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十字路口:唯有减税

每当经济面临困难,需要提供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时,“铁公鸡”总是那个最容易被祭出的法宝。

2018年也不例外。

给企业减负,真正让利于民。这些涉及利益再分配的举措,总是难得多。

01

全面升温

7月2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总理飞到拉萨贡嘎机场。

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转向“释放宽松”的第二天,也是总理自2013年上任以来首次到西藏考察。

在缺氧的世界屋脊上,他没有多作休憩,就直奔一个投资高达2700亿元的超级工程:川藏铁路施工现场。

海拔3500米,普通人站久了都会觉着累。他给工程师们鼓劲说,川藏铁路是我们早已看准、迟早要建的项目,其投资建设将会带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加快全面开工建设。

在中美贸易战最严峻的时刻,川藏铁路得到如此厚爱,向外界宣示着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新一轮大基建来了!

真的来了。

4天后,国家发改委通过了长春8条地铁线路的报批。又过十几天,苏州4条地铁线路获批,总投资950亿元。而在此之前,关于地铁的审批工作已冰冻了整整一年。

恍惚之间,时光逆流,人们仿佛又站在了十年前钱如潮水的时代。

不过,这次与以往明显有不同,放水更显谨慎。在政策转向之前,城市轨道的开工标准已经被抬高了三倍,还设下了债务率的生死线。压力传导下,一些地方政府也收敛了不少。

近日成都上报的第四期地铁建设规划,从原来的15条线路、283.3公里砍至6条、198.5公里,武汉、西安也自断其臂。

500

不过,在债务自我感觉可控的区域,地方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放飞自我了。

7月31日,山西增列62项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从原来的221项跃升至283项;

8月4日,浙江大湾区规划出炉,宣布今后5年交通总投资1万亿;

8月8日,湖北发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涉及9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

8月16日,沉寂许久的粤港澳大湾区终于出手,发行第一期专项债券,面值约300多亿元,用于土地储备;

……

500

(来源:基建通)

这口气,地方憋得实在是太久了。

在上一轮去杠杆中,中央整治PPP项目、严管影子银行融资,各地都被捂得死死的,基建投资增速大幅跳水。

现今风头转向,对上半年成绩暗淡的地方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凡是有加杠杆的空间,各地莫不是摩拳擦掌,摆开阵势准备大干一场。

原本今年全国只开工22个新建铁路项目,但是有好几个省都试图临时插一脚。有报道称,四川、山东分别对达万高铁、滨州-淄博-莱芜-临沂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异常积极,重庆则力争渝昆高铁年底前开工。

工商银行等机构向各自分行发出通知,要求加快信贷投放;中铁总将年初定下的7320亿元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一下子提高到8000亿元以上……

它的影响有多大?

反正大型挖掘机很快都脱销了。现在许多地方需要预付然后排队等待。今年7月,国内共销售11123台挖掘机械产品,同比涨幅45.3%,创下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02

重点中西部

内忧外患之下,搞大工程确实有利于托底经济。

不过从官方到民间都明白,“铁公鸡”的带动效应已越来越低,甚至还会产生我们预料不到的负效应。

如果十年前放水的负效应是产能过剩,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能会面临另外一种尴尬——利用不足,浪费。

近日,铁总和贵州省政府联合批复了盘县至兴义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拿到这张“准生证”,意味着贵州省的 “市市通高铁梦”打通了最后一步。

从2014年贵州开启“高铁时代”算起,到盘兴铁路预估2022年建成,中国最穷省份之一仅用8年时间就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堪称中国速度。

一旦建好,贵阳至省内8个市/州就可以形成1、2小时交通圈。这种定于一尊的霸气,直接秒杀很多头部省会城市。

然而,盘县至兴义可不是什么主干道,只是沪昆线分叉出来的一条小小射线,其专门链接起的兴义市,GDP只有416亿元,人口87万。

只算经济帐,亏几乎是注定地。

像郑西、贵广、兰新、成贵、南广、兰渝等多条中西部高铁,2016年的数据是全部线路都在亏损,距离盈利遥遥无期,而这些都还是八纵八横当中的主干道。

经过几轮建设,今天的东部地区已经基本饱和,这一次主要是填上中西部的短板,补一补饥肠辘辘的老少边穷。

中央有逐步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意思,但是地方上也有大跃进的冲动,就怕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借题发挥,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最后难免消化不良。

为国家长远计,重金投入教育和医疗,更能帮助底层打破社会固化魔咒。只是辛苦栽树十几年,成果政绩都归后来者了,怎么算都不如基建立竿见影。

退而求其次,减税刺激实业也优选。不过,地方财政本就捉襟见肘,减税那就是赤裸裸地“补刀”,所谓由奢入简难,这年头那个地方政府能过得了紧日子?

