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帝国》一些读后感

《草原帝国》一些读后感

1、

新仙女木事件后东亚人向西的路线,查 丝绸之路 就基本上明白了。丝绸之路发现的一系列上古时期的遗址,已经证明很早以前就存在交流。旧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华胥时期又重新开始。到了出现古遗址的阶段,人类应该已经长期的生存在这些地方,人口也大量增加。

2、

唐朝管理西域的教训:

没有管理好边境地区,没有让人们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往往比较稳定和忠诚。

3、

草原帝国的教训:

愚蠢的分裂,鼠目寸光的瓜分。内部的薄情寡义自相残杀。最后让外部攻击灭亡。不长久,不巩固,为人做嫁衣裳。

只想分儿孙财富,不知不想长治久安。

没有科学先进的社会思想是不行的。

发展停滞不前,还特别喜欢接受宗教之类假当伪。结果让自己更加玩完。再好的地理生机也不行。

4、

成吉思汗兴起时的人文,和乱世要出现的人文,是不同的。

要兴起时,虽然各方面都不行,但是人们想奋斗改变。

再好的条件,一旦小聪明劲了,也就开始走衰败了。

5、

《草原帝国》作者不敢多介绍青帐汗国在欧洲的历史。

6、

应该和亚美尼亚交朋友,可靠。

7、

《草原帝国》

序言

随着我们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动机就变得清楚了。他们敦实而灵活的身躯(由于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能幸存下来,因此是不可战胜的)是草原的产物。高原上凛冽的寒风和严寒酷热,勾画出他们的面貌:瞅起的眼睛,突出的颧骨,卷曲的头发,也练就了他们强壮的体格。

对于中国、伊朗和欧洲的定居民族来说,匈奴人、土库曼人和蒙古人确实是未开化的,他们被展示出来的武器所吓住,被玻璃球和封官赐爵所吸引,恭敬地与耕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游牧民的态度是容易想象的。这些可怜的·

·······

被一条贫瘠的牧地围住,牧地上常常是恶劣的气候条件,那儿十年一次的干旱,水源干枯,牧草枯萎,牲畜死亡,随之而来的是游牧民本身的死亡。

在这种条件下,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定期性推进成了一条自然规律。加之这些游牧民,无论是突厥人或者蒙古人,都属于理解力很强、头脑冷静和注重实际的人,由于所处环境的严酷现实的训练,他们随时准备服从命令。当定居公社,通常是处于衰败中的公社,在其猛攻下屈服时,他们进入了这个城市,在最初几小时的屠杀结束之后,他们不费大的周折就取代了被打败的统治者的地位,毫不害羞地亲自登上了像中国的大汗、波斯的国王、印度的皇帝和罗姆的苏丹这些历史悠久而受尊崇的王位,并采取适合于自己的相应的称号。在北京,他成了半个中国人,在伊斯法罕和刺夷,他成了半个波斯人。

·······

这种冒险怎么大多都能成功呢?同一旋律怎么会在从匈奴进入洛阳到满人进入北京的整整13个世纪中反复发生呢?答案是:游牧者尽管在物质文化上发展缓慢些,但他一直有很大的军事优势。他是马上弓箭手。这一专门化兵种是由具有精湛的弓箭技术和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灵活性的骑兵组成,这一兵种,赋予了他胜过定居民族的巨大优势,就像火炮赋予近代欧洲胜过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一样。事实上,中国人和伊朗人都没有忽视过这支骑兵。中国人从公元前3世纪起就采用了他们的骑马服装。波斯人从帕提亚时代起就领略了骑兵撤退时所射出的雨一般的箭的威力。但是,在这一领域里,中国人、伊朗人、罗斯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从未能与蒙古人相匹敌。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受到训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奔跑着追逐鹿于,习惯于耐心的潜步追踪和懂得捕捉猎物(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各种诡计,他们是不可战胜的。并不是说他们常常遇上敌人,相反,他在对他的敌人发动突然攻击之后,就消失了,然后又出现,紧紧追随敌人,而不让自己被捉住,像追逐猎物一样,他折磨对方,拖垮对方,直到他们的对手精疲力尽。这支骑兵蒙蔽人的灵活性和无处不在的假象,一经被成吉思汗的两员大将者别(哲别)和速不台所掌握,就赋予了它一种共同的智慧。普兰·迦尔宾和卢布鲁克曾亲眼目睹过战斗中的这支骑兵,他们被它决定性的技术优势所震惊。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团都消亡了,因为它们产生于马其顿和罗马政体,它们是有组织的国家部署的产物,像所有国家一样,它们兴起、发展、消亡。而草原上的马上弓箭手们统治着欧亚达13个世纪之久,因为他们是大地的自然产物,是饥饿和欲望的产物,是熬过了饥荒岁月幸存下来的游牧民。当成吉思汗成功地征服了世界时,他是能够这样做的,因为当他还是一个被遗弃在克鲁伦草原上的孤儿时,就与弟弟老虎术赤一起每天带回了足够的野味,而没有被饿死。

对古代和中世纪来说,马上弓箭手们投射和飞驰的箭是一种不直接交锋的武器,在当时是具有战斗力和摧毁敌人士气的作用,几乎与今天枪手们的子弹的作用一样。

什么因素使这一优势结束了呢?

