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动刀动剑时是怎么避免同归于尽的?

1.同归于尽的问题是所有剑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电影里那些面对利刃一打十的都是假的,在副武器级别的对决中,哪怕是一对一也很难全身而退。

面对不要命的对手,再高的高手也很容易翻车。

哪怕是剑术大师来,他分数上可能能打你个十比零,甚至可能打你二十比零,但他一定会被换掉几次双杀。

什么是双杀?举个例子,在军刀长度的对决中,我刺对方喉,对方根本不做防御,同一时间劈我腹部,双方之间攻击线路没有任何干扰且速度差不多,两个一起死,同归于尽。

面对不要命的对手的时候,除非你的实力高了对面几个层次,不然你很难全身而退,而且这还得限定交手的回合数,再多打几个回合还是会翻车。

在刀剑的领域中不像拳脚一样可以挨几下,再大的量级也不行,被刀砍了该死还是得死,尤其是古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被随便捅一下就内出血感染救不会来,所以古时候真剑决斗活下来个三四次就可以出去说自己是大师了。

记得《大英帝国剑士》中记载了一位海军中校,剑术无双,和人决斗好几次毫发无损那种,去了趟印度服役回来丢了只手。旁人问他你这样的剑术怎么可能受伤,他说他遇到一个锡兰人,他用军刀向对面头砍去,正常人反应应该是回刀防守,这样他就可以做假动作砍对方空档,但这个锡兰人根本不管他的刀,也向中校劈过来,于是他只能用手去挡。

这一点在现代的剑术竞技比赛中凸显了出来,反正竞技比赛双方都死不了,大家都是穿好护具拿着

安全武器,那还怕什么死,大胆双杀!于是现在所有主流的比赛规则核心都在于解决双杀与先后击的判决。

2.武器越长,双杀的可能性也越小

先说武器长度对双杀可能性的影响。

这里需要引入中线和外线的概念。中线顾名思义就是中心线,而外线就是除了中心线以外的所有攻击路线。

简单的说,中线就是在武器交缠的时候,你将剑尖指向对方的权利。

中线只有一条,而外线有无数条,在武器相对较短的时候,劈砍(走外线)与刺击(走中线)的速度相差无几,没有明显优劣之分,于是双方的选择就非常之多,双杀的可能性便随之而来。

最容易双杀的是什么?匕首。有朋友说他接受匕首训练时教官对他明确的说过,当你进入匕首的搏斗以后,最好的结局是以伤换死,因为在匕首的距离你伤害对方的可能性实在太多了,怎么都能让对面挂点彩的。

而当武器长度提升时,从中线发动的攻击将远快与从外线发动的攻击。到了大枪的长度这一特点会变得十分显著,绕过中线发动攻击会使你要走的距离远长于从中线发动的攻击,长到足以让发动攻击方多出一个节拍来先弄死你再处理你的攻击。

在大枪长度的对决中,占住中线发动攻击的一方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对方对自己的威胁。

3.哪怕你副手只是多了个直径十五厘米的盾,双杀的可能性都会小很多

装备分为两种,武器和盔甲。盔甲就不说了,可以显著减少对方的攻击路线选择以减少同归于尽出现的可能。

全副盔甲的作战情况下,当你只能戳眼缝裤裆腋下肘窝后膝的时候,想双杀实在有点难。

武器方面来说,单一的武器总是很难避免双杀的,除非你长到超出便携武器的范畴(大枪走开!)。当你选择进攻时,你一定会只能占住一条线路,而在便携刀剑的领域,占住中线并不比占住其他线在攻击到对面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各个流派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法。举两个例子吧。笔者修习的英式军刀讲究一个怂字,护手完善不怕被点手,用距离来保护自己,进攻用弓步以图迅速后撤,也不鼓励在对方会反击的情况下连续进攻,我觉得用“站远一点白嫖对面”来形容其理念是比较恰当的(笑)

另一个例子则是德国中世纪剑圣理查德纳尔的理念,讲究同时攻防,对面从哪条线来,我就从哪条线抵着对面打回去。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理念的时候惊为天人,然而发现人家之所以是大师是有原因的——一般人根本做不到orz

500

然而这些都是单个武器的情况。当你多出一个副手武器的时候,战斗完全就改变了。

有一个十分显著的例子便是单手剑与剑盾的对比。在单手剑中,对腿部的攻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需要走更长的距离,且攻击对方腿部就相当于放弃了对自己上半身的防护,很容易头换腿,得不偿失。