总之,中西部本身就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力弱,不利于规模效应。用重金堆出来的大工程一旦超过实际需要,难免沦为花瓶式的烂摊子。

这恐怕也是中央此次放水显得极为谨慎的原因所在。

03

制度性浪费之忧

最近,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洪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茅台的股价表现与基建投资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他说,茅台股价似乎是中国基建投资的一个非常靠谱的领先指标。茅台股价的强势往往领先基建投资一到两个季度。虽然这种统计上的相关性或许并不互为因果,但正如中国市场上的一句老话所云:烟搭桥,酒开路。

500

这个现象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所谓酒杯一端,政策就松。大基建多半是政府、国企的游戏,体制之内的公关和上下级的来回磨合,自然少不了国酒茅台作为润滑剂。股价强劲,恰好是一大批项目落地开花的前兆。

这种由政府挑头的基建,放在中国现实中就存在一种隐忧:容易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

通常而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总是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让资金充裕。如何围堵这些水不流进房地产,本身就困难重重。即便是真的流入了基建和制造,也不代表全部落到了实处。

8月5日中纪委主管报刊披露说,湖南汝城县盲目举债,前几年综合债务率持续高达300%上下,为湖南省第一。这个贫困县也真是活久见,借来一屁股债,很多都是用于装点门面,十年修了11个广场公园,仅建爱莲广场就花了4800万元,而培植财源、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还不到6%!

由于地方政府的软约束,中央放水到了地方,总是有些钱花得不明不白。昨天路面刚换成彩砖,今天又撬开铺上花岗岩,就像拉链一样,来来回回翻新好几次;每年砸了那么多钱搞海绵城市,一场暴雨之后照样看海。

若是几年前的盛世时光,这种制度性浪费还不至于伤筋动骨。放在今天这种环境,每一次挥霍和借债,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几天,茫茫戈壁滩上的新疆发生了中国第一例实质性的城投债违约,打破了城投债不灭的神话。

这几天,号称中国排名第三的山东上演了一出江湖笑话。青州市下边的街道办事处试图面向机关工作人员借钱周转,年利率高达12.5%,直追跑路崩盘的P2P。

500

(前山东省长、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说过,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这些几十年一遇的蹊跷事集中爆发,说明基层财政资金的紧张已是常态。如何避免制度性浪费,摆脱寅吃卯粮的惯性,考验着今日中国。

04

减税才是上上之选

其实,大概从2014年开始,中国民间投资占比就一路下滑。

500

背后的原因,正是基建投资的不断膨胀。这些政府、国企主导的项目,有主政官员的批条,有隐形担保,吸纳了天量的信贷资源。而民企是野小子,很难得到银行垂青。有专家就担忧,新一轮放水下,基建投资或会进一步挤压民间投资,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

伴随着这只有形之手的四面挥舞,民众被薅的羊毛也越来越多。

今年1-7月份,全国收上来的税收已超过10万亿元了,同比增长14%。其中多项税收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不仅再次毫无悬念地跑赢GDP,也吊打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500

减税喊了好些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年年暴涨。虽然,这里面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观感实在糟糕。 难怪有人调侃,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敢情只做了一半——取之于民。

关键是,从去年开始,发现苗头不对,发达国家都在忙着减税。美国在特朗普的推动之下开始减税,幅度之大30年来罕有,连英、法、日等发达经济体都感到心惊胆跳,匆忙跟进。

因为资本都是带腿的,哪里负担轻就爱往哪里钻,跑得比谁都快。早前玻璃大王曹德旺和富士康跑路,就已为中国敲了警钟。

这个报应是很直接,只要税负感受不减,民众就会自然选择消费降级。

当下,关于减税还是基建的争论已经十分激烈,众多学者参与其中——

财新博客博主“自在卷舒”

著名民营企业家蒋锡培

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

熵一资本全球宏观研究院副院长朱鹤

企投会首席学术委员王世渝

……

背后的道理再朴素不过了。藏富于民,可以刺激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根据拉弗曲线原理,税收会先降后升,长期来看更有提振经济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按照沈建光的说法,税改有助于为中国经济释放改革红利,并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周期越来越短的怪圈。

只是,减税是革利益集团的命,基建是送利益集团蛋糕,前者困难后者易。如今国内外的形势急剧变化,中国似乎更难以拿出勇气大减税。

一种是用时间换空间,一种是用空间换时间。站在国运的十字路口上,中国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

这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  旺角黄局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