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的认同、言行的一致、才有的信任

一个人的理念将会是别人认同及信任的基石,喜欢和爱是信任之后的产物,而不是信任之前的起因。

场景1、在小说或电视剧的男女关系中,常有男方或女方表达:“你不相信我?”,然后表示出很愤怒,甩身离去。

场景2、家长做一些诺言,小朋友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知道,这可能就骗人的,后面家长会以各种理由收回。

场景3、公司领导,对其他人抱怨,现在人心不古,队伍不好带啊。

这里面都涉及一个根本问题,别人为什么要相信你?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后续以上的故事还会重演。

 

首先我们来假设,两个陌生人:甲(消费者)和乙(商家),他们俩在首次交易时,相互不会有任何信任,因为大家都不了解,在此过程中乙方一直宣传“货真价实,次口退换,当天发货、诚信经营、客户至上等等”,

故可以认为这是乙的理念。后由于双方会由于互相多互动,而增加了解。此时就可能会产生信任或不信任,

场景A、甲与乙在互动中,乙有个别次数违反了以上的理念,后续并没有实现,然后以某些客观的借口,把事件给看似圆过去了。

场景B、甲与乙在互动中,乙有个别次数违反了以上的理念,后续并没有实现,然后找甲认错,并无保留的描述自己的问题及客观问题,分析清楚,给于后续改进方案。

我们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不犯错误,在以上两个场景中场景B的乙得到甲的信任可能性就非常大。信任是建立在了解对方的理念的基础之上的,想让人信任必须先指明信任你的什么?在指出信任的理念之后,会由甲来判断是乙是否值得信任,这是需要用行动来证明的。若甲发现,当自己处于乙的角度,自己的所做可能跟乙的做法完全相同,并且由于乙坚持理论,可能做的比自己更好的情况的话,一点信任就由此而来。此时再看场景A的乙看似此事已经圆过去了,甲方没有证据证明乙的问题,但甲自己代入思考会觉得若是自己会做得更好,就会产生乙违背了自己的某些理念而产生一系列的怀疑,信任无从谈起。

在以上的事例中,信任需要先指明信任的具体承载,就如乙方的经营理念,而且知悉对方在面对特殊场景时,会作的特定反应,是否跟自己所理解的一致,也就是自己是否会认同。认同的话信任可能会产生。

 

以上例子只是一个让人觉得放心的事例,也产生了初步的信任,但也不足信任到给于身家性命。在1949年之前有很多前行者,他们是如何做到完全的信任人民的代表,听统一指挥并能够交出身家性命的?信任一件小事这容易,完全信任并且可以交出身家性命难,难道真是的外媒所说的洗脑就行了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需要得到别人的身家性命的信任,就需要先举大义,再行大诺,如果你愿意先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去保你的之前大义的诺言。那别人肯定会信你的小诺。对常人而言,你如果愿意用性命换大诺,那想必小诺你可以值得信任。所有的这些就有一个前提,需要“言行一致”,你需要先告诉别人你的价值观(大义),当别人的价值观跟你一致时,你们就为同志。在我们看过的那段时间的文献中,为什么同志值得信任?原因还在于价值观一致,先产生了认同,然后再为某个大义大家都在牺牲,也就是都在举大义行大诺。需要告诉别人你在举大义,就是“言”;为了大义而牺牲就是“行”。相两者一致时,你牺牲越大,别人就越相信你是真的为了行大义,然后而产生同志之间的信任。

 

对于家庭间的信任,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组成家庭的双方需要在家庭观念上相近,在组成家庭前的恋爱过程会互相证明这一点,但若是为其他目的而伪装的观念相近,总会留下马脚的(去了解对方的其他价值观,再看是否言行一致就可)。在言行不一致或者被对质不停狡辩的人不值得以共同的家庭观直接信任,但也可以用金钱和合同的法律来约束,也许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值信任,那信任的是法律。

最后人的观念是动态的,有的人通过思考确认了自己是“谁”,也就是确认自己的人生理念,在理念的指导下,践行自己的观念;也有人初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价值观,而在依附在先行者身侧,后续自己再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观两边的价值观就会不同,而产生冲突。故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会由于后续对不同事物的看法,而分道扬镳,这没有对错。

500

综上所述,信任是苛刻的,需要理念先认同,再之后的对于理念的言行一致,让别人了解了你的理念和言行,再由他自行创建信任关系。每个信任都是有理由的,不需要理由的信任要求对方信任其实也是耍流氓。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