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产第一爆款?我夸不出口

作者|  甜茶

来源|  影探

三个多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即《少女审美,正在毁掉中女演员》。

以韩国影视剧为引,探讨国内中年女演员的尴尬处境。

文中有唏嘘,有遗憾:

当国外这些30+,40+的女演员塑造的角色,个个饱满复杂有张力。

反观国内:

30+的女演员饰演角色,仍停留在扮嫩装傻装清纯的阶段;

40+的女演员,被抛置边缘,边乞求边等待着市场的挑捡。

亦有不平,有呼吁:

如果观众仅局限于“少女审美”,对女演员是一种外力摧毁。

如果女演员局限于“扮演少女”,便是荼毒荧幕的自我损毁。

那时未曾料到,三个多月后的今天。

《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乘风破浪”)爆了。

姐姐翻红,姐味横行。

一档综艺,仿若翻云覆雨手。

姐姐们侵略式绽放,妹妹们只能往后稍稍。

口号更是振奋人心:“看了节目,再也不怕变老了”

500

曾经的呼吁,似乎有了回音;

过往的审美,似乎瓦解粉碎。

但。

《乘风破浪》担得起这回音壁吗?又真的是少女审美粉碎机?

金句炮制,资本狂欢,流量胜地。

我瞧见的它:

却更像一场审美报复,其中逻辑依旧粗糙暴力。

讲得再得罪人一点:

这或许是一场披着“女性主义”外衣的全民假嗨。

01

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提到:

“女人只能作为‘快乐力’和‘时尚力’得到自由和解放”。

这话说得残忍刻薄,却也被反复印证。

《三叉戟》《隐秘的角落》前后脚爆了,往前推便是《龙岭迷窟》与《庆余年》。

有相似,皆是大男主戏。

《隐秘的角落》作为“迷雾剧场”版图中的一块。

海报早在5月就已释出。

男女戏份,孰轻孰重,站位便一目了然。

500

包含多部单元剧

陈冲多年前便说:

“没有这样的(女性)角色,尤其在我们这样的文化当中,它很少能写出一个成熟的女人的可看性。”

今日亦是如此。

500

也有尝试。

2019年,电影《送我上青云》。

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后期,皆由女性电影工作者主导。

有波澜,但没水花。

主演兼监制姚晨,谈及窘状时说:

“床头堆着一沓剧本,但随着你开始有自己想表达东西,有些角色它没有办法承载。”

《送我上青云》,算一个。

但下一个,不知要等到何时。

500

剧本少,探索难。

中年女演员的自由与解放,便回到“快乐力”与“时尚力”这两点上来。

《乘风破浪》,算顺势而生、迎合而为。

它炮制八卦,也引领风潮。

而这风潮即时尚力,本质上其实是“消费”。

节目开头的旁白即立意——

“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

独立。励志。驰骋。

但,仔细审视之下,它输出更多的却是“三十而丽”。

500

02

《乘风破浪》的冠名商,是某牌贵妇膏。

成套价格在一千起步,最高达五千多,基本与国外一线大牌持平,算是轻奢。

它的中插广告很多,也多次被姐姐cue。

而节目录制第一期,先是口红唇印签名,再是候场的化妆台。

无不凸显一个“丽”字。

500

500

500

黄晓明初登场,一番场面话,心态却精准:

“在座诸位,有的是我的姐姐,有的是我的妹妹。但所有的姐姐,都长得像我的妹妹。”


500

伊能静说自己今年52岁,黄晓明赶紧回:“我给你说真的看不出来”。

宁静遇到伊能静时,也要感叹一句:“你保养得真好。”

这句赞赏,钟丽缇也荣获了。

而姐姐们的寒暄,基本围绕身材妆容。

500

节目组也很贴心,滤镜磨皮堪比液化。

当真没有姐姐,全像妹妹。

一期播出后,伊能静便成了某医美机构代言人。

开屏广告点开,拉皮、打针、热玛吉一应俱全。

伊能静曾透露她每年的保养费是七位数;

张雨绮的月保养费则令同为女星的戚薇大吃一惊(网友估算不低于70万/月)。

500

观众害怕“少女感”毁掉姐姐们,姐姐们却努力追逐着“少女感”。

我对此没有敌意和妒恨。

也并非挑剔与硬杠。

明星保养本是职业需求,但与普通人之间确实有“壁”。

谁试图冲破过壁垒?

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

吴昕对素人说:

“女人必须要涂一只口红。”

“女人穿上高跟鞋就对了。”

素人回:“我觉得这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当时,吴昕与节目一起被骂强化女性刻板印象的网络盛况,还历历在目。

500

500

图源:《你怎么这么好看》豆瓣评论

《乘风破浪》实则也欲冲破壁垒,打通至普通女性面前。

不然如何带动品牌消费?

500

只是棋高一招,不明说。

但它传递的价值观已然改变:

并非接纳衰老,而是美化衰老。

当黄圣依说:

“只要你努力, 年龄不是问题,我们永远十八岁。”

当张雨绮说:

“想重新再过一次少女时代。”

500

这些话没有问题。

但,同时也更渴望听到另一种声音:

“只要你努力, 年龄不是问题,我们不需要永远十八岁。”

“不用重过少女时代,现在便很好。”

这是我对《乘风破浪》的期待。

但,它也实实在在令人失望了。

03

看《乘风破浪》像看近些年的《春晚》。

再加工,再美化,再造梗,再深挖。

观众学会自己找乐子。

节目之外远比节目更精彩。

好像没人会把《乘风破浪》的目的即“组成女团出道”当真。

它的成团逻辑太差。

口号所喊与实际操作之间,拧巴割裂。

幸好,姐姐们个个经历丰厚,性格强烈,自带猛料进场。

500

而《乘风破浪》能否承载姐姐们能表达与可表达的东西?

