依然不死心,在整个清朝三个世纪里,逮住机会就“咬”一块中国领土。其重要的诱因,也正因这貂皮——貂皮贸易背后的巨大利益。

二、沙皇俄国的“毛皮之路”

十七世纪时,貂皮被称为“软黄金”,全世界貂皮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国东北大兴安岭。这里的貂皮“被誉为天下之最。”而这地方,亦是清王朝起家时的“自留地”。

而对貂皮的价值,清王朝也早不陌生。比如当年被清军俘虏的“大明忠臣”洪承畴,本来都摆谱绝食了,清太宗皇太极亲手把貂裘往他身上一披,这洪大人当场就扑通跪了,流泪高呼“真命世之主也”。一件貂皮,就换来了一位未来的大清“三等轻车都尉”,意义重大。

500

更重要的是商业价值,东北大地与内地间的貂皮贸易,在嘉靖年间时就红红火火。以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的话说,努尔哈赤的火器装备,基本就是用貂皮换的。八旗精兵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擅我(明朝)貂参之利以成其富。”所以清朝入关后,也在东北建立了“贡貂制度”,由内务府每年来东北收貂皮,用于皇家消费和转卖。

但这时的清王朝却想不到,珍贵的黑貂皮,也刺激了千里之外的俄国人,疯狂的扩张野心。

在当时的欧洲毛皮市场上,貂皮就是价值不菲的硬通货。四处扩张的沙俄,更视之为奇珍。从明朝末年开始,沙皇俄国就出台各种“免税”“奖励”政策,鼓励俄国商人去东方寻找貂皮。一批批俄国“探险队”也就红了眼睛一般,深入到黑龙江流域“收购”貂皮。

他们的“收购”,对于东北大地的各族同胞们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常规的“操作”,就是抓捕土著部落的首领,然后以他们为人质,要求部落交出貂皮。一旦遇到反抗,他们更会疯狂屠戮村落。比如1642年到1645年,沙俄波雅科夫匪帮,就从黑龙江流域掠夺了400张貂皮。《清实录》里形容说,这些人“攘夺貂皮,劫掠村庄,剿劫人口,肆恶多端”。

500

在这种劫掠下,沙俄的毛皮贸易量,也是直线增长。17世纪初时,沙俄仅每年销往欧洲的貂皮,就能换取四十多万卢布。到了“清兵入关”的1644年,貂皮贸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占到沙皇俄国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以上。这每一分钱背后,是多少东北各族同胞的血。

巨额的貂皮收益,也刺激了沙皇俄国的扩张野心。很快,他们就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的“收购”了。以戈洛文(签《尼布楚条约》的那位)的话说“占领广大的黑龙江流域地区将使国君获得极其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他们开始在黑龙江流域修筑堡垒,强行奴役当地部落,疯狂征收貂皮做“赋税”,雅克萨城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据点。

500

更严重的是,沙俄这样的劫掠,导致黑龙江流域的部落或是惨遭屠戮,或是被沙俄压榨,清政府在当地的“貂贡制度”也遭到破坏。许多不堪忍受沙俄侵略的部落,不得不大批南迁。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一下子面临“真空”状态。对于初立国的清王朝来说,这不止是“少收几张貂皮”的事儿,更是国家主权与国防安全的巨大威胁。

而在忍无可忍的清政府发动两次自卫反击战,狠狠教训了沙俄侵略者后,一纸《尼布楚条约》,换来了东北边境近两个世纪的和平。但虽然对“动武”这事儿,沙俄暂时没有脾气,但对“貂皮贸易”,却是“夹带私货”。

三、《尼布楚条约》,貂皮贸易吃亏不小

其实,如果清王朝能够看到貂皮贸易背后的巨大“国际贸易利润”,把“貂皮”作为“反制”沙俄的手段,甚至以此为契机发展北方经济。大清的东北大地,不但防务会得到巩固,经济人口也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貂皮为东北带来了灾难,但其实也是战略机遇。

遗憾的是,清王朝没有看到这个,依然只是把“贡貂制度”当做一种统治手段。反而是沙俄方面,对这事儿却看得更远。《尼布楚条约》谈判时,就在“貂皮贸易”这事儿上夹带私货,提出“许俄商贸易互市”。清王朝这边呢,觉得这事儿不算大,不假思索就同意了。39年后的《恰克图条约》又加了一条:均不取税。

这样一来,就带来了咄咄怪事:以当时清朝的法律,内地的民间商人是不能直接去东北买貂皮的,但沙俄商人凭着《尼布楚条约》,却可以堂而皇之进来收购貂皮,后来还不用承担赋税。他们加工的貂皮,不但能倒卖到欧洲,还能倒手更高价卖到内地来。之后的近两个多世纪里,沙俄通过这条“毛皮之路”,常年赚得飞起,给忙于扩张的俄国大补血。

500

而另一方面,无视貂皮贸易的清王朝,虽然“吃小亏”换来了东北的稳定。但东北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的经济人口,多年来一直增长缓慢。到了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时,黑龙江将军治下的人口,竟只有十三万多。看过这样的此消彼长,就知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东北那场沉痛的边疆危机,早已是山雨欲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土地。清王朝在东北当地实行了二百多年的“貂贡制度”,也越发名存实亡。到20世纪初终于彻底废止。

而经济建设与战略眼光,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意义,那一张曾价值不菲的东北貂皮,就承载了多少教训与记忆。

参考资料:陈永祥《论明中后期女真商品结构的变化》、 李凤飞《贡貂制度与清代东北治策》、袁灿兴《一裘千金——清际貂皮引发的国际冲突》、杨墨迪《清代东北边疆少数民族贡貂制度与沙俄入侵的影响》、朴尚春《清代东北的貂赋及贸易》、郭晔旻《卖身俄国的大清谈判使节,<尼布楚条约>背后的大清“内鬼”》、李连利《貂皮!清朝因它强大入主中国,沙俄因它强大左打土耳其右掀英法》等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