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中哲史】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解释的争议,看看假国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关于“无后为大的解释”是存在争议的。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看法:

杨伯峻对于此句有所译注。

500

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解释。(建立在一系列文献学、训诂学、经学基础上的解释)

可能有人不明白为何说“因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这背后是有故事的。

在《孟子·万章上》中有:

500

(无法驾驭古文者,跳过此图,看译注)

500

500

译注为:

500

500

《孟子》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过“无后”。

在《孟子.梁惠王》中:

“仲尼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说:“头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他没有后代了吗?”

同时在《春秋》中也多次出现“无后”一词,皆作此解。

杨伯峻的的译注来自经学传统,可以追溯到东汉赵歧。

赵歧在《孟子章句》中针对这一句写到:

“舜惧无后,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同时赵歧注也揭示了何为“不孝有三”: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士,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无祖先,三不孝也。”


而近些年出现了一种新解释:

把“无后”解释为“不尽后辈的本分”的说法。 

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就是:

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做到了禀告的本分。

这种说法,貌似开始于孟非(不确定)。

500

孟非的确在《非诚勿扰》上公开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翻案,说无后是没有尽到后代义务,并非没有后代。

这种解释,也就这样吧,其实是圆不回来的

原文中,“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说这句话是孟子在为舜开脱,说出舜不告的原因,所以君子都认为犹告也。

如果译成“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那和“君子以为犹告也”是连不上的。

强行建立联系,那就是解经迂曲,为之大忌了。

且“无告”翻译成“不尽后辈的本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先例,属于语用孤证

抛弃经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和训诂学,甚至抛弃文本逻辑的解释,就像于丹的假《论语》会被“”。

500

那一定就会有这样的质问:

对于经典,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新的诠释,“我注六经”不应该吗?

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对话。

A:对于经典,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新的诠释,“我注六经”不应该吗?

B:当然可以,可是大兄弟,那起码你要是象山那号人吧?

A:什么?象山是谁?

明白了吧。

这就好比:经常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以比尔盖茨啊,马云之类的人物做例子。

可是比别忘了前提:人家比尔盖茨是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从哈佛退学的。

什么意思呢?

走都走不好,别想着一步登天,要不然只会闹笑话

任何成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准备之上的。

于丹还好,也就被骂假国学,被轰下讲台。

最多就是国学这门生意做不下去而已。

就怕一不小心走火入魔。

例如这些:


500

500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