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抹黑山东?

来源 | 青记(tsingnotes)

苟晶案调查结果的出炉,引发了新一轮的朋友圈撕裂。

因为存在事实出入问题,很多人将矛头转向了苟晶本人,有人指责她夸大事实,说谎带节奏;

也有人说,此事的关注点应是高考公平,苟晶身份被冒用是事实。

本着“对公权苛刻,对私权宽容”的原则,我们不去揣测苟晶的动机,不对苟晶个人做太多评判,单说山东这些年来舆情频发的事实背后。

为什么这几年山东总是舆情频发?为什么山东人只是想解决问题最终却成了“黑山东”的行为?到底是谁在抹黑山东?

1

为什么山东舆情频发?

这里没有阴谋论。

很大程度来说,山东这些出现的舆情问题大部分都是“作茧自缚”,从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山东完全可以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但山东本身的官本位意识、不愿意与民沟通的高高在上态度,加上某一小部分不作为的干部,导致很多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甚至连一个解决不了的解释都没有,而只有闹大了才有解决的可能。

王丽丽2019年举报无路,总是等不到调查结果,几次三番被劝私了;

陈春秀求助之路困难重重,到冠县教育和体育局想查询自己的高考信息,被告知需提供除身份证以外的身份证明,以证明“自己是自己”;

苟晶在这时候站出来也是因为希望借着这股力量,解决积压多年的心结。

500

仔细想想,如果这样的事情落到你头上,你投诉无门时,你会不会找媒体?为了引起媒体的关注,你会不会夸大事实?

平心而论,换作是我,我会。

于是,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惯例。

再以合村并居为例,实际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早就暴露了很多问题,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是各种牢骚和抗议,但我们的干部,并没有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

直到贺雪峰老师的一篇文章揭开了这个盖子,媒体大规模跟进,山东才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妨反省一下,如果一开始各地政府在处理合村并居时都能做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所说的,“要更加注重顺应群众意愿。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决不能逼迫农民同意,真正把群众说了算落到实处。”是否还会有今天的舆情事件呢?

500

老百姓有比较明确的诉求反应渠道,各种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决(哪怕不合理的诉求,至少也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是否还会有今天的舆情和抹黑呢?

在这方面,青岛今年3月发起的“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倾吐心声,让每一位市民的意见建议都得到切实尊重”。

虽然在山东省内已经走在前列,但就其本质来说,青岛的这种活动仍然没有突破政府信箱、12345热线等传统思路的窠臼,而且市民评价反馈环节的缺位也使得活动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2

社会治理的欠账

除了山东,高考冒名顶替和合村并居两期争议比较大的事情在河南和江苏等地也都有发生,为什么单单在山东形成了舆情呢?甚至引发了对山东未来发展信心的讨论?

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有两个:

一是山东这几年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经济层面,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实话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是单靠抓经济上去的,更需要通过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将绝大多数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精气神。

因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是跟每一个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双招双引”虽然也很重要,但老百姓的获得感没那么直接和强烈。

一座城市要想真正崛起,必须敢于碰钉子,敢啃硬骨头。

这几天疯传的合肥经济崛起的分析中,时任市委书记孙金龙铁腕抓违建的作用可能不比引来京东方小。

济南这几年的强势崛起很大程度上跟原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抓的城市面貌有很大关系,面对当时就像整个大县城的济南,王文涛一方面谈“拆迁不与民争利改善市民生”,另一方面自己一个人不打招呼走进拆迁户家中拉家常,真正了解拆迁户的利益诉求,既有大智慧,又接地气。

第二,山东一直以来的官本位意识导致部分干部都无法真正沉下身子和民众充分沟通,同时,部分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的确存在短板。

前者说的是山东部分干部的态度问题。

很多时候,老百姓反映各种问题,可能并非想要一种圆满的结果,而是想要一种“说法”,也就是一种合理解释。

苟晶自己就说了,“只想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诉求,高高在上的山东干部们也不给,而是非得把这个事情闹到全国皆知才开始查处。

后者说的是山东部分干部的能力问题。

以青岛崂山近期频发的舆情为例,无论是外国人插队事件还是500块钱鲍鱼案,崂山相关部门在应对舆情上的“和稀泥”让人失望。

500

如果能及时有理有据地公布真相,事情可能就会是另一种走向。

要知道,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崂山算得上是青岛最有创新和活力的几个区市之一了,这几年无论是科创产业还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崂山都算得上青岛的优等生。

但是,崂山发布连续两次因为处理和回应的不专业导致的对青岛整体形象的损害,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数字所能挽回的。

这些都是社会治理的欠账。

3

不加核实、推波助澜的媒体

山东部分干部的不作为和不专业是根本原因,是需要山东必须正视改进的。

但也的确有一些外因是山东无法决定的。

以苟晶案为例,在这个事情中,苟晶身份被冒用是事实,不管这种操作以前是不是很正常,这一点都没得洗,而且作为冒用者的邱氏父女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就是造假的代价。

高考之前,山东对陈春秀王丽丽苟晶三人反映的冒名顶替也的确表明了维护教育公平的决心。

当然,苟晶撒谎夸大事实也没得洗,很多人说她是不完美的受害者,从个人层面,我很不喜欢这种人,但从“对公权苛刻,对私权宽容”的角度,不应该对她过于苛责。

真正该追问的是,当初报道苟晶案的正规媒体,为什么在完全不加核实的情况下单方面采用她个人的自述就以媒体名义发出来?而且很多描述虚假的细节明显人为加剧了矛盾冲突。

山东自媒体大V“无风”对此有着比较细致的分析:

部分媒体、自媒体推波助澜,把苟晶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然后没有尽到一丝丝调查核实的责任,就冠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来收割流量。

比如说,第一时间采访到苟晶的凤凰周刊、天下网商等媒体,通篇都是苟晶自我陈述,连对班主任的连线采访都懒得去做。对黄冈学校的真实地位,求证的专业性远远不够。

当然,这些媒体是否真的虚假报道、误导舆论是另一个问题。

客观讲,山东本身的厚道和保守可能无法跟上“流量为王”的媒体思维,但山东真的需要好好反省,如何通过建立更畅通的官民沟通渠道和更专业的舆情处理回应,让老百姓的诉求得到合理的解决,减少类似舆情事件的发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