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江湖:“秋风起渭水,落叶满长安”,美到让人痴呆

创 lion老师 趣品文化 今天原创 lion老师  趣品文化  原创 lion老师  趣品文化  今天

原创 lion老师 趣品文化500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01.

中唐诗人群中,有所谓“韩孟诗派”,又有“郊寒岛瘦”之说。其中的“韩”,即韩愈,是当时的文坛盟主,有所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说法,意思是在韩愈所倡导推动的古文运动往前追溯8个朝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加隋唐),文章都写得很衰,到了韩愈,才重新雄起,可见韩愈对文坛影响之大。而且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当时,还延及后代,形成唐宋八大家,一直到明清和民国初年,都有广泛的影响,堪称古文第一文学流派。

“孟”,即是孟郊,和韩愈过从甚密,两人的诗歌有类似风格,故称为“韩孟诗派”。而“郊”,亦是指孟郊,“岛”,即是贾岛。“郊寒岛瘦”的说法,最早见于苏轼《祭柳子玉文》,原本意思是指孟郊、贾岛孤寒瘦峭的诗歌风格;后成为成语,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以上文学常识,非专业人士可能不知道。但说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很多人耳熟能详,这的确是古往今来赞美母爱的第一首名诗,其作者就是孟郊,诗的名称叫《游子吟》。

而说到贾岛,最有名的是“推敲”的故事,也因此,至今人们在甚至口语中也经常用到“推敲”这个词汇,指写文章斟酌用词,或做事斟酌细节,以选择最优方案。如:这一句还需要再做推敲;这件事还需要仔细推敲推敲。那么这个故事是?

话说当年韩愈在京城长安任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这是个很大的官了。古代高官外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微服私访,就是穿平民百姓的服装偷偷外出访查,体验民情;第二种就是常规出行,那就不是一个人简简单单的外出,而是要兴师动众,要穿官服——就像古装戏中的蟒袍玉带那样,坐官车,或乘八抬大轿,然后一大帮随从前呼后拥,前边的小衙役举着大牌子,上边写着“回避”、“肃静”的字样——这个浩浩荡荡的随行车队,称作“仪仗”。平民百姓如果看到前边有官府的仪仗浩浩荡荡地过来,必须立刻回避,回避不及的,就要低眉信手的站在路的旁边,不要挡了官老爷的路,还必须低着头,不许昂首挺胸的正眼看或窥探官老爷,否则就是不敬,是要抓起来的,更不要说不回避而大摇大摆迎面走过去、闯过去了。这都是中国几千年的规矩和法律规定。当然,也不是随便一个官员外出都有仪仗的,得到一定级别才行。

再说韩愈带着仪仗队浩浩荡荡地外出巡视,忽前边衙役来报,说抓到一个胆敢擅闯大人仪仗的和尚,说着就押解上来——这个和尚就是贾岛。贾岛当时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在当时的诗坛江湖上也已经小有名气。韩愈细问根由,原来贾岛是个苦吟诗人,他平日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这次,也是因为吟诗到了关键句走火入魔,韩愈大人诺大的仪仗阵势他竟然没看到,才误闯了进来。

韩愈自是诗道中人,立刻来了兴致,就问是什么样的诗句,竟让他走火入魔的。贾岛缓缓道出: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00

其中让贾岛反复吟诵而琢磨不定的,正是诗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于是大唐帝都长安街头,竟出现以下蜜汁画面:府尹大人竟然落轿和一个穷酸和尚一起发癫似的嘴中念念有词,反复斟酌一句诗的遣词用字,一大帮五大三粗的衙役们驻足围观,旁边还有一头瘦驴,那是贾岛的坐驾。

据说最后韩愈帮贾岛定夺:“推”“敲”两字各有所长,但综合起来,还是用“敲”字更胜一筹。

之后一千年至今,仍有不少文人学士乃至大家名流为究竟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争论不休,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02.

如果说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的眼睛是一个“幽”字,则《忆江上吴处士》的诗眼就是一个“忆”字。

“处士”,意即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高人。这位吴处士究系何人,史册没有记载,只是因为贾岛这首诗而扬名后世。但,他一定是位民间高人,才能成为浪迹京城的贾岛的好友,并让贾岛为他日思夜想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

诗的第一联和第三联着笔往昔,写诗人与朋友吴处士的在长安的相聚和分别:诗人曾与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自那之后,朋友去了山水相隔的遥远的福建杨帆去了,月亮(蟾蜍,大蛤蟆,传说月亮中有这玩意儿,故代指月亮)亏了又圆,圆了又亏,再也没有他的消息。诗的第二四联,则着笔现在,写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其中的颔联“秋风起渭水,落叶满长安”是千古名句。这两句借景抒情,写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既熔铸了贾岛漂泊京都的羁旅之愁,更饱含着对远在天涯的好朋友的思念之情。

古人从战国时代屈原的学生宋玉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悲秋的传统。秋风起时,天气转凉,万木潇潇而落,一般人也都不再有春天的朝气,消散了夏日的热情,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更遑论漂泊帝都的贾岛。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人一生,不能没有朋友。朋友给你提供的,不只是困难之时施于援手,也是在日常寂寥的岁月中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慰藉。贾岛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生活的艰难,内心的孤苦和寂寞都是可以想见的。对于他而言,朋友之间的关怀和感情就弥足珍贵了。

而渭水,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与朋友分别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是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还未见渭水秋风起;此时秋风吹动渭水,荡起层层涟漪,那涟漪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于是他自然更加思念分别多时的朋友了。于是诗人自然而然的过度到尾联,再写现在对朋友的思念。

兰桡,即兰木制成的精美的船桨,代指游船。“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朋友乘坐的游船没有返回,连一点音讯也没有,诗人只能仰望天空。秋日的长空那么旷远,在遥远的天际,有几团秋云飘逸着。这些云啊,你们一定是从东南沿海的高空瓢过来的,你们当知道吴处士的消息,可是你们能告诉我吗?

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的抒情佳品。

03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把剑示问君,谁有不平事!

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古诗爱好者,了解和欣赏贾岛的诗,除了以上两首之外,还应该加上一首《剑客》基本就够了。

《剑客》被誉为贾岛平生第一快诗。整首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

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诗的前两句重点写剑,后两句重点写人。这是一把怎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而成的。这是侧面写,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后两句写人,一“把”字,一个“示”字,两个动词,和一句自信而豪迈的问句——谁有不平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对此诗主旨的解读,一般认为,“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高,确实是高!

整首诗生动流畅,朗朗上口,一反贾岛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苦逼诗人形象,俨然一位闭关修炼十载一朝开关仗剑天涯的大侠。简短快捷的诗句,令人读之诵之,反复玩味,犹未能已,直欲大呼:不亦快哉!

转自“趣品文化”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