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万!生于非典、考于新冠,这届孩子太难了!

500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高考在推迟一个月后,终于在今天举行。

  据悉,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非典”那年,而今又要在“新冠”之后面对大考。

  提及“高考”一词,它与很多东西有关。理想、青春、希望、遗憾……它总是让人又爱又恨。

  可尽管如此,当真正面对它时,众人又都会迸发出“全力以赴”的勇气。

  有人说:“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拿出半条命去做一件事了。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感激「高考」,尽管它让我如此辛苦。”

500

  长久以来,“高考”都是一个掺杂着诸多复杂情绪的词汇。

  人们很难用简单的字词去形容它,因为比起一个专有名词,“高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满是变化,诸多惊喜。

  高考不容易,这是公认的。

  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来自每一个经历过的人。于是,人们时常会对这场特殊的“全国统一考试”抱有畏惧心理。

  疲惫、枯燥、无聊……很多消极词汇,构成了高考的刻板印象。

500

  艰难。

  这或许是很多人在提起那段前途未卜岁月时的印象。可是痛苦之外呢?

  高考,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

500

  在人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少数的人有机会真正体验“全力以赴”、“背水一战”的感觉。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相对悲壮的场景描写,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极具戏剧色彩的夸张比喻,可在毛坦厂中学,这却是每一位高三学子的日日夜夜。

500

  毛坦厂中学教室

  在收获“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标签之后,毛坦厂中学也渐渐被众人神化。

  相比于其他高校在高考中喊出的“一锤定音”的决绝,毛坦厂中学似乎更擅长鼓励众人建立“来者可追”的勇气。

  因为每年在这里参加高考的上万名考生中,有近三分之二为“复读生”。

500

  毛坦厂中学的一天,永远都是从朗读与背诵课文开始的。

  以班级为单位,杂乱的人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填满学校,混乱中承载的,是孩子们近十年的光阴。

  早晨六点二十分,复读班早自习。近百人坐在教室中大声重复着课本上的知识点,这是最常被使用的记忆法之一,纵使学生自己也无法分辨这是否真的有用。

500

  毛坦厂中学高三学子背诵单词

  晚上近十一点,复读班学生结束晚自习,陆陆续续回到家中。一天的课程已经足够疲惫,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选择在睡前多背几个公式和单词。

  “也许高考时恰好会用上。”类似的话,孩子们从入学那天起就在听了。

500

  放学后在家里复习的毛坦厂中学学生

  图源:中国新闻网

  备战高考一年,大大小小的考试近乎填满了每一位高三学子的生活。

  每次成绩公布时,老师都会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叫到办公室里,面对写在试卷上的分数,孩子们说:

  “我想过很多次,但我还是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迷茫、紧张、忐忑、错乱,毛坦厂中学之外,这也是很多高三学生的状态。

500

  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哭泣的学生

  毛坦厂中学位于安徽省大别山区所在的小镇,这一特殊的选址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在这里除了“读书”,学生别无选择。

  “大战在即”,可以利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格外珍贵。

  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毛坦厂中学的许多陪读家长选择将午饭送到校门口,如此孩子只需要花费10~15分钟吃饭,而余下的午休时间,便可由学生自己利用。

500

  毛坦厂中学门口吃午饭的学生

  一人高考,全家陪读。如此一来,高三一年更像是一场“家族战役”。

  根据统计,毛坦厂镇常年租住着8000多户陪读家庭,人数是当地居民的两倍。就算不能亲自陪读,家长也会找到当地的“全托”机构来帮忙操持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

  竭尽全力为孩子读书提供便利,这大概是每一个高三陪读家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

500

  毛坦厂中学门口给孩子送饭的家长

  当“普通考试”升级为“招生考试”,当“个人战役”升级到“全家战役”,高考在这种情况下自带“压力”。

  不用提成绩,不用说梦想,它就单单站在那里,便能让每一位考生扪心自问:

  到底怎样的结局,才能配得上这一路努力付出的自己和家人?

500

  往年毛坦厂中学的送考队伍


500

  “毫无人性”、“病态教育”、“学习机器”……这些年,毛坦厂中学因种种原因被贴上负面标签,进而被舆论送上风口浪尖。

  众人以“畸形”一词来评述这样近乎泯灭人性的教育方法,以上帝视角俯瞰“毛坦厂”内发生的一切,人们可以轻易指出学校管理上的利弊。

  只是谁的高考不辛苦?