16世纪以来游牧民族怎么不再任意地支配定居民族了呢?理由是后者用大炮来对付他们。于是,一夜之间,他们突然获得了压倒游牧民的人为的优势。长期以来的位置颠倒过来了。伊凡雷帝用炮声驱散了金帐汗国的最后一批继承者;中国的康熙皇帝用炮声吓倒了卡尔梅克人。大炮的隆隆声标志着一个世界历史时期的结束。军事优势第一次、也将是永远地变换了阵地,

文明变得比野蛮强大。几小时之内,游牧民的传统优势已成为似乎是不真实的过去。在1807年的战场上,浪漫的沙皇亚历山大召集来打拿破仑的卡尔梅克弓箭手们,就像是马格德林时代的猎人一样过时了。

然而,自从这些弓箭手们不再是世界征服者以来,仅仅才过了三个世纪。

——————————————————————

无论是突厥人或者蒙古人,都属于理解力很强、头脑冷静和注重实际的人。

没有科技进步,就失去一切。

8、

导言

在干涸的塔里木河南北的两条凹形河岸上形成了两条道路:北道经过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车、喀什、费尔干纳盆地和河中地区;南道经过敦煌、和田、莎车、帕米尔山谷和巴克特里亚。这条纤细的双线,交替着穿过沙漠,越过山峦;它弱似忙于越野的蚂蚁爬出的婉蜒而漫长的路线,然而,它已足以使我们的地球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世界,足以维持中国的“蚁穴”与印欧的“蚁穴”之间的低限度的联系。这就是丝绸之路和朝圣之路,沿着它,进行着贸易交往和宗教传播;沿着它,传来了亚历山大后继者们的希腊艺术和来自阿富汗地区的传播佛教的人。经过这条路,托勒密曾提到过的希腊-罗马商人们争着控制那些易于获得到来自“塞里卡”大捆丝绸的地方,中国东汉王朝的将军们试图与伊朗世界和罗马帝国东部建立交往。维持这条伟大的世界商路的畅通是中国从汉代到忽必烈可汗时期的一贯原则。

———————————————————————

塔里木河南北的两条凹形河岸上形成了两条道路

北道经过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车、喀什、费尔干纳盆地和河中地区;

南道经过敦煌、和田、莎车、帕米尔山谷和巴克特里亚。

华胥 女娲 伏羲 时代的人们,沿着这些道路向西进入西亚欧洲,向南进入印度次大陆。还有一些是经过缅甸进入印度次大陆。远古时期到10世纪之前,气候环境要好得多。

黄帝时期,统治着这些地方,直到里海南部德黑兰以西一带。向南进入印度河流域。

周穆王去的时候是北路,回来的时候是南路

然而,在这条狭窄的文明小径以北,草原为游牧民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一条由无数条道组成的无边无际的路,即蛮族之路。在鄂尔浑河或克鲁伦河畔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地区内,浩浩荡荡的蛮族大军畅通无阻,因为尽管阿尔泰山和天山北部山嘴在朝着巴尔喀什湖方向似乎已经合拢,然而实际上两山之间在楚固恰克方向,在塔尔巴哈台的额敏河处,空隙仍十分宽阔,裕勒都斯河、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之间朝着西北方向的空隙也很宽,来自蒙古利亚的牧马人在这里看到了远方一望无际的吉尔吉斯草原和俄罗斯草原。塔尔巴哈台、阿拉套和穆扎尔特通道上不断有从东方草原向西方草原迁徙的游牧民通过。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以前,这种运动可能更多地是采取相反的方向,人们的印象是伊朗种(印欧种人)的游牧民,即希腊历史学家们称之为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伊朗碑文证实为萨加人,必定朝东北方向深入了很长的路程,到帕兹雷克和米努辛斯克地区;而另一些印欧种人在塔里木诸绿洲上定居,分布在从喀什到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甚至远至甘肃。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从公元初年起这种流动就是从东向西进行的。在以后的中国突厥斯坦的各绿洲上不再盛行印欧方言即“东伊朗语”、库车语或吐火罗语。相反,是匈奴人,他们以匈人一名,在南俄罗斯和匈牙利建立了前突厥帝国(匈牙利草原是俄罗斯草原的延伸部分,正像俄罗斯草原是亚洲草原的延伸部分一样)。在匈人之后来的是阿瓦尔人,阿瓦尔人是在6世纪的突厥人的压力之下从中亚逃出来的蒙古族部落。它将先后统治着俄罗斯和匈牙利。7世纪的哈扎尔突厥人,11世纪的佩切涅格突厥人,12世纪的库蛮突厥人,他们都是沿同一条路而来。最后,在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统一了草原,可以说,他们成了从北京到基辅的大草原的化身。

——————————————————————————

11世纪的佩切涅格突厥人,12世纪的库蛮突厥人————是否是最初到欧洲的鞑靼人?

注