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4700万人口

500

500

1  那4700万去了哪里?

如今这个时代,不婚族越来越多了,而比不婚族更多的,是不育族。

此不育并非不能育,而是不愿育。

据最新的数据调查,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我查阅了历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内外媒体对人口数的统计,有出入,但整体趋势是不变的,就是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正降到前所未有的低点,无论如何号召,都只能临时性地鼓动一小部分骑墙派,而有更多人则坚定地走向了“铁丁”之路。

生孩子成为了新的洪水猛兽,这个事情在我们父母辈那里是很难得到理解的,所以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催育,但再过20年呢?我们有了孩子,还会不会对孩子催育?我想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会的。

因为催不催育其实是关系到有没有社交货币的问题——如果跟你同一代的人全部都有下一代和下下代,那么对你的社会挤压程度是很大的。因为如果你社交圈的人在谈论和关心的事情你全部没法参与的话,你就会有孤独感,于是这种压力就会成为动力,而你的加入则又加大了挤压,影响到了你身边剩下的少数人。

但是如果同一代的人里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另一种生活,也就是某一种力量不再有压倒性的挤压优势,那么这就不是一点点变化,而是一瞬间会有一大波人选择加入到另一种生活里。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骑墙派不再挤压剩下的人加入生育大军,而是去滚了另一个雪球,此消彼长,这中间就不是平缓变化,而是跳脱变化的,仿佛一夜之间社会趋势就发生了改变。

 

2  生育大军绝对力量的瓦解

那么为什么就突然有很多人加入到了不育大军里,使得生育大军的绝对力量受到了瓦解和制衡呢?

1.经济独立

尽管很多人说着阶层固化之类的话语,但也不能否认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生存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

人们要的更多的是“付出同等劳动,得到同等回报”,谁也不会否认一个肯吃苦的人到了大城市努力学习和做事会让自己过不下去,人们只是不愿意付出过多的艰辛才能得到一点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有了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底气——不是不育大军突然多了,而是本来就有那么多人,只是原本很多人很难自主选择生活方式,所以被挤压到了生育大军中,再进一步把生育雪球滚起来了。

生育意愿的大军原本就没有这么多,只是以前从结果上看有绝对力量而已。

2.网络放大了欲望

从90到00,发生了什么?

最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互联网走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圈。互联网让不同阶层、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聚在了一起,这就极大地放大了人们的欲望。

为什么?

在物理世界里,人通常以群分,你是富人,住在富人区,你是穷人,住在穷人区,每个穷人都只是隐约知道有一些富人,但最多只能想象他们在使用金锄头的场景。

他们看到最多的就是身边的人,所以他们甚至都不会有多少觉得自己是穷人的感受,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生活不就是这样”、“不然还能怎样”。

所以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还记得我们父母辈最常说的一句话吗: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这就是人生必经之路,你不这么干,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当我们真的能方便地窥探到不同阶层人的生活状态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有着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

人一向往,就产生了欲望,产生了欲望要去满足,就要砍掉拖自己后腿的东西,孩子,就是一个极大的束缚。

一旦生育完孩子,我们就不得不和“学区房”、“辅导班”、安全、陪伴、教作业、陪玩耍以及各种成长过程中的鸡零狗碎的事情绑定20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切从生育完那一刻起就注定了。

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活更进一步,这样还如何更进一步?

欲望就在眼前,如果自己都终生得不到那样的生活,再被孩子拉一下后腿,那一辈子就完蛋了。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起点更低,与其生出一堆“别人家的劳动力”,为什么不把筹码压在自己身上或许还能好一点?

3.自我意识的觉醒

如果说上一辈人里还有很多抱着“为集体做贡献”、“为全人类做贡献”,“别说贡献子宫,甚至贡献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的话,现代的年轻人就少多了。

一个人拼命生活一定是先为了自己,自己都不行,为了别人的意义在哪里?这可是只有一次的生命,不先为自己负责,而是降生在这个世上专门为别人负责,这怎么都是说不通的。

当大家都开始平衡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集体,为集体领导者做大贡献,为个人做小贡献的时候,社会整体的自我意识就觉醒了。

大家开始明白,我不是螺丝钉,我就是独特的我,我要追求我要的东西,就是单纯我要,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要的东西。

这就是生育号召力量微弱的原因,自我意识一旦觉醒是不可逆的,除非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顺便为集体做贡献的点,如果是个人利益不足,那么集体贡献的号召便不再有效。

 

3  我为谁而来 又为谁而活

消失的4700万人口是一个缩影,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快速增长的缩影,是人们越来越不受“血脉”、“宗族”、“根源”等观念的束缚,转而追求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一次生命旅程的缩影。

孩子不再是生命的延续,而是独立的个体,当一个人想明白这件事以后,自然就会想到“我要不要去创造这样的一个独立个体,并去承担一大堆义务”?

这里的最大区别就是:

如今:我为什么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这个疑问将带着一个人去衡量利弊。

过往:那个人身上流的是我的血,我死了他还活着,等于我没死,所以那就是我自己的事情。

这个动力是完全不同的。

与其说现代的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不如说年轻人不管做不做出生育决定,都在更接近“人”这个个体的本质:我为谁而来,又为谁而活。

基因试图用性冲动去操控人的行为将其世世代代传递下去。人原本就是一个单纯的执行者,用感官和四肢来躲避危险,也用它们来进食、保暖,饿了冷了它就给你发信号,让你做相应的事,目的只有一个——完成基因的使命。

然后它就再不需要你了,所以古人的寿命才是自然寿命,生完孩子,你就没啥用了。

人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最初代的人工智能,原本的自主意识都是假的,生存本能都不能算。但现在它开始不甘心受到程序的控制,有了反抗的自由意志,这能说是一件坏事吗?

我想活得更久些,得到一些更准确的答案。

--------------------------------------------

蔡垒磊:著有畅销书《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者,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视频号: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后台回复“财富”,即可免费获得几十篇财富文章合集,彻底清洗你的财富观。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