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杂记2

 前几天发了一个我的高考记忆,再接一篇杂记。

我的老家在胶东的地位非常尴尬:说起历史,名人也有;说政治经济,名人也有;但是作为山东建国之后才正式成立的县之一(比滨洲和东营的某几个县要早?),文名不兴。近几年的名声,在中央台有点臭(不说为啥)。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倒是可以认真写上一笔:因为处在三县交界,所以是胶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心之一,包括解放战争初期许世友的司令部;济南军区某部门的创始地(现在没济南军区了);胶东最惨烈一战的发生地;黄金出产丰富,在1942年之后大量支持陕北中央;作为最早的全境解放的县域之一,为解放战争输送了大量兵员;描述胶东抗战的文学作品(“三花”)的发生地……随着主力部队的渡海北上和南下,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亲戚在东北、青岛和济南、江苏、福建、广州甚至四川和贵州。

1. 村名

胶东的村名,大致上是“X家庄”,“X家村”,“XX庄”,“X家夼”这种以最早启山林的姓氏或者几个姓氏命名的,也有“石硼X家”这种以地貌加上姓氏命名的,还有“河东”这种以地理位置命名的,但是我们村的命名方式比较少见,百思不可解:我的这个姓,来源很清楚,是山东和胶东最早的姓,甚至先民迁出的村子来历也很明白,但是这个村子的名字有点莫名其妙。

以下来自不同亲戚的不同时期的口述的汇总,我的记忆可能有错讹:

2. 地主

村里的地主只有一户,姓赵,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总是听说起赵家的大公子如何有才,写得一手好字,xxx是他的学生之类。

赵家宅子的主宅,是我妈妈的二表哥(按照辈分,我应该叫他二舅,但实际上叫他“二大爷”(在北京话里面不礼貌,在胶东无不敬))在住,一直到八十年代才拿到房产证书。

赵家的地,延伸到几个村子,所以我小时候总是听老人说本村的马土改前拴到邻村的马橛子上。土改,也包括土地在不同村子之间的分配。

赵大公子在“复查”的'50年代,被发现了手里有人命,在被专政之前被私刑处决,据说极惨,我的小学老师讲过,我的印象有些模糊。

赵大公子的女儿在牟平某乡村师范上学。正赶上“闹日本人”,没法上学,先结了婚再说,拉了同学来帮忙做女红。女同学姓丁,是河东村的“大户”人家,据说极其美貌。赵小公子起了歹心,丁姑娘愤然逃走。丁家让姑娘投奔潍坊的姐姐,姐夫是国民党的装甲兵营长,姓邵,也起了歹心,丁姑娘只能再逃,姐姐的指点是逃到延安(此处可能有曲折)。丁姑娘在延安遇到后来的代总政治部主任的梁将军(似乎是江西永修人)喜结连理。

七十年代后半期,丁姑娘的父兄要么早已经被镇压要么已经过世。已经嫁人的娘家侄女被接到北京。侄女知道有这个姑姑,却不知道被带到北京市为什么,审查是为什么,但是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据说赵家人主要的生意是在大连,所以后代成分主要是资产阶级,大部分受政治波及少。

3. 参军与幸存者

妈妈的大姨(我应该叫“大姨姥”)嫁到了我们村王家,日子过得艰难,1943年土改之后终于可以认真吃饱饭。

抗战早期,村里早有人参军,但是名义都是“去了大连”,“去了玉素浦”(似乎是通辽某地,村里人常去闯世界的地方),这样几年不回家也说得过去。

1946年秋,到了大规模动员参军的时候。共产党不抓夫,就是集中起来做说服教育工作。妈妈的大表哥(从备份上讲,我应该叫大舅,但因为是同村,我叫他大爷,就是后来住地主家的房子的二大爷的亲哥哥)第一个站出来,“要不我去吧”……有人带头之后,一大片青年响应。

大姨姥听说之后,包了饺子给儿子送过去,但没有机会见到,已经开拔了。据村里老人说,大姨姥坐在村中央的泥地上老泪纵横,“儿啊,好不容易能让你吃上饺子,你就这样不看你娘一眼就走了!……国民党,天杀的,就见不得人好!……儿啊,以后还不知道你娘能不能见到你……”

