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活该被父母PUA???

我跟你们保证!

这是今年最后一次用《隐秘的角落》当引子的文章了——

一来今年确实没啥好电影可当引子;二来……

《隐秘的角落》里匍匐蔓延的细节实在是太太太多了!

一个小例子:周春红每天提醒朱朝阳喝奶。

剧中反复提及,刚开始,肉叔以为是母亲关心儿子的一个举证。

直到朱朝阳在景区,亲耳听到妈妈跟主任隐秘的恋情被大喇叭公开,回到家不说话。

周春红又拿来一杯奶:

喝。

不想喝。

不行,你不仅要喝,而且是现在,而且是喝完。

500

还不想喝?

不喝你试试。

500

还仅仅是关心身体么?

不是,牛奶说穿了就是某种隐喻:

只要我周春红还在,你就是我儿子,你此生都在我精神上的“哺乳期”之内。

而朱朝阳刚刚展露出一丝一毫不情愿,她立刻暴怒立刻失措,就是对朱朝阳“断奶”就会离她而去的愤怒和失措。

是对儿子失控的恐惧。

正好,肉叔昨天刷到《圆桌派》的一个片段,标题惊悚无比:

家庭式PUA。

中国母亲最可怕的一点,是控制

你是我生的,你是属于我的,你所有的我都要控制

这控制是本能

在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结构里

孩子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个物体

500

没错,这种控制欲是一种本能。

就像《隐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红,她未必意识到自己错了。

但是时候,想想这种“家庭式PUA”到底有多可怕了。


01

PUA。

一个纯良无比的中性词: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本意是跟自己喜欢的人交流的艺术。

只不过传播时越来越变味,先是沦为以性为目的的话术,最后畸形成单纯以操控他人情感为乐的洗脑话术。

500

关键词:打压

反复打击对方自信,让对方渐渐像是惊弓之鸟,感觉什么都是自己的错。

耳熟么?

湖南台的《少年说》(这个节目堪称中式父母教育反面教材合集,建议家长观摩)。

节目形式是这样的,让有话想说的的学生,站上高台,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对方听,包括父母、朋友。

有的是对父母的吐槽,有的是抱怨,有的是请求。

但节目扑街了,豆瓣评分:5.5。

500

为什么?

节目本意确实好,给双方一个敞开心扉的机会嘛。

但效果……

实在有限。

它最被诟病的,并不是那些终于鼓起勇气站上台的孩子们,而是台下的家长。

就像高赞短评说的:

一群大人听完孩子的真心话就抬杠,你们有好好倾听吗?你们有去理解吗?没有,只有反驳反驳,各种我是为了你好。

500

一个女生向爸爸喊话。

小女孩说话前,又捏裤子又搓手,紧张到不行。

她怎么了?

没怎么,学习还不错,但有个毛病——

爱小说。

而且不光看,还写,从三年级开始写,到初中,已经写了56本,总共30多万字。

500

厉害吧?

是,但接下来的操作,既是某种意料之外,又是某种情理之中。

爸爸不高兴了,因为这是“不务正业”——

女生数学成绩不理想。

于是,有天放学,他一把拎过女生的书包,翻出了里面的小说。甚至冲进房间,找到她写的50多本小说。

全都撕了。

女孩说到这里的时候,原本还比较调皮的语气,变得低沉,顿了顿才又继续说下去。

500

你可想而知女生有多么伤心。

爸爸有愧疚么?

有。

但你看具体是怎么说的:

对于撕你这些书,之后是有点愧疚的

但我的出发点,是希望你在初中时期,尤其小升初的阶段更好地去把学习的状态走入初中生应该有的情况

自律性也是你比较有偏差的一方面,你的小说竟然已经到学校去了

证明你在上课,中午休息,抽空都会去做这种你喜好做的事

所以也用错误的行为,来杜绝这种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事

“用错误的行为,杜绝你的错误行为”。

嗯,我之所以有错,是因为你有错在先。

最后,女生说自己就是数学不好,看其他学霸的成绩,感觉自己永远也追不上。

然后,爸爸终于鼓励一句:

别人能行,你也行

这一句鼓励堪称绝杀,直接把女孩倾诉的欲望扼杀,哭着下了台。

500

500

其实每次写亲子关系,都有人在评论区跟我说“肉叔你肯定没小孩,要不然你想想你小孩这样,你会怎么做?”

