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扇门并不宽,请不要把它关上

500

 文/老C

 

1、

 

被网络和媒体曝光的高考顶替事件,让许许多多的国人义愤填膺。

 

为什么大家对高考舞弊如此深恶痛绝,引起如此大的舆论浪潮。因为,高考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只是一场考试。

 

高考是充斥着各种不公平的社会中,相对比较公平的一个阶层流动渠道。不论家庭出身,以分数排序论英雄。高考寄托着很多贫困家庭跨越阶层的希望。

 

对很多家庭来说,高考是黑暗中的一扇门,半开着,从门后透出一线光明。

 

这个渠道如果被权力或金钱垄断,对大家心理的打击将会是巨大的。

 

对顶替事件,应该严查到底,杀鸡儆猴。

 

 

2、

 

去年,曾经写了两篇关于教育的文章,为高考和应试教育唱了唱赞歌。有朋友找我辩论,说应试教育祸国殃民,怎么能为这个唱赞歌呢。朋友举了很多应试教育的弊端:考试大纲僵化狭窄、语文作文如同八股、题海战术虚度人生、家长孩子疲于奔命。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都被应试教育消磨摧毁。

 

我的回答是,你说的都对,但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最主要的通道。

 

对一个大城市的中产以上的家庭,确实培养兴趣和创造力的、德智体美劳全民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他们的孩子,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但别忘了,中国还有6亿月均收入1000元的人,对他们来说,大城市人心目中的那些素质教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花镜中月。

 

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是一个选拔体系。尽可能的公平,减少家庭出身对选拔的影响,是教育体系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考试范围明确狭窄的应试教育,很显然比素质教育更公平。

 

 

3、

 

中国的高考和教育制度,起源就是科举。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变成了八股文。很多古文今文对八股文都是冷嘲热讽。

 

科考考生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会写八股,对实务一无所知。

 

为什么科举制度,最后会演化为八股文,其实本质上还是对公平的需求。八股文的出题范围极窄:主考的四书5万多字,五经不全考,只需要选考一经,加几万字。八股文一共考试范围就十万字不到。再加个朱子的四书集注做参考书,一共二三十万字就是考试全部范围。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就是反复学这二三十万字。古代书籍价格不便宜,考试范围越小,对一般人家的学习成本就越低。

 

八股第二点是标准化,一个是文体的标准化,有经验考官看完破题承题头几句话基本就知道水平如何了。标准化问题加快了考官判卷速度,也是不同人判卷标准趋于统一。二是观点的标准化。八股文看似是议论文,但答卷是代圣人作文,是在圣人的文章中寻找合适的观点写成文,不需要自己的观点。这让没有什么见识的普通人也可以和官宦子弟在同一个标准上竞争,反正观点都是从那十万字中来的。同时也减少了考生和判卷人观点不一致产生的风险。

 

八股文考试,通过缩小考试范围,标准化考试。尽可能降低家庭出身对考试的影响。八股基本上就靠两点,第一点是否聪明,记忆力好;第二点是否刻苦努力。

 

科举制度,第一次让中下层的人们,在暴力之外有一个可以跨越阶层的通道。即使贫困阶层,几个家庭一起合力,也有可能供养出一个读书人逆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关于科举和高考这个话题,可以参见前文

 

《为了保持社会的阶层流动,我们需要高考,也需要应试教育》

 

 

4、

 

2017年的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引发了一些争议。题目如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高铁确实很多农村学子,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体会。好在这道题是很多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农村学子可以选择其他。如果高考作文以单一的共享单车为题目,那确实非常不妥。

 

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有一道面试题是一家波音747里面能装下多少个高尔夫球。我相信,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还是有不少从来没坐过飞机。没见过高尔夫球是啥样的估计更多。

 

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看上去出题范围狭窄,不与时俱进的高考,却能给学生更多公平。

 

美国那种靠学生简历、介绍父母家庭背景、名人推荐信、学生Essay录取的方式,看似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却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公平。

 

 

5、

 

替考这个问题只是山东吗?我相信并不是,应该是个全国性的问题。

 

为什么是顶替不是作弊?因为高考考试本身组织还是不错的。这么多年,没听说出过严重的泄题事件。

 

成绩很难做假,考试作弊也有难度。所以就在录取上做文章,靠顶替。还有的钻考场监考的空子,搞代考。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技术手段。制度总有漏洞,而技术可以缩小漏洞。技术手段、档案电子化、大数据,都可以缩小漏洞。

 

基层关系网络直接的勾兑和利益交换,有时候真的可以一手遮天。

 

通过技术,集中收集处理信息,用大数据识别发现问题,多少能增加这些不法之徒的成本和风险。

 

高中,高考,录取这三个环节收集比对生物特征,比如指纹,比如刷脸。数据统一保存,技术分析可疑数据,长期留存证据。这些应该很大程度上解决顶替和代考的问题。

 

 

6、

 

大城市的中产以上的人群也许会问,那我们的孩子怎么办?难道就只能接受僵化洗脑无用的应试教育吗? 我们想要素质教育呀。为啥不考虑我们的想法?

 

没办法,高考这个制度设计,就得优先考虑条件比较差的人群。

 

因为,这些大城市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他们本来就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有更多选择。

 

如果实在无法适应应试教育,还可以上国际学校,还可以出国读大学。现在大城市中产以上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国读大学,节衣缩食一下还是可以的。

 

他们本来就有更多选择。

 

对中上层家庭的孩子,一个名校大学文凭,是他们丰富多彩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成果。

 

对更上层家庭的孩子,一个名校大学文凭,也许只是他们五彩争胜,流漫陆离人生中的一个点缀。有没有这个文凭,其实没啥区别。

 

但对中下层家庭的那些孩子,高考和大学文凭,是他们跨越阶层的唯一希望,是黑暗中那唯一的一束光。

 

政策应该更偏向谁,不言而喻。

 

有句老话,高考是独木桥。四十年前,对中下层家庭的孩子,高考真的是独木桥。

 

现在,经济更多样,人生选择更多,跨越阶层有更多的路径。但教育和高考仍然是最宽的那条。

 

老实说,现在的农村孩子,想考出高分,比三四十年前,已经难了许多。

 

高考这扇门,开的并不大,请不要把他关上。

 

 

7、

 

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问题,并不在顶层设计,而在基层执行。

 

基层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有时候真的可以一手遮天。云南的孙小果案件,并没有所谓的通天关系,就是基层关系网之间的勾兑和利益交换,就完成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无法无天的任务。

 

很多政策,初衷是好的,执行就走样了。山东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合村并居“,也是一个明显的执行走样。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层级架构,让信息的传递更高效。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

 

我反对每一个个案都”定体问“。但我同时认为,互联网舆情浪潮在暴露个案问题上是有巨大的价值的。让那些企图一手遮天的人知道,即使很多年过去,他们也有遮不住的时候。

 

定体问,把责任推给体制,说法不责众,反而让这些恶人有了逃脱惩罚的借口。

 

互联网舆情,让一些被掩盖的问题无法掩盖。就算不是每一件个案都能得到正义,也至少能让妄想一手遮天的人提心吊胆。让这些胆大妄为的人们,在行事上,多少会多一些顾虑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