但到了剑与小盾的比赛里,对腿部攻击则成为了常规选择之一。为什么?一是因为多出一个小盾以后上半身的防护会非常强,难以打进去,二则是因为你在攻击的时候也能够多出一条线的防御,也就是你同时拥有了两条线,这样的情况下攻击腿部时你可以举盾防御头部,攻击腿部也就成了可行的选项之一了。

同理,剑盾比赛中刺击要远多于单手剑比赛。为什么呢?因为劈砍本身也是一种防御,劈砍会在你的身前布下一条线的防御,而刺击只有一个点。在较短的武器(武器交缠概率更低)对决中,劈砍的风险是低于突刺的。而副手武器弥补了刺击在防守端的劣势,这使得剑盾比赛中刺击的使用大幅的上升。

4.装备越完善,身体素质所带来的差距就越小

这一点应当很好理解,身体素质中对战斗影响最大的是臂展,而随着武器长度的提升,或者副手武器的加入,臂展的优势会渐渐被削弱。

在单手剑里,一米八的人打一米五的人基本是吊着打,但到大枪里,一米五的人就有了通过技术来战胜大个头的机会。

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Keith Farrell,德剑大佬,尽管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防守反击大师之一,但因为身高的原因在竞技比赛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劣势。顺便一提,我觉着他成为防反大师是被逼的,因为臂展劣势没法主动出击所以只能防反233333

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目前各个武器种类比赛的综合排名中,军刀,长剑等项目基本看不见女生的身影,而到了剑盾,迅捷剑加匕首这类项目中则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剑客。

在我个人看来,单一武器的攻防转换说白了就是肌肉活,像军刀,砍出去以后拉回来防守的速度就是实打实的基本功,长剑也是同理。女性在这一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哪怕技战术在同一水平,我出刀回防就是比女生快,女性剑客也没得打。

但副手武器弥补了这一点,这给予了身体素质较弱的剑客通过技战术弥补缺陷的可能。哪怕仅仅是多一个副手的小盾都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可想而知,越完善的武器装备,越能抹平身体素质的差异。

从匕首到单手刀剑到双手刀剑再到剑盾,迅捷剑匕首,再到大枪,身体素质的作用是渐渐降低的。到了手枪这个级别,身体素质已经无足轻重。

我在想要不要详细说明一下中线在长短兵器之中地位不同的原因,如果大家都知道那就不说了,如果评论反应没看懂我再补充吧。

关于问题下答主 李杰 的讨论

实名点赞 @超高校级维京猛男的入门级科普文章,实是好物但有数地方不太认同面对不要命的对手,再高的高手也很容易翻车。哪怕是剑术大师来,他分数上可能能打你个十比零,甚至可能打你二十比零,但他一定会被换掉几次双杀。个人认为首先真正的“高手”是会对对方任何可能的路线进行封锁再出击,所以这个“一定”很不严谨呐。在单手剑中,对腿部的攻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需要走更长的距离,且攻击对方腿部就相当于放弃了对自己上半身的防护,很容易头换腿,得不偿失。按照这个逻辑:攻击对方的头部就相当于放弃了对自己下半身的防御,容易脚换头。最终总结一下,并不是diss @超高校级维京猛男朋友,只是希望写科普类文章时,向大众传达更严谨,而不是以自身经验为标准的概念。

来回应一下

1.个人认为首先真正的“高手”是会对对方任何可能的路线进行封锁再出击,所以这个“一定”很不严谨呐。

确实不严谨。但AXEL Pettersen 这次来上海和水平一般的练习者打也被双杀了不少,不知道AXEL算不算您所说的“真正的高手”呢?

十个回合不被双杀拿到十比零基本上就是十次真剑决斗毫发无损击杀对手的概念了,历史上又有几个这样的剑圣呢?

2.按照这个逻辑:攻击对方的头部就相当于放弃了对自己下半身的防御,容易脚换头。

攻击上半身确实就意味着放弃了对腿部的防御,是很容易腿换头,只不过太亏了没人这么做而已。我不觉得我的叙述有什么问题,毫无铺垫的打腿风险确实很大,撤腿的训练我们俱乐部赛前都要做,随便偷腿就是在送头。

作者 超高校级维京猛男

来源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357296/answer/469564188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