  当站在这样的角度回望毛坦厂中学,很多东西便有了合理性。

  没有人可以否定那些为了“上大学”拼尽气力的年轻人,因为所有人都知道:

  当命运选择让一个人低微到尘埃里时,高考可能是救赎其人生的唯一机会。

500

  毛坦厂中学学生放飞孔明灯

  图源:东方网 纵向新闻

  “考上大学。”18岁之前,这是刘洋洋的全部梦想。

  甘肃会宁,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里平均差不多每一户就会出一个大学生,因此会宁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教育名县,刘洋洋便出生在这里。

500

  刘洋洋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刘洋洋从小就知道“高考”的意义——走出大山,她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自父母相继离开后,刘洋洋一直跟着奶奶和叔叔一家生活。开始住校后,她与家人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但叔叔还是会抽空坐车去看看她。

  “钱剩多少了?”

  “够了,除了买些学习资料和吃饭,其他的不花(钱)。”

  “(钱)够了就行,不够我走的时候再给你放些。”

  类似的对话会发生在每一次叔侄二人见面的时候。当贫穷的现实就这样赤裸裸摆在他们面前时,“钱”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500

  刘洋洋与叔叔

  就读于当地最好中学的最好班级,刘洋洋的成绩排名始终稳定在全校前五十。

  根据学校以往高考录取经验推算,她考上重点大学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

500

  刘洋洋的叔叔站在光荣榜前看侄女的成绩

  梦想触手可及,刘洋洋一家都为此高兴至极。病重的奶奶也有了精神,坐在墙上贴满报纸的昏暗土屋内,她重复着刘叔叔的话:“考得好着呢!”

  随后若有所思道:“我就等着洋洋把大学考上,我死了也就放心了。”

500

  刘叔叔向家人转达洋洋在学校的情况

  争气的刘洋洋让家人高兴,但现实却让这份喜悦蒙上了阴影——大学四年,至少要花费5万元,这对于目前的刘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钱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从侄女上高中第一天起,就盘旋在刘叔叔的脑海之中。

  为了凑齐刘洋洋上大学的费用,刘叔叔找遍了亲戚朋友。但在那个大家都不富裕的环境里,所有与“钱”有关的请求,都只能石沉大海。

500

  刘叔叔为凑齐洋洋的学费向孩子的姑姑借钱

  距离高考还有40天,刘洋洋的学费还有一大半没着落。

  走投无路时,刘叔叔选择以低价卖掉了家中所有的“羊羔子”,并且找到了银行申请助学贷款。

  近乎是拼尽全力,叔叔终于为刘洋洋凑够了学费。

500

  当钱的问题被解决后,之前心事重重的刘洋洋也找回了勇气,在学校举办的“高三成人礼”上,她说:

  “我想好好上学,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我的爸爸(刘洋洋一直叫叔叔“爸爸”)、还有在家的奶奶不失望。奶奶还在等着我考上大学……我想让她多开心一点,或许(她)会活得更长一点,我希望她能和我分享更多快乐的时光。”

  在诸多声势浩大有关于理想的发言中,刘洋洋的梦想很朴实。

  在别人还在高谈阔论高考制度的利与弊时,她已经找到了为其拼搏的理由:

  上个好大学,出人头地,让奶奶开心。

  高考对于她的意义就是这样简单,却足以改变她的一生。

500

  刘洋洋

  当初夏的蝉鸣响起,刘洋洋也结束了自己的高中生涯。

  高考成绩出来后,她被一所师范类重点大学录取,学费相对低廉,而且还有额外的补助。十年寒窗苦读有了很不错的结果,刘家人满心欢喜。

  他们热情张罗着升学宴,言语中满是对未来的生活的憧憬。

500

  刘洋洋奶奶

  去大学报到的当天,刘奶奶帮着孙女收拾了行李。临行前,刘洋洋拉着奶奶的手说:

  “我去上学了,放假就回来,你等着我。”

500

  奶奶没有回应,只是望着孙女渐渐远去的背影久久不肯回家,她喃喃自语:

  “就这样走了啊……”


  后来,奶奶没能等到刘洋洋的假期,她病逝在孙女去上大学的第二个月。

500

500

  “失去”与“得到”共存,“遗憾”与“希望”同在,在痛苦中收获喜悦,这是高考,也是人生。 

  的确,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很多人发散兴趣爱好的时间,但无法否认的是,它也确确实实为很多人提供了去往“罗马”的机会——

  没有高考,那些日夜奋斗在毛坦厂中学的“刘洋洋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见天井之外的世界。

