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哈萨克汗国与中国睦邻关系的回顾(上)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437字 | 阅读需7分钟
从“同宗亲缘”“和亲联盟”,到建立“松散宗藩关系”,历史上不同时期哈萨克汗国与中国的亲情睦邻关系经历过多种形式的变迁。
哈萨克斯坦是毗邻中国新疆的中亚大国,中哈两国有着悠久的亲情睦邻关系;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两国的跨境民族,从“同宗亲缘”“和亲联盟”,到建立“松散宗藩关系”,历史上不同时期哈萨克汗国与中国的亲情睦邻关系经历过多种形式的变迁。回顾双方亲情睦邻的历史关系,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的传统亲情,进而助力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方“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的对接构建,造福于中、哈两国人民。
中国的哈萨克族人,晋文摄
历史上哈萨克汗国与中国的“同宗亲缘”关系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草原民族。在政权不断兴衰更替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血缘关系的草原民族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却牢固地维系和传承着。今天构成哈萨克民族的诸多部族或部落联盟的名称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研究表明:历史上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发展与其东部的中国西域有密切的关系,今天哈萨克民族中的乌孙、康里、阿兰等部落名称即沿袭于汉代游牧在中亚与中国西北部的乌孙、康居、奄蔡等的名称。
近代哈萨克汗国与哈萨克民族是在中世纪后期中亚草原的动荡中孕育和形成的。15世纪上半叶,一度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趋于衰落,居住在金帐汗国故地,被称为乌兹别克人的各游牧部族趁机南下。至15世纪下半叶,一部分乌兹别克人占据了中亚河中的绿洲地带,形成了乌兹别克汗国;而另一部分分离出去的乌兹别克人占据了锡尔河以北的草原地带,在首领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统领下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人与其东方近邻中国有着近乎天然的亲缘关系,早在哈萨克汗国建立之前,哈萨克人即与历史上的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并得益于东部中国西域“同宗亲缘”蒙兀儿人的支持。史载:1456年(明景泰七年),迫于乌兹别克阿布勒海尔汗的追击,哈萨克汗国的创始人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在处境极为困难之时,即向东方投奔了中国西域“同宗亲缘”的蒙兀儿汗国。蒙兀儿可汗也先不花以优渥的礼遇接待了两位同宗汗王,并将所属的蒙兀儿西境楚河与塔拉斯河流域(七河流域)的西部划给两位汗王,“于是他们就太平安乐地住在那里”。领地的确立为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此时,“哈萨克”之名已出现,但在使用时,与“乌兹别克”并不加区分,人们将投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的人称为“月即别—哈萨克(乌兹别克—哈萨克)”。
1462年(明天顺六年),蒙兀儿汗国可汗也先不花去世,继位者笃思忒·马黑麻(又译达斯特·穆罕默德)年仅17岁,无法维持政局,汗国内讧,社会动荡,各地战乱四起;所属居住在今伊犁境外七河流域的乌孙、杜拉特、康里、札剌亦尔等部族纷纷向西迁入“同宗亲缘”的克烈汗与贾尼别克汗居住地,移民潮促进了部族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两位汗王的实力。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继续得到蒙兀儿人的支持。1468年(明成化四年),当乌兹别克阿布勒海尔汗向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在七河流域的营地发动进攻时,蒙兀儿人出兵与哈萨克的两位汗王联手抵抗,并在一次反击中击毙了阿布勒海尔汗,哈萨克汗国的领地一直推进到锡尔河北岸,由此奠定了早期哈萨克汗国的疆土范围,巩固了新生哈萨克汗国的国力。
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哈萨克汗国与中国西域蒙兀儿汗国的关系一度破裂,但在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阿雷思河和锡尔河交汇处)的对峙中双方议和。
锡尔河流域的太空照片
