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现代穿甲弹原理简介

一年前我发表了《现代坦克装甲原理简介》,照理说就应该也讨论穿甲弹的原理。但是我找不到任何有关共军的最新所谓“三期弹”技术的公开资料,所以就搁著,希望未来会有所发现。现在忽然决定写这篇文章,倒不是因爲发现了相关的新资料,而是由于《观察者网》的军事评论员席亚洲的一篇文章(参见《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会跳弹?CCTV居然来打脸了》,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309 )讨论了这个问题,却有明显的谬误,所以在此提供我的所知。

席亚洲对军事很有热情,一般也愿意追根究底,把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我很喜欢读他的文章,尤其是他和共军内部人员有交往,也经常閲读日本的军迷文献,所以是很好的中方和日方消息来源。但是他文章写得多了,难免会有对共军朋友的隻字片语做出误解的案例。上个月他在一篇文章中说15式坦克的105毫米炮与共军其它105毫米坦克炮的弹药不能通用,显然违反常理,就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这次似乎也是如此。言归正传,现代的穿甲弹都是“次口径”弹药(Sub-Projectile),也就是弹丸本身直径比发射炮的口径小得多。我在前文《谈超音速弹丸》里已经解释过,这是爲了减小超音速飞行时的阻力:一根细长尖锐的铅笔形状,是Mach 5时阻力最小的外形。我多次提过的APFSDS(Armor Piercing 穿甲,Fin Stabilized翼稳, Discarding Sabot脱壳),早已与HEAT(High Explosive Anti-Tank)破甲弹并列爲各国坦克的标准配备。APFSDS最早是二战前的法国军工人员发明的,当时还没有尾翼,只叫做APDS。1940年,德军闪电战在六周内击垮法国,APDS还没有定型,项目人员随即逃往英国,继续他们的研究,一直到1944年初才量产,主要配备给英军的6磅炮和17磅炮。其中的后者是英军在二战后期最重要的反坦克炮,能够在1500米外击穿Tiger的正面装甲,APDS居功甚伟。英军还把17磅炮硬是装上了美国援助的Sherman(必须特别修改,并且倒转90°,才装得进Sherman的炮塔),成爲所谓Firefly(萤火虫坦克,这是因爲17磅炮的炮口火焰极爲明亮,远处看来像萤火虫)。在冷战期间,APDS从二战期间的多种穿甲弹设计脱颖而出(Pun Intended,亦即这里的一语双关是有意的),逐步把其它的穿甲弹种淘汰掉。由于新的主战坦克的交战距离,由二战时的1500米渐渐延长到4000米,而次口径弹丸的长径比高,自旋稳定的效果不佳,不能保证4000米射程时的精度,于是加上了尾翼,变成了纯靠翼稳的APFSDS。既然无须自旋稳定,那么膛綫就徒然增加内弹道阻力、减低炮管寿命,因此苏联首先改用滑膛坦克炮,其他各国随即跟进,只有英军固守成规,仍然沿用膛綫坦克炮至今。另一个受SPFSDS影响的,是炮口制退器(Muzzle Brake):不论研究人员如何努力,炮口制退器总是会影响弹托在出了炮口后的分离过程,从而降低射击精度。因此在APFSDS普及之后,坦克炮的制退器就全被取消了。与此同时,APFSDS的材质也从原本的钢进化到钨或者贫铀(Depleted Uranium,DU)。我常常看到中文军事论坛有评论说DU穿甲弹遗留在战场上有严重的放射性毒害,只有全没良心的美帝才会大量装备使用,其实这是没有科学常识的胡扯。贫铀的半衰期极长、放射性极低,除非被成块吞食,否则没有显著高于天然背景的放射性危险。贫铀的毒性主要来自化学方面,但是比起铅来,铀的化学毒性还稍低一点;既然铅在军民各种应用极多,那么只对贫铀歇斯底里,就不太理性。中、俄、英、法、德等国宁可用钨而不用贫铀的真正原因,有些是因爲没有稳定廉价的来源(如德国),有些则是因爲贫铀的晶体结构不稳定,十年左右就必须翻新,所以只适合财大气粗并且穷兵黩武(在保证期内就会用掉)的军队。前面的讨论似乎暗示著贫铀应用在APFSDS的性能要优于钨,然而事实上这个比较是很複杂的。这两种金属的密度差不多,但是钨的强度要远高于贫铀,所以使用后者的APFSDS长径比不能超过30,否则容易折断,而理论上长径比越高、穿甲性能就越好。但是贫铀有一个特性叫做Frangibility(和前面所提的晶体结构不稳定有关),在应力作用下会自行碎裂成锐利的破片,所以一般被中文媒体称爲自锐效应。相对的,钨弹丸在高速碰撞之后会形成蘑菇头,结果穿甲的有效直径会大幅增加。既然打的洞变宽了,消耗了额外的能量,穿甲深度就受影响。总体来说,APFSDS用钨或者贫铀的理论穿甲极限,大致是相当的,但是贫铀弹的最佳穿甲速度(太高容易折断,太低则容易跳弹,而且能量也低)在Mach 5左右,而钨弹的最佳速度则在Mach 6。目前世界最先进的120毫米和125毫米坦克炮发射10千克级别的APFSDS弹丸,初速在Mach 5和6之间。我在前文《谈超音速弹丸》中提过,M829的速度衰减率是每公里Mach 0.3,最新的APFSDS长径比更高,阻力更小,所以衰减率也更低,大约在每公里Mach 0.25左右。那么在4000米的射程上,终端速度就在Mach 4和5之间。这对贫铀弹不成问题,但是对钨弹来说,就太低了。正因爲美军是唯一大量装备了贫铀穿甲弹的军队,所以对进一步提高坦克炮的初速特别没有热情。M1A1和M1A2用的都是198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Rheinmetall 120毫米炮,但是德国的Leopard 2坦克在2000年代从L/44(即炮管长径比为44)升级到L/55,从而把初速增加了Mach 0.5,而美国人却不觉得有需要。后来Rheinmetall设计了全新的130毫米炮,有更高的初速和炮口动能(号称动能增加50%),共军也试验了140毫米炮,美军仍然不动如山,主要就是因爲贫铀弹所需的速度低于钨弹(次要原因是M829A3和A4有其他优于德製弹药的特点,参见下文)。国军现在正计划引进M1A1或M1A2,那么不但装甲极可能会是简配版(即取消贫铀装甲板),如果得不到M829A2(我的印象是连日本也没买到M829A2;A3和A4则被美国国会明文禁止出口),穿甲能力也要大打折扣,结果只怕连共军的经济型96A式坦克都能轻鬆击猴版的M1。

