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的归途与“美国第一主义”

在世界目光的聚焦之下,中美贸易战已经经历了三个回合。近日,美国又邀请中国派出代表团重启新一轮的交涉,国内外舆论经历大起大落后又重新从悲观转变成了疑惑,最好的体现就是全球股市又迎来了新一波的回调。

在中美角逐的聚光灯之外,继欧洲和美国、欧洲和日本签订新的关税协定后,美国和日本又开始了新的关税谈判。经过第一轮的接触,双方贸易代表均称达成了一些共识。

500

8月9日日本代表团与美国通商代表团在华盛顿进行会谈(图片来源:日本时事通讯社)

在这种大背景下,有人说美日欧即将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也有人说美国只是摆摆姿态。不管是何种说法,它们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摸不着头脑。

近日,笔者参与日本《读卖新闻》编委近藤和行及北海道大学媒体传播学院美国政治研究专家渡边将人教授的公开课及讲座,与他们就贸易战进行深入交流。近藤和行之前长时间担任《读卖新闻》的经济记者,并且目前是日本电视台“深层NEWS”的解说嘉宾;渡边将人教授曾在美国希拉里的选举团中担任宣传员,之后在东京电视台担任国际报道方面的记者多年。他们主张从多个角度、并且结合美国的政治实际、并不单纯从特朗普个人来看中美贸易战,其中对贸易战保持中立偏积极的立场代表了日本学界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中美贸易战的看法。 

特朗普在贸易战中的角色

在中美贸易战中,特朗普的举动无异于是所有人最关注的一点。他上台后几乎推倒了前任总统做的所有工作,然后大张旗鼓地做一些偏激、出格的外交举动,甚至把北约盟友们都得罪了一圈。许多人尝试想要分析特朗普的想法,但都无法得到答案。但是,从贸易战问题从特朗普本人下手是一个对的开始吗?

日本《读卖新闻》编委近藤和行认为,去分析中美贸易战时,必须要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即政治、经济和历史三方面,而不是从特朗普其人,因为不管特朗普再怎么出格,他也只是美国政治结构中的一环。

北海道大学美国政治研究专家渡边将人教授认为,美国的民主属于典型的利益模式民主,特征在于各方的利益相互牵制而达成一定的妥协,从而形成表面上的政治和外交动作。这其中,美国总统只是各个利益集团角逐妥协后诞生出来的一张代表美国的脸。

特朗普在上任以来接连开除掉不是己方利益集团的多名白宫官员,但是这说到底也不过是白宫中的一隅,重点还是要看美国的精英阶层。渡边教授认为,美国的任何举动都是被操控舆论、资本或者政治力量的少部分精英阶层所把控,这一部分的人才构成了美国的统治阶层,特朗普不过是充当了他们的颜面而已。因此,尽管一切看上去像是特朗普的独断专权,但渡边教授认为贸易战的开打也不能排除是美国精英们的想法这一可能性。

500

特朗普竞选总统时的最大金主、犹太人谢尔顿·阿德尔森(图片来源:Youtube)

但与此同时,不得不考虑的是另一方面美国总统是拥有一定行政权力的。这样一来,到底是特朗普的个人行为还是美国精英阶层的所想,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是特朗普个人的想法,这很大可能与他自己的中期选举有关;但如果是后者,那么中美贸易战的前景就不容乐观。反过来说,贸易战会不会持续下去,近藤先生认为还得等到中期选举之后才能见分晓。

美国的“退出战略”

假若是美国精英阶层利益平衡的结果,那么他们在贸易战上的想法是什么?因为贸易战开打至少会给美国带来三个非常棘手的后果。

首先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展开贸易战是没有赢家的,贸易战开打中美双方都是输家,而且还会捎上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特朗普所说的征收关税以解决对美贸易赤字的问题,这里还有个关键就在于征收关税后对美国国内的许多产业将会带来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在特朗普支持者比较集中的农业上。

比这个更为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美国在非常需要中国帮忙解决朝鲜问题的情况之下,却毅然决然选择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今年6月以来特朗普和金正恩会面创造了一个历史,特朗普似乎觉得自己的决断才是在整个解决朝鲜问题的过程中的关键。然而,真正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中国。

500

朝美会谈(图片来源:美国福克斯电视台)

美国斯坦福大学民主主义、开发、法律支配研究中心所长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在整个朝美会谈的过程中,最大的获利者其实是中国。朝鲜是中国手上的一张制衡美国的牌,而美国要解决朝鲜问题不能没有中国的帮忙,因为朝鲜离开美国照样可以维持统治和发射导弹,但离开中国就会失去统治的经济、政治和国际方面的支持。

