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物修复有意思,“无头塔”修完就“有了头”


“血山塔又名无头塔,原因就是塔一直没有塔刹。这次修缮后居然有了塔刹,这已经改变了建筑原有结构,属于破坏文物的行为了。”近期,有网友向人民网反映,一处位于河北保定易县原本颇有沧桑感的古塔,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

“血山塔之前保护状况不佳,有倒塌的危险,几个月前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修缮,这是一件好事。但塔修好后,整个塔完全变成了一件新修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几乎都被破坏了。”发帖网友表示,看到这种现象感到十分痛心。

当地文保部门:“装头”是复原,更是保护

近年来,“文物保护”话题频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网友反映的“血山塔”修缮工作,究竟是“破坏”还是“保护”?

据悉,“血山塔”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是一座纪念当地高僧的镇灵塔,距今约有750年的历史。从网友提供的图片来看,修复后的“血山塔”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加了“塔刹”;二是塔体抹了白灰;三是塔身上的洞被封上了。

500

(保定大唐古建微信公众号)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文保部门,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连柱表示,修缮工作并没有对该座古塔的形制做任何改动,只是对古塔进行了加固、补砌及防水处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恢复性建设,而非网友认为的“增建”。

“修复前‘血山塔’无塔刹,其实是时间久远被损坏过的结果。” 面对网友的质疑,李连柱表示,为古塔加上塔刹,一方面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古塔原貌,另一方面更是防水的需要。“如果长期缺少塔刹的保护,雨雪能够直接进入塔体中心,对塔体的伤害特别大”。

李连柱告诉记者,此次修缮工作期间,团队多次走访当地村民,邀请专家召开座谈会,进行了大量文献和实地考证。包括塔刹的修复,也是征求了当地老人的意见并参考了周边塔样式,再结合现存塔的比例进行了修建。

对于网友关注的“塔体抹白灰”这一问题,负责此次修缮工作的施工方——保定大唐园林古建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经过仔细考证,修缮前“血山塔”南侧面还留存有明显的抹灰痕迹,只是由于常年风雨侵袭,抹灰层大面积剥落,才变成网友此前看到的样子,原来的砖有不少也已经酥解风化了。“修缮过程中的抹灰工艺既是对古塔的还原,也可以起到抑制砖体酥解风化的作用。”

参与到“血山塔”修缮验收工作的专家表示,在塔体外刷白浆、挂白灰的做法,在保定地区比较普遍,这种处理方式对保持塔体本身结构安全也有帮助。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保定大唐园林古建有限公司曾通过企业公众号介绍了修复工程的详细经过,其中对于塔身上“破洞”的来由和此次修补原因,做了明确的解释。“据当地老人讲,塔东西两面原本未开窗,国民党军队曾以塔当作瞭望岗哨,塔顶站人,塔内站人,为便于观察,把塔改成四面开孔了。因此在这次修缮工作中,对这些洞口进行了填补工作”。

专家:照片前后差异大 但“原貌”≠修复前

记者注意到,目前关于古建修复普遍存在两种认识,一方认为“焕然一新”就是破坏,另一方认为必要的抢救性修复,对古代建筑是一种保护。对于“血山塔”的修缮,记者联系到部分专家及业内人士。

“古建的原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快要倒塌的样子,而应该是经过严格考证的建筑自身原来的样子。”一位长期参与修缮工作的文保从业者告诉记者,古代建筑的修缮目标一般分为两种,维持现状或者恢复原貌,“从‘血山塔’修缮前的照片来看,这座塔的损毁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很容易发生整体塌损。一旦整体塌损,文物价值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因此对这座塔进行恢复原貌的修复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这俩对比图也觉得不可思议。”有文保爱好者表示,“我觉得以后遇到这种修复后与现状差别很大的情况,设计方和施工方是否可以在文物主体周边放置说明牌,说出自己的考证过程和设计思路呢?”

“就图片来看,虽然塔保持原来的形制,但是材料好像完全大变,这样的话就容易引起质疑。”看到‘血山塔’修复的照片,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建筑学院博导马知遥表示,“网友的关注,显示出群众文保意识增强了。这也同时会倒逼我们文保工作者们在工作中需要更加地认真慎重。”

(人民网 乐意 冉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