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基金”那事,只是个省级机关报第十三版的评论文章……

500

昨天晚上开始突然一群人全部都在骂“新华社说要让民众交生育基金”

具体来说就是这一段:

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

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生育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个人累计缴纳而尚未取出的生育基金,可用于政府对其他家庭的生育补贴支付,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财政补贴。

500

我甫看到也吓了一跳,难道工资又要多扣一笔了?


而且新华社怎么这么急躁的。现在只是倡导全面放开二胎,没有充分宣传论证,没有考虑实际养育情况与困难,没有配套措施的解决方案和态度,直接就吹风要上“生育基金”,这个做法未免冒进了。

虽然人口形势严峻,没必要得罪人得罪到这个份儿上,并且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宣传口径的变化与自洽等等,还没有解决。

果然昨天开始,朋友圈微博一片骂声,什么“80后赶上了不生孩子、多生孩子、少生孩子同时交罚款”,什么“生育机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那是要多咸有多咸。而且我朋友基本都还未婚未育,可能因为适婚年龄的缘故,看到此事都直接慌得一匹。

但是今天早晨看到上面那条微博之后,我感觉事情好像有点复杂……

我就去百度了一下原文,原文的出处,果然不是新华社,而是《新华日报》

500

500

跟新华社莫名撞脸,但是新华社真的不是新华日报吧,他俩只是长得像而已啊!!

而这个新华日报,按百度百科的说法,由中共江苏省委员会主办,日发行量40万份。

说得寒碜点,咪蒙这种大号一条推送的点击量可能都比40万高……

500

而刊登这篇文章的栏目叫“思想周刊·智库”

500


智库这个事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讲白了就是组织一群学者,为决策机构提供参考。

500

两个人都是南大的学者。

所以这个事,第一点是完全没那么大,既不是新华社这种国家级高规格表态,理论上也不应当在全国范围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第二就是刊登学者文章,至多只能说明这类解法言之成理,官方持较为积极的态度,本身并没有太重大的意义,也不代表一定就会落地实施。

学者的建议那就多了去了,建议开放二胎基金算什么,人家还可以联名上书要求免职胡鞍钢呢。

而且实话实说,二胎政策本身并没有不科学,现在人们敏感,主要还是因为生养多胎为家庭带来的负担难以承担,这个负担不是基础物质性的,而是社会公平层面上的。

“生育基金”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不是因为二胎政策出了问题,而是在未解决实际抚养问题的情况下,就以生育基金的形式“施加压力”,这样的行为可能不够妥当。

所以这个事情如何能激起这么大的恐慌,是因为戳中了大家的痛点。

但反过来,这也说明了解决二胎问题,最大的抓手在哪里。现实问题不解决,违背民众意志,不表现出一定的诚意,最后损害的还是自己的公信力。

另外我通过此事发现,中国的系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地方办事,中央背锅”,地方政府的责任,不由地方政府背锅,而是直接会被群众层层上溯至中央,一直到质疑执政合法性为止。

比如此次明明是地方党报的智库文章,却被联想为“国家性质的吹风”,这个事也是挺神奇的,它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的某些特点。实际上可以做一个区分,哪些问题确实是体制性的结果,哪些问题并非是体制性的,但落脚点却被归因于体制,这种归因的理论与现实成因又是什么。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就是从去年年末至今,幼儿园,涨房租,疫苗案,性侵案,现在的网民已经是惊弓之鸟。建立信任很难,破坏信任却很容易,希望以后的几个月能稍微平缓一些,众人的心态经不起再折腾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