  视频连接请戳

  白岩松谈毛坦厂中学:“我永远说不出嘲笑它的话。”

  白岩松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是一个非常事实的东西。多年前恢复的不是高考,恢复的是中国多少代人的公平、尊严、梦想等等。”

  或许也正是由于“高考”的意义太过重大,所以在人人倡导自由与快乐的年代,它总是与不羁的灵魂格格不入。

  因此很多人厌恶它,以各种极端方式与其对抗,多年前,韩寒就是其中一员。

500

  那一年,因为成绩太差——7门功课不及格,韩寒始终无法升入高二年级。当“周围人都已经上大一,而自己还在上高一”的现实赤裸裸摆在眼前时,他选择退学。

  离开学校后一年,18岁的韩寒发表小说《三重门》,一时名声大噪。在书的封面宣传语中他写道:

  “7门功课亮红灯,照亮了我的前程。”

  这之后,韩寒成为了当时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很多人将他视为意见领袖,连带着“退学”也成为了众人寻找叛逆共鸣的工具。

500

  “上学没有用,你看人家韩寒。”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句话很流行。

  支持“上学无用论”的人堂而皇之地以韩寒为例否定教育的意义,而当事人却并不这样认为。

  多年后,在“对抗”高考18年后,已经36岁的韩寒在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中写道:

  “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高考制度,肯定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也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没有一个制度是可以照顾到所有人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有着基本的公平。”

500

  韩寒微博截图(部分)

  告别了年少轻狂,韩寒开始相对冷静与客观地去讨论“高考”一词。

  他以过来人的角度剖析过去叛逆的自己,同时也赤裸裸地说出了一个真相: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学习读书的确未必在学校,但学校和高考,是基本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你要是普通家庭,更应该感谢与遵循。”

  喧嚣过后,他不再剑拔弩张地抨击与批判什么,甚至明确表示“退学是一件失败的事情,这不值得学习”。

  对于韩寒,这样态度上的转变是成长,是在成功以后的自我反思。

  可对于诸多以韩寒个例为借口,坚信“高考无用”、“读书无用”的人来说,这样的反思又代表了什么?

  错过了一次生命中最重要的机会,那些明明可以,但却选择放弃高考的普通人,现在还好吗?他们后悔吗?如果能重来,他们又会如何选择呢?

  对于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可是人生无法重来。

500

  韩寒微博截图(部分)

  高考是一场选拔,同时也是一场“分配”。

  在这场相对公平的资源分配中,试卷上的考题不会因为颜值高低而改变难度,考题的数量也不会因家庭背景相应减少。

  它给了每一个普通孩子翻身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普通孩子的人生之路上,少之又少。 

  “要考上好大学,这样才有跟别人竞争的权利。”

500

  这是刘洋洋在高考前说的话,同时也是高考存在,与无数寒门子弟为其拼尽全力的理由。

  所有人,都该有去远方的权利。

  人生有一次拼搏,有一次接近公平的机会,有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一万人”的信心,那种感觉,很难得。


500

  当诸多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时,“考上好大学”的确是成功的捷径,但却不是唯一。

  “摘一颗星星,你首先要有一把梯子。”

  高考是帮助人靠近梦想的梯子,但却不是一步登天的全部理由。因为无论高考结果如何,未来始终值得期待。

  很多人虽未曾去高考的考场走一遭,但凭借着在生命其他考场中的拼搏,他们同样可以收获不错的“人生分数”。

  “中科院院士”华罗庚,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成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500

  华罗庚

  “商业大佬”李嘉诚,童年家庭情况拮据没钱读书,只能从学徒销售员做起,艰苦奋斗多年,最终成为一代风云人物;

500

  李嘉诚

  “草根”王宝强,北漂多年受尽白眼,折腾了小半生也等来了《天下无贼》;

500

  刘若英、王宝强《天下无贼》剧照

  很久之后,这些未曾在高考中大获全胜的人,散布在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他们都已凭借自身努力让生活熠熠生辉。

  从某些方面讲来,他们是另一种形式的“韩寒”。

  这些人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高考无用”,而是向所有人展示了另一种“全力以赴”后的人生模式——

  该努力的时候别选择安逸,该面对的时候不要逃避。

  对生活,尽人事;对结果,安天命。

  在“生命”这张大考卷中,高考是一道极其重要的大题。

  答好它,多一次选择的权利;

  丢掉它,那就要用其他的题目加倍找回来。

  寻找热土,任其生长;

  生命尘埃落定前,请别放弃自己的人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