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上证综指改什么?

500

7月22日起,“改编”后的上证综指将正式亮相,其最大的变化将是“新股延后”“差股剔除”。对上证综指进行优化,是股市存量改革的一部分,将对投资者心态、机构操作、市场生态带来一系列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此项改革体现了价值投资的取向,但改变和优化市场生态,还需要完善基础性的定价机制,要靠配套改革一起发力。

长期以来,上证综指成为引领全市场认知的核心指数——上证综指涨,大家信心就强;上证综指跌,大家信心就弱。而这一指数的缺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即所有在上交所挂牌的股票都纳入样本(包含B股),以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作为权数编制,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曾经作为市场龙头的股票,一旦失去往日风采就会拖累股指;炒新风气使得相当一部分股票计入指数时价高,随后逐级下行,会压制股指;超级大盘股流动性不足,其在指数中占据过高权重影响指数波动效率。

此次调整指数编制方法就是为了矫正现有方法的缺陷,最重要的是将新股纳入指数的时间延长了。目前的做法是,新股于上市第11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调整后,一般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1年后计入指数,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3个月后计入指数。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是希望根据不同类型新上市股票的特点,在其“抵达”价格稳定期后再计入指数,减少新股计入导致的指数失真。第二大变化是,将实施风险警示的样本股剔除。具体为,从样本股实施风险警示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剔除。这一做法既可以减少“基本面骤变”股票对股指结构的干扰,又可以实现平滑过渡。预计这样调整后,指数的稳定性会得到增强。

笔者认为,待改编后的上证综指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针对性地调整超级大盘股在股指中所占的权重。可以依据超级大盘股周期性波动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其对股指整体变化的影响,研究开发系数代入法,使超级大盘股的稳定性与股指的常态波动性实现相互匹配。

此次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吸收借鉴了美国、欧洲和我国香港股市的一些成熟经验,也融合了本土意见,是股市“存量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步骤。其主要目的是,让上证综指这一大众依赖的指数更具有“准确表征”功能,解决结构性矛盾、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塑造现代市场形象。但我们也要看到,调整指数编制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要指望一改定乾坤。优化指数编制方法只是优化市场制度的一个课题,还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市场成长的核心是科学的定价机制,良好生态的表征是优胜劣汰。能否吸引更多代表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的企业上市,能否助力场内优质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最根本的是公平真实定价。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经济企业,只要定价真实了,优质公司自然会持续受到市场力量的追捧。好企业不是审核者审出来的,而是企业运营者经营出来的,是投资者遴选出来的。指数编制和市场再塑造,是一个立体工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是支持指数高质量构建和高质量运行的制度保障。

(2020年6月25日中国网首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