500

由左至右分别是美国陆军的M1A2,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1A1,和国军可能获得的M1版本

现实中,德国最新锐的DM53和DM63(基本和DM53相同,只是换用了对温度不敏感的发射药)APFSDS弹丸,即使由长管120毫米炮发射,顶多也只能和美军1990年代就装备的M829A2相提并论。M829A2虽然还没有解密,毕竟服役了20多年,有关的公开资料还是足够的。它的核心是一段贫铀长杆,直径22毫米,长度约680毫米。长杆后方是标准的尾翼和曳光药,外围是用很轻的合成材料(碳纤维?)製成的Sabot(弹托)(这是从M829A1进化到M829A2的最大改进,我个人猜测足以使炮口初速增加到接近Mach 5),前方则沿用一个尖锐的气动外罩用来减低外弹道阻力;这是因爲贫铀长杆本身必须是钝头的,以减低弹著点的侧向应力。席亚洲的分析就错在这里:他说M829A3和共军的“三期弹”都取消了气动外罩,改用新的尖锐弹头,是中美独有的秘方(原文是“如何解决这个容易跳弹的问题,又增加穿杆长度,那是目前只有中美两国在最新型穿甲弹上用了的技术”)。其实中美的APFSDS设计原理完全不同(部分是因爲装甲的设计原理也不同,参见前文《现代坦克装甲原理简介》),所以虽然我对“三期弹”一无所知,但是仍然可以确定中美的实心弹尖(如果“三期弹”真的改用了实心弹尖)只是外表相似,其设计细节和考虑都必然不同,不能混爲一谈。