够呛。

最明显一点,歌手阿朵谈成团理念:

“不需要做标准化女团,把每个人的特点放进去,要做一颗怪味豆,越嚼越有味道。”

评委杜华恰好相反:

“女团的话,它就应该是整齐划一的,青春靓丽的。”

接受《定义》采访时,杜华再次强调了“外形”与“整齐”。

500

节目组后期特意打上花字:

“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女团标准”


500

撇得干净。

与其说是节目组求生欲,倒不如说是鸡贼。

立好靶,网友愤怒有点可发。

最核心的问题便可避而不谈。

500

但,赋予杜华权力,给该标准土壤的,正是《乘风破浪》自己。

它要打造姐姐女团,走的却是妹妹女团的老路。

要求上,依旧是能唱会跳。

演员、歌手、舞者、主持人,不论其所长,标准是卡死的。

solo舞台时,大家交口称赞的全开麦演唱;

在第一次公演时,怕姐姐们唱跳气息不稳,也变成了全员假唱。

500

环节上,亦与《青春有你》《创造101》并无二致:

solo舞台→团队协作→多次公演→淘汰成团

包括最关键的打投。

还是饭圈那一套。

500

捆绑商品销售

花钱获得打投机会

《乘风破浪》的舞台反复证明:

妹妹能做的,姐姐也能做。

而不是,管妹妹怎么样,姐姐风景独美。

500

首次公演《艾瑞巴蒂》组

少女扮相

当前韩团Miss A成员王霏霏出现,杜华说:“你们还是有能出道的人嘛”。

一切暴露无遗。

复制妹妹,追赶妹妹。

沿袭韩国,标榜韩国。

《乘风破浪》的格局远够不上它的野心。

04

必须承认《乘风破浪》的火爆切中社会命脉。

节目组代表的社会规则,黄晓明代表的男性群体,统统被姐姐降服。

节目组卑躬屈膝,黄晓明变身端水达人,太呼应时代命题。

阶级对调,姐姐就该乘风破浪,中年女性就该掌控权力。

500

500

观众爱宁静。

爱她怼杜华时说自己参加节目只是贪玩;

爱她像甲方一样选出自己心仪的女艺人。

500

观众爱万茜。

爱她美得游刃有余;

爱她赢得毫不费力。

《乘风破浪》要改叫《青春由您》。

宁静选中的人,叫“静选之女”,这一出叫“静姐选妃记”;

万茜的男友力爆棚,必须喊她一声“老公”;

500

表达力与想象力的匮乏,观众不自觉地复刻男权话语。

男性凝视。权势压人。

《乘风破浪》没破也没立,甚至更令人窒息。

这里面最没“姐味”的当属蓝盈莹。

唯独她在第一期时便坦诚:

“这次为了节目,有好好地练习”。

500

蓝盈莹的性格要强,狼性十足,有股狠劲。

翻一翻她的微博,也与其他女星风格迥异。

健身、读书,打卡一样记录点滴。

500

正因此也被嘲得彻底。

她读的书被讽是机场成功学,作风矫情得要命。

豆瓣评论:

“看十多年的垃圾,还不是浣碧(《甄嬛传》里的丫鬟)。”

500

她发一条抖音,最高赞是骂她“掩饰野心和欲望”

下面的附和词也是“阴狠狠”“暗搓搓”

尽管她生活上没绯闻。

演艺上,北京人艺话剧演员出身。


问题出在哪?

前面说了,没“姐味”,太像普通人。

无论是长相还是行为,她都像是被甲方压迫的一方,破坏了“姐姐就要赢得轻易”的规矩。

500

观众“慕强”,沉浸于碾压式的爽感叙事;

观众“崇拜美”,遵循谁美谁有理的逻辑。

往往对努力和付出无动于衷,更痴迷于单薄可供想象的人设。

05

过分慕强与崇拜美,便会滑向另一个极端。

为了维护“强”与“美”,太过用力,便是暴力。

这值得警惕。

前段时间,一条评论舞蹈家杨丽萍的抖音评论被骂上热搜。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

竟有1.1万人点赞,如此恶臭。

500

网民怒不可遏,媒体营销提枪上阵,细数杨丽萍的成就伟绩。

总结下来:井底之蛙不配诋毁女神。

我们大可以骂她们浅薄、无知,甚至傻逼。

但,却无人、无一篇报道去了解她们的局限与困境。

而这里的“她们”绝不是少数群体。

我们在网络语境中选择做高品格的人,识大局知大体。

对生活的腐朽、落寞、无知、困境,缄默不语。

女人不保持完全的独立自由,便是失败品,是猪是驴。

这样的绝对正确,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当它越来越膨胀。

剩下的我们只能侧身而走,最后便是画地为牢,一步难挪。

500

我们越来越对网络风向推崇迷恋,对“屏幕人设”推崇之至。

以至于妄想推平真实世界的褶皱,对普通人的故事冷漠至极。

甚至,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明明是在争取权利、反抗年龄焦虑。

最后却忘了是为谁在争取、是为谁在反抗。

谁不想年轻美丽,但也要记得进一步拷问年轻美丽承担的负累;

谁不想自由选择,但也要记得进一步衡量自由选择的边界在哪。

500

海子写过一句诗:

“你的母亲是樱桃,我的母亲是血泪。”

几年前第一次读到,便觉会心一击。

海子真是坦诚又精准得可怕。

女性可以是樱桃,也难免会成为血泪。

她可以粗糙、衰老、浅薄,但只要存留温度,便能成为诗的一句。

尽管我对《乘风破浪》夸不出口,仍持审慎态度。

但幸好,这是探讨的开始。

点击「影探」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