所以说,特朗普在整个解决朝鲜问题的过程中不管他想着什么方向做出动作,只能是突显出中国在解决朝鲜问题中的重要性,反过来制衡美国对中国在其他方面上的战略。

第三点,就是弱化北约军事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趋势下,靠着战前意识形态体系维持至今的北约,其脱离美国中心化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特朗普向着北约内的盟友大打出手,加速了北约的多极化和弱化了其存在基础。事实是,至今为止北约内的几个国家的领袖包括马克龙和特鲁多都和特朗普吵过架。即使像日本这样坚决和美国站在一起的国家,也在积极推行多边主义,不管是之前的TPP还是最近刚和欧盟签订了EPA这个新的贸易协定,都表明日本至少在对外贸易的态度上并没有和美国站在一起。

500

安倍与特朗普在去年会面时的微妙表情(图片来源:CNN)

那么冒着这样的风险,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到底图什么?近藤和行认为,也许可以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提到的“退出战略”来解释贸易战,即美国在布局“退出战略”(Exit Strategy)

退出战略原本是经济学中的用语,意思就是在生意遭受打击后及时退出以止损。其实也很好理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人人都看得见,那么趁着还有余力的时候进行战略收缩,将实力集中回来后重新布局,并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决策。这意味着美国将在新环境中试图重新构建自己的国际秩序。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人权组织,退出天气协定,建立一系列新的双边协定以脱离WTO秩序,这些“退群闹剧”似乎是很好的佐证。

新秩序与“美国第一主义”

不管美国有没有在实行“退出战略”,它在努力建立一个脱离多极化趋势的国际新秩序是毫无疑问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特朗普口口声声说的“美国第一主义”。

近藤先生认为,“美国第一注意”其实不单单只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它是代表着想要维护长期以来美国在旧贸易秩序中的利益的这样一个想法。

500

特朗普竞选时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长期以来,美国都习惯于推行双边主义,即两国之间、而不是多国之间的谈判。这样的行为是有个背景的,那就是二战后美国世界第一、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美国的国内市场和非常高的消费水平。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兴,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美国国内市场在当时领先于全世界的消费能力,所有的市场主义国家都迫切希望和美国进行贸易,打开美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和各国实行一对一的贸易谈判,那么无疑对于美国来说,它将会占据上风。

与经济状况相同,军事上、外交上,美国也都倾向于这样的一对一谈判,就是因为这其中的力量对比。如果说多边主义的情况下,美国与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变得不那么明显,这样美国就不容易对整体的谈判握有控制权。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要退出教科文组织、人权组织等等这些多边主义的标志性场所的原因。

因此,特朗普推行“美国第一主义”并不只是单纯喊出保障美国利益的口号,而是想要维持美国在谈判桌上与其他国家的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才是美国想要建立的全球新秩序。因此虽然说是新秩序,本质还是想要维护美国的旧利益,只不过这个秩序需要适应和对抗多极化趋势,所以必须在实施层面上做出调整。

贸易战与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

话题回到贸易战。虽然目前看不清贸易战到底是哪方的目的,但毫无疑问的是,贸易战的开打对全世界所有人都不是件好事。近藤先生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认为,如果贸易战继续下去,将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诱因,并且这次将会是致命的。

他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不同,如今的中美贸易战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世界经济总量第一和第二位的国家之间打起贸易战,与这两个国家有着经济关联的国家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资本主义国家都摆脱不了的一个困境就是经济周期的循环。现如今世界的全球化贸易十分活跃,而上次这么活跃的还是1920年代欧美国家建立金本位制度、开展全球性跨国贸易的时期。那个时候,经济周期的袭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1929年开始的美国经济大萧条,这引发之后的各国关税壁垒高筑并导致贸易战。

与那时候稍有不同的是,如今在导入一系列类似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之后,大部分国家的政府都对国内有了较强的行政控制能力,通过行政的力量来对国家经济状况进行调整成为可能。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在这次危机中,欧美国家广泛运用了金融缓和手段来弱化危机的破坏性,中国有所不同,用的是增加对内4万亿基建投资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这种经济调控都是只能用一次的。欧美和日本的央行利率都已经调整到了零界点,近年来有的也只是有微调。以欧洲各央行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央行执行负利率政策,基准利率从4.0左右大跳水到1左右之后就鲜有变动并持续至今。这也就意味着下次经济危机来临时,政府将无计可施,因为利率不能再低了。

500

1999年至2013年期间,欧元区、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利率变化图(图片来源:路透社)

美国的问题就在于,目前美国已经要进入经济循环周期中的下行期。根据美国方面相关机构的研究,2019年美国将越过经济循环周期的最高点并转入下行,而此时开展贸易战引起全球性的经济缩水,就容易顺着这个经济下行的趋势导致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届时各国政府面对这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将会什么也做不了。

因此,贸易战到底是不是美国精英阶层的本意,从这点上来看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美国股市屡屡回调摇摆也是因为这方面的顾虑,认为中美最终全面开打贸易战的可能性比较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