是,我承认我没想好,也承认我一时想不到最佳回答。

但这不代表简单粗暴的打断就是对的。

并且我依然坚持认为“别人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是一种否认个体差异的情感绑架,跟PUA有什么区别?

因为这句话的底层逻辑就是:

你没做到,就是你没努力。

你没努力,就是错。


02

前年曹保平的旧作《狗十三》终于上映。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豆瓣评分最终稳稳落在8.2,年度国产佳作。

500

开篇第一个镜头肉叔就想给满分了:

李玩一个人对着镜头张开嘴,露出牙套。

她伸长舌头,天真可爱地舔舐。

500

然后,开始自己对着镜头念叨。

她刚报了物理兴趣班,却被老爸强行改成英语兴趣班。但自我欺骗般地说,人总会后悔的,我报了物理班也很可能会后悔啊:

如果选了物理小组也会想回去改的

500

她怎么了?

挺好的,但那天老师一大早把她和爸爸叫去学校,让她把物理兴趣班改成英语。

爸爸也在一边轻声细语地劝她:

改了吧,听话

李玩站着,没说话。

老师说出利害关系,李玩成绩还行,尤其是物理,好到不行,但问题是英语太差。

如果英语成绩搞上去,李玩就可以进班级前十。甚至英语比赛要是能拿个好成绩,还有直升高中的机会。

一看成绩单,爸爸再也忍不住了,粗暴地把她推到一边:

改了!改了!

然后在报名表上把李玩写的物理班划掉,写上“英语班”。

李玩低着头,强忍泪水,以致脸都变形。

500

这时,你再看第一幕舔牙套的镜头,就琢磨出味来了吧?

牙套就是对“矫正”的隐喻。

而矫正无非就两层意思:你之前是错的,告诉你什么是对的。

就像李玩,你偏科只喜欢物理是错的,现在你必须把成绩搞得齐头并进才是对的。

其实李玩这个角色,物理特别好、英语特别烂的设定,也特别有意思——

物理的世界,是法则清晰的少年空间,没长大的李玩就能搞懂。

语言的世界,是语义复杂的成年人境界,长大了的李玩才能搞懂。

作为补偿,爸爸给李玩买了一只小狗。

李玩给狗狗起名:爱因斯坦——

一个假英语,真物理的名字。

后续剧情围绕“爱因斯坦”展开,爷爷买菜时,不慎丢了狗。

李玩疯了一样找,大晚上的挨个拍别人家门,想进去看看有没有狗;把寻狗启事到处发,到处贴。

爷爷奶奶爸爸后妈堂姐李玩,全家上下找狗无果(其实只有李玩在找狗,其他人只是在照顾找狗的李玩)。

爷爷受了伤,奶奶,爸爸也闹心,继母出了个主意。

再买一只狗,骗李玩说找到了。

谎称这就是爱因斯坦。

可李玩一眼就认出,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

500

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再闹下去,就是李玩不懂事了。

她拉着堂姐站自己这边,堂姐刚要帮她说话,奶奶一个眼神,堂姐明白了:

它可能真的是在外面弄脏了,说不定就是不认得它了

500

李玩不想要,这不是她的狗。吵着要把狗送走。

一直在屋里的爷爷拄着拐出来了:

狗都找到了,你还想咋样

李玩还想再说几句,可看着爷爷,她嘴巴张了一下,又把话咽下去了。

新爱因斯坦被送去了狗肉馆,李玩默认了这件事。

她还是参加了物理竞赛,果然拿了全省第一,保送重点高中。

一场残酷的饭局。

爸爸很高兴,呼朋唤友,请客吃饭。

晚上的饭桌上,一个不知情的叔叔点了店里的招牌菜,红烧狗肉。

爸爸、继母、爷爷、奶奶、堂姐都看着李玩,没有一个人说话,生怕她还像以前那般“不懂事”,大闹一通。

可这次。

李玩夹起一块狗肉放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说:

谢谢叔叔

500

对肉叔而言,《狗十三》最精妙的地方是它没有声嘶力竭地讨伐成年人。

它给出了成年人的一种苦衷,当然也是隐喻——

片中的两条狗狗,不仅仅指代所谓被“矫正”的李玩,也是指代我们所有人。

两条狗,分别是原来的爱因斯坦和新爱因斯坦。

新爱因斯坦,跟李玩一样桀骜不驯,敢狂吠打它的主人,甚至被送走后还绝食表明心智。

自我,但它就这么死了。

500

老爱因斯坦,被人捡走后,在新家继续摇尾巴,适应了新的名字,甚至再见到李玩也安静地站在新主人旁无动于衷。

谄媚,但它依然活着。

《狗十三》里的动物和人互为镜像:

你说少年被成年人像狗一样地驯服,丧失自我。

可成年人担心的是,不能被驯服的狗只有死狗,连命都没了。

是,成年人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矫正的路径真的最佳吗?

