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中印自卫反击战最有深度的分析(深度好文)
作者 | 天涯补刀
关于藏南问题,我们很多人都是念念不忘的,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从地缘政治上说说藏南问题。
这篇文可能很多人看过,但是为了让新关注的朋友系统的了解中印关系,接着昨天的文再给大家转发下。
先要说藏南其实谈不上放弃,如果一定要说放弃的话那就是毛主席放弃的:1962年11月前线战斗大获全胜,以至于到印度报道的西方记者都说“只要一两个师的中国军队,就足以横扫印度全境”之际,毛主席却断然下令回师,甚至一直撤退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留下了一场“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胜利”。
在军事层面,藏南早在1962年就已经被“放弃”了;在外交层面,多年来关于藏南,中方的谈判立场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以实际控制线为准划定永久边界。
按照这个原则,由于早在1962年就在军事上“放弃”了藏南,一旦印度接受这一主张,藏南在军事、外交、法理上均会被彻底“放弃”。
当然中方的谈判立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印度必须承认中国对阿克塞钦的主权,而下面将要说到的因素这对于印度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原本阿克赛钦是属于克什米尔地区(宣传上,必须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斗了很多年,而当时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共同对付印度的,所以巴基斯坦承认了中国对阿克赛钦的所有权,而阿克赛钦是新疆和西藏唯一的通道。
阿克赛钦地区是新藏公路(G219线)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规划中的新藏铁路的必经之地。其实从新疆入藏,只有阿克赛钦这一个通道。否则,就只能翻越昆仑山脉了。
大家看看下面的新藏公路就知道这条道路有多么的困难,如果丢掉阿克赛钦,那么想要在哈喇昆仑上修建公路那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从交通来说,阿克赛钦的地位远高于藏南地区。
对于“弃藏南”,想来这里有许多愤青朋友会义愤填膺,在他们看来,藏南“是我国青藏高原最肥沃的一块土地,雨量充沛,亚热带气候。
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而且,从人文地理来看,藏南属于西藏是毫无疑问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神王”六世达赖就出生于山南。
因此这块地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保住的.....
然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当年毛主席为何会在大胜之际突然撤军,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已经到手的藏南?
原因很简单:那帮西方记者是“外行看热闹”,毛主席却是“内行看门道”。
他之所以下令部队迅速回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是因为他明白:只要在山南再耽搁上十天半月,那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就会全军覆没。
军事斗争,是“外行看装备加上数人头,内行看的则是后勤、后勤、后勤”。
在决定打1962年那一仗的北京香山会议上,周恩来特别嘱咐的就是“一定要把后勤搞好,绝不能再象朝鲜战争那样由于后勤的因素增加部队的伤亡”。
在绵延的青藏高原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上能保证大兵团作战的后勤支持,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奇迹。
然而,毛主席和周恩来清楚地知道,这个奇迹只能保持两个月。
麦线背后是海拔数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 关山重重。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山而上,冬季大雪封山, 夏天暴雨倾盆。
我军进入麦线以南作战, 一年里八至十个月没有可靠的后勤,唯一的空当就是秋天那短短两个月。
事实上,1962年的那场战争从发动到结束也就是不过两个月,中国军队最充分地利用了西藏自然条件留下的那个宝贵的唯一的窗口。
很多人没有去过西藏,也没有看过地形图,所以不知道那地方的自然条件有多恶劣——在全国其它地方还很温暖,甚至炎热的时候,那里也是白雪皑皑。
在1962年中印战争的前线,雪片般传来的捷报,却并不能改变山南的地理条件。
西藏高不可攀的“天”才是我军最大的敌人,才是真正不可逾越的障碍。
只要一过11月,铺天盖地的大雪就将切断18军在藏南的后路,使刚刚见证了我军辉煌胜利的藏南变成一片军事死地。
对于那些迷信“不惜一切代价”就可以克服天堑的朋友们,这里有两个故事与你们分享:当时,藏南处于我方控制之下的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现已通公路)。
- 下一页
——————————————————这句话很熟悉,不知多少年前就看过了。
看到这句话,就不想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