16世纪初,开国可汗贾尼别克的儿子哈斯木成为哈萨克的汗王,哈萨克汗国与蒙兀儿汗国实行了联姻,哈斯木汗娶了蒙兀儿可汗羽努斯的女儿为妻,双方的“同宗亲缘”关系更加亲密无间。当蒙兀儿汗国遇到外族入侵时,哈斯木汗毫不犹豫地出兵相助。1513年(明正德八年),年逾花甲的哈斯木汗在自己位于楚河附近的驻地盛情接待了自己的外甥、蒙兀儿的赛德汗。在欢迎仪式上,哈斯木汗以草原哈萨克人固有的豪爽与直率向赛德汗敬言:“我们都是沙漠中的人,这里既没有财富,也谈不上礼节,我们最值钱的财产就是马匹。”随后向赛德汗赠送了一匹心爱的、“价值比整个畜群还大的”宝马良骥。两位汗王一起在草原上欢聚了20多天。
哈斯木汗统治时期,哈萨克汗国政治稳定,国势强盛。《哈斯木汗法典》成为汗国的第一部国家法典。哈斯木汗去世之后,汗国陷入割据的局面,形成了最初三个玉兹的格局;在对外关系方面,哈萨克汗国与四周邻国,特别是与乌兹别克人在中亚河中绿洲地区建立的各汗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与东部中国西域的联盟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中玉兹与准噶尔汗国“双向叠加”的和亲联盟
16世纪末,一支活动在西部蒙古草原的卫拉特蒙古人越过阿尔泰山迁入西域,随后继续西行进入哈萨克草原,由此翻开了哈萨克汗国历史上新的一页。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建立准噶尔汗国;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准噶尔击败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占领中国西域。
早期卫拉特蒙古人与哈萨克人之间曾摩擦不断,在头克汗等杰出领袖的带领下,哈萨克汗国在与准噶尔汗国的对峙中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总体上仍处于劣势。随后的战乱使哈萨克汗国丧失了大片领地。头克汗去世后,大、中、小三玉兹分立的局面最终确立,力量的分散使哈萨克汗国更加难以抵御外部的入侵。
1723年(清雍正元年)至1728年(清雍正六年),是外族侵入哈萨克草原的“大灾大难之年”,准噶尔军队的进攻深入到哈萨克草原腹地,从大玉兹延伸到中玉兹、小玉兹,最终控制了大玉兹的领地。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也加大了从西、北两个方向对哈萨克汗国的入侵;至18世纪中叶,统一的哈萨克汗国政权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位于西部的小玉兹被沙皇俄国兼并,南部的大玉兹臣属了准噶尔汗国,东北部的中玉兹则受到沙皇俄国与中国西域准噶尔汗国的“双重控制”。
准噶尔汗国支持在中玉兹握有实权的阿布赉苏丹,噶尔丹策零汗曾作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阿布赉。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讧,失利的达瓦齐台吉和阿睦尔撒纳台吉投奔了西边的亲戚阿布赉苏丹,苏丹热情地接纳了两位台吉,并作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阿睦尔撒纳(按辈分,阿布赉是阿睦尔撒纳的姨父),“双向叠加”的和亲进一步密切了双方的政治联盟。在阿布赉的支持下,达瓦齐反败为胜,夺得了准噶尔汗国的政权。
阿布赉像
但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达瓦齐汗与阿睦尔撒纳反目,阿布赉支持女婿对抗达瓦齐汗,致使达瓦齐三战皆败,退兵博罗塔拉(今中国新疆博尔塔拉)。据当时俄罗斯西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当局保存的档案资料记载,这一时期有许多准噶尔战俘和难民进入哈萨克领地,成为又一次移民潮。次年,阿睦尔撒纳在达瓦齐和乌梁海兵的夹击反攻下惨遭失败;达瓦齐转而惩治了哈萨克人。这些短暂、戏剧性的历史发展也为中国再次收复西域提供了机遇。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7月,阿睦尔撒纳被迫率4000余户,计2万余口部众向东归顺了“当全盛之时”的中原清王朝。次年,乾隆“应邀”顺势出兵西征,一举统一西域,完成了“从前数十年未了之局”。阿睦尔撒纳虽然因功晋封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但其想要重新割据西域的企图受挫。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8月,阿睦尔撒纳在乌伦古河畔举起反叛清朝的旗帜,迫使清政府于次年2月再次出兵;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3月,清军攻入伊犁,阿睦尔撒纳兵败,仅带随从8人仓皇退入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答应仍以武力支持女婿,为此,哈萨克与清军在中玉兹境内发生了正面的武装冲突,其结果是哈萨克人失利。现实斗争使阿布赉意识到不可能再依靠支持准噶尔残余势力来达到稳定东部的目的,遂顺应潮流,转而支持清王朝统一西域的斗争。准噶尔势力的消失和清军对西域的统一,揭开了哈萨克人与中国清王朝往来的历史篇章。
《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中的《平定伊犁受降》,清朝艾启蒙绘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