李玩乳糖不耐受,但仿佛全家人都不知道这事。

她临上学前,奶奶递了一碗奶;李玩小女孩不可以喝酒,爸爸让他敬酒时,给她倒的也是牛奶。

你看,家长不关心的不仅仅是她的狗,连她对什么东西过敏都没真正关心过。

家长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是在仓惶着用“我为你好”的牙套强行“矫正”之前,从来没想过你到底想要什么。


03

就像《狗十三》,没人说爸爸的出发点不对。

但这种在中国亲子关系中特别常见,强摁着头命令般的矫正,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在出发点——

很多时候,就是这“为你好”,才让子女变得“不好”。

前几天看万茜的采访。

万茜爸爸是军人,教育观念是,棍棒下出孝子。

严厉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他去学校找女儿,看见万茜班上自习的时候各种吵。

到讲台上就开始训,不光训万茜,是训整个班,把她同学都给训哭了。

500

于是,爸爸越严,她越想反叛。

比如她总是想在新墙壁上涂鸦。

画一次,被揍。

不改,下一次还画,还揍,仍然不改。

画了三次,被揍了三次。

500

“为你好”这三个字,用错了劲,只能把人越推越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非爱行为

就是以爱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其实是一种非爱性的掠夺。

然后,原本应该最亲密的关系,就走入一个死局。

我们还是聊电影吧。

老读者都知道肉叔是李安脑残粉,我们聊一下李安。

李安中学成绩不咋地,高考第一次发挥失常,第二次考数学时肚子痛。

连续落榜两次,一度想要自尽,还是弟弟李岗蹬了一小时自行车赶到海边才把他带回来的。

更关键的是——

李安的父亲,是他中学的校长。

他第三次好不容易考上台湾国立艺专。但在当时的台湾,这种专科院校是无书可读的人才会去的。这对读大学有着特别情结的父亲来讲,是一种耻辱。

在这种阴影中长大的李安承认过,他每回看到父亲的身影都要绕着走。

可以理解了吧,为什么李安的电影中总是多多少少有点“弑父情结”。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无一不是在神圣的父权中,寻找一点点溃败迹象。

《推手》。

一个擅长拳脚,抬手就能把200斤胖子打飞的父亲,却死活打不开父子间的心结,只能在最后一走了之时,展露最深处的无可奈何:

从前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

现在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

《喜宴》更是冷酷,传统的父爱,反而是同性恋儿子最沉重的负担。

一个惊悚的细节:

伟同上楼叫爸爸吃饭,看见父亲歪在椅子上熟睡,第一反应不是叫他起来吃饭,竟然是……

伸出手指,探了探父亲鼻息。

这死结是什么?

是我习惯了你的指引下做人。

可这指引太强大了,我最后甚至要推翻你,才能真正成为人。

这种对抗未必是明面上的,很有可能最终成为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裂痕。

然后,越来越难开口,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开口。

电影《春潮》,整部电影冰凉到让人难受。

在妈妈几十年如一日打压中长大的郭建波回家。

别人家吃饭,聊天,说笑。

他们家?沉默,沉默,还是沉默。

500

这种沉默真的无所谓么?

不是。

电影中有个具象化的表达——

郭建波拿起一盆仙人球,用力攥紧。

针扎入手,看似面无表情,看似早已习惯。

再松手,血迹斑斑。

你看。

这“为你好”,到头来真的为你好了么?

也未必吧。

说回《狗十三》。

很多人说它是一部被驯化的惨剧。

肉叔不同意,在我看来,它才是真正的合家欢结局——

最终,李玩用她最爱的物理保送了重点高中。

而爸爸也学会了沟通,李玩最后一次敬酒,爸爸给她倒的是红酒。

500

所以啊,下一次当你还想说“为你好”时。

停一下。

再想想,真的没有办法把这句空洞无比的话,变成更久远、更亲密、更牢固的……

“为我们好”吗?

编辑:伊丽莎白的腿毛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