500

M829系列的全家福;E4仍然在严格保密之下,美军不愿意展示剖视图,可能是因爲新的Spigot Mortar机制会被很明显地看出

要瞭解这些论点,我们首先检视M829A3和E4的进化过程。它们和A2的主要差别,在于弹芯以及弹托增长了大约110毫米;由于Rheinmetall的120毫米炮采用一体式装药,弹丸总长达到800毫米(这还不含尾翼)并不成问题。贫铀长杆本身的直径已知是增加到25毫米,弹尖改爲实心也是被公开确认的事实,但是如果假设整个790+毫米的长杆都是贫铀弹芯,就明显地违反了事实和逻辑。这是因爲如果整个长杆都是贫铀,那么它的体积和质量就比A2增加了51%,再加上弹托的增长和增重,弹丸的整体质量必须大幅增加(大约40%),装药容积却减少,即使改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发射药(没听说,但并非不可能),既然炮管没换,最大膛压就不能变,那么弹丸初速必然会降到Mach 4或更低。如此一来,穿甲能力大幅降低,完全不合逻辑。事实上,厂方宣称弹丸总重增加11%,而穿甲深度增加5%,所以显然弹芯不全是贫铀。美国陆军一再强调,M829A3和E4的设计主旨,在于击败新型的俄製ERA(Explosive Reactive Armor,爆炸式反应装甲,参见前文《现代坦克装甲原理简介》),例如Kontakt 5,Relikt(用在T90)和Malachit(装备在Armata坦克上)。它们对长杆穿甲弹芯施加比以往更强的侧向切力,所以贫铀弹芯的长径比不再能像以往一样达到30。A3的贫铀弹芯直径从22毫米增加到25毫米,就是爲此,所以长度当然不应该随著增加。而且美军APFSDS弹芯的长度,原本就不是限制穿甲深度的因素(这是和共军弹丸的一个明显对比,参见下文);那么爲什么研发单位(ARL,Army Research Laboratory,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硬是把它拉长了110+毫米呢?我觉得远远最可能的解释,是美军在670毫米长的贫铀弹芯(670-680毫米似乎是贫铀弹芯的最优长度,所以M829A1和A2都采用了多年)前面,加了一段110-120毫米长的钢芯。这段钢芯的用途,在于引爆ERA,吸收它的侧向切力。因爲钢芯和贫铀长杆之间,没有刚性的连接,所以后者可以不受影响地沿原弹道方向侵切主装甲。既然这段钢芯不是要击穿主装甲用的,那么自然不需要考虑跳弹现象,也就不在乎是锐头还是钝头,可以直接取消气动外罩。钢的密度只有铀的42%,所以总重的增加并不多。至于M829E4,消息更含糊,但是据传增加了电子元件,那么我个人猜测极可能是在钢芯和贫铀长杆之间加装了微量炸药,利用Spigot Mortar(细杆迫击炮)的原理,由电子定时装置在接近目标的时候,提早引爆,把钢芯向正前方发射出去。如此一来,钢芯比贫铀长杆提前几十或上百毫米抵达弹著点,不但能更安全地引爆ERA,连主动防御系统(Armata已装备,共军也有原型公开示范,目前的反应速度对APFSDS还不构成威胁,但是将来有可能改进)也有可以绕过的潜力。

500

Spigot Mortar原理示意图

至于共军的APFSDS,和美军的有两个很大的差别,除了用的是钨弹芯之外,共军的125毫米坦克炮使用俄式的两截式弹药,所以弹芯总长无法超过大约600毫米(含尾翼,新式俄製钨弹芯长555毫米)。目前已知这是共军穿甲弹性能进一步提升的最大限制因素(钨弹芯的最优长度远大于600毫米,例如DM63钨弹芯总长为685毫米+60毫米尾翼)。再加上美国的M1系列并没有采用ERA,所以牺牲宝贵的弹芯总长,来加装美式的钢芯前端,完全不合理。我已经一再声明,我对共军的“三期弹”一无所知,但是从基本原理来推测,共军的穿甲弹,在不增加口径、也不改爲一体化弹药的前提下,要再提升性能,必须从减小钨弹芯的蘑菇头来著手。可能的手段主要是1)改用Frangible的新型钨基合金或纤维质材料,或者2)改为多层结构。以上两者都不能解释爲什么弹头尖端会被改为实心,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不可能是出于与美军穿甲弹相同的考虑。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