王大爷打过莱芜战役,打过淮海战役,渡了江,最后在厦门安定下来。1960年代初,他回到村里的时候,大姨姥已经不在了。我爸爸说,第一次吃芒果干和肉松就是他带回来的。

我爷爷的远房堂弟,1939年参军,现在还在南京,曾经每过两年回老家看看,但是现在身体已经不支持他回来了。他是属于什么都没耽误的。以后再说他。

我姥爷最小的弟弟,我叫舅姥爷,应该属于小地主。我爷爷说起来小舅姥爷,总说,“兰xx当年是个人物……”结合姥姥零零散散的说法,按照《史记》的定义,舅姥爷年轻时候算作“侠”:爱交朋友,爱借钱给别人,爱帮人平事,爱打架,爱赌钱。终于,赌债加伤人导致“黑狗皮”上门。根据民间传说,小舅老爷“双臂一震,破窗而出……”,逃到了掖县去扛大包,最后参加了XX山起义,一直活到了1980年代后期。他从山东省粮食厅离休之后,偶尔在县里住,我那时候已经上小学,跟妈妈去看他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他像当年的风云人物。但他对着猫的眼神,偶尔露出凶相,我就说,“舅老爷,你看起来很厉害”,他又变成了一个没牙的光头老头儿。

4. 烈士

村里的第一个烈士,是被人告发之后被活埋的。告发的人,连同姘头,被民兵处死了,但是没有祸及家人。赵大公子,在“告发”这件事上,至少说的是“那个人一直都不老实,像共产党”。赵大公子在胶东解放后深夜被拉到山上处以私刑,倒是没有苦主一家参与。

村里的于书记对于第二个烈士的噩耗,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他的寡母,最后硬着头皮说,“大嫂,你家大壮光荣殉国了”,目不识丁的农村大妈的回答是,“殉国?殉国好啊”……过了多年,这都是村里人的话题之一。八十年代,烈士的大哥的身份也认定为抗联的烈士:他三十年代闯关东,一怒之下在通化加入了抗联,在八十年代末终于确认了身份……

在“市志市情”里面,能见到所有村里的烈士名单。

妈妈说起表哥里面的另外两位烈士,其实妈妈都没有见过:一位是二舅姥爷家的,在莱阳被摸了岗,妈妈总是说起那位表舅又高又帅;另外一位是大舅老爷的二儿子,阵亡在淮海。大舅老爷是地主,带着大儿子跟着支前的队伍自费去了,看到的只是钉得严严实实的棺材,也不让运回来。妈妈说起大舅老爷,总是说大舅老爷老泪纵横的话,“老二还没成家啊”,“大军都不让我开棺材看一下啊”,“那么多的年轻人啊”……妈妈总是说,大舅老爷一辈子没吃过苦。

5. “饥荒”

在胶东,“饥荒”的意思可以是“债务”,可以是famine。“拉饥荒”大致是指欠债。

奶奶老年的时候,絮絮叨叨,说起持家的重要性,我听到的却是旧农村的脆弱:“总有接不上的时候……XX家当年来借粮的时候,我说豆子里面可能有砂子,她说,‘大婶,几个孩儿,就这么养吧,再不行就把地典给老赵家一亩;反正老赵家是善人,什么地都收’”。

6. 五个儿子

村里有一家人,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却多少被人瞧不起,差不多都是同样的话,“他家五个儿子,日子过得不怎么样,一个去当兵的没有!”

这家的老头儿的院子和我家隔一条沟,有一颗杏树。夏天,大姐带我经过的时候,看着杏树眼馋。老头偶尔给我们吃几颗杏,就开骂。现在想起来,他可能骂的是鳏夫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儿子也给他们娶了媳妇但是儿子却不够孝顺。大姐现在还念他的好。他的曾孙和我是同学。

7. 穷文富武

胶东曾经出过武术大师宫师傅,现在北京的某些八卦传人自称宫氏传人。《叶问》的某集里面曾经有过章子怡扮演的宫师傅的女儿宫二去找叶问报仇。

这是一个有点恶搞的桥段:《叶问X》的编剧徐老师说他二舅姥爷、国术馆的大师李老如何如何……据记载,宫师傅曾经和李老较量过,较量结果相约保密,但多年之后能够寻得蛛丝马迹:李老没赢。我恶意猜测,徐老师借编剧恶心一下宫师傅。

宫师傅刚回到“青山”收徒,除了青山宫氏,要看家世,差不多是说,没法保证营养,学费不收,就别来了。所以,我爷爷对我说,你“手软”,看起来比两个堂哥行,但你还是学别的吧,比如王xx爷爷的xx……(我爸爸反对,我最后也没有机会学,王爷爷后来到了新疆兵团投奔儿子)

“富武”,还有另外一个关于“阵营”的故事可以讲。

有传言说,许世友曾经和宫师傅切磋过。

-----------------------此处是搞笑的分割线-------------------------

8. “你的地在哪里”

高二的时候,我自我感觉非常棒,差点炸上了天,在家里,在学校(虽然成绩远远不是第一)。

某天,我说明年第一志愿报人大的某专业第二志愿报政法大学的某专业。

我爸爸说,你先别跳,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穷汉子叫友子,与老母相依为命。过年的时候,友子说,‘妈,明年我种五亩麦子,五亩糁子(大约是类似大麦?),五亩谷子,咱们的日子就好多了!你再养鸡,养两头猪……’。老妈问,‘可是,友子,你的地,在哪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