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理解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的中西文化结构之钥

尝试理解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的中西文化结构之钥

这个题目,大到足以吓唬人。我哪有回答这种题目的能力?用这种题目,纯粹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同时,使大家感觉到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至于题目下的几行小字,不过是用来引玉的砖头。这几个砖头,如果不合适,欢迎指正。

人类从会用石器、会用火、会说话、会写字开始,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念。

早期,没有剩余品的时候,不同观念的成因主要是,气候、土壤、水源、食物源、居住、生产工具、地域等客观原因形成的部落特征或民族性格。

有剩余品以后,观念走向复杂、走向分裂、走向等级,甚至是走向冲突。

占有或不占有剩余品、剩余品占有的多少导致了互相争战,争战的胜败再一次导致人的等级复杂化和观念的复杂化。

在早期争战中,败方输得一无所有,沦为胜方的奴隶。胜方获得土地、人口和其它剩余品。胜方与败方对争战的认识和观念必然不一致。在胜方不同层次的成员中,对争战的观念也不一样。有的感觉争战只要获胜,就是一本万利。有的感觉在争战中无法种地,吃饭成了问题。有的感觉在争战中失去了亲人、残废了双腿,痛苦不已。

谁是争战的受益者?谁是争战的受害者?用什么方法防止和规范这种争战?人类文明成果可否理性地对此提出方案?

我们可以看看欧洲这个案例一一

一战前,在优越感、自豪感四溢的欧洲内部,列强发展不平衡,后发的德国实力领先于先強的英法,德国在自身强大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诉求,希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谋求更多利益。然而,德国在列强中是迟到者,世界基本被英法等国瓜分完毕,想重新瓜分很难。当时的德国继承了俾斯麦以来的铁血手段,企图以战争实现目标。

从各自利益出发,为遏制德国,法俄英签订协约。德奥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索,导致西方大国全面冲突,一次大战爆发。战争长达4年,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德国次年投降,在集体灾难中一战宣告结束。

战胜国为惩罚德国,把苛刻的凡尔赛条约强加给德国,反而埋下了引发更大冲突的种子。无法承受战败事实的德国人,为重新获得世界的尊重,极权主义思想有了土壤,加上戈培尔的推销,导致希特勒的市场份额扩大。二战的损失更为惨烈,欧洲大国实力均严重削弱。西方阵营中,美国成了领头羊。

二战后,欧洲在汲取教训中尝试用理性解决利益矛盾、规范秩序、防止暴力,尽量走向融合。

先是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修复并控制西欧。1948年,西欧成立欧洲经合组织。1957年,欧洲6国在罗马签订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年1月,《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成立。1991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最近若干年,深知一、二战教训和人的意识形态差别的黙克尔,对一系列矛盾或事件阐释的观点,其包容性和贯通性也得到了较多的认可。

欧盟这种“超国家性"的联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尽管彼此存在差别,但决定集合起来造就共同命运"。

有个外国人写了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书中写道:“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的主要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它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这种自我中心的教训,大清时我们有过。现在西方某国正在这种自我中心走向衰退。

其实,西方的《圣经》,来源于希伯来文明,希伯来文明的产地在东方。同时,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思想产地在西方。

还有,西方人主动接受道学、儒学以及东方新时代科学理论的也有一定比例。东方人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人员也不少。

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观念结构可能是既有东方成分,也有西方成分,各占多少比例、总体结构与层次如何,需要根据他本人的社会关系、文化环境、知识结构、各种经历、生活境遇而变。就互联网背景下的人的观念,纯西方或纯东方都不现实,融合是必然的。在融合过程中吸取、贯通、凝炼、提升,并淘汰落后的部分,这应该是趋势。

人为的在各种文化中垒墙、割裂,多数属于倒退,中西文化还应该走向正常交流。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坚持与完善的关系是有结构、层次、比例、速度渐进和质量区别的。文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正确认识世界、主动适应世界、尽力完善世界。

文明冲突的深层根源在于对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认识差异,解决文明冲突走向文明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妥善解决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方面的矛盾。而推动解决这一矛盾的第一动力是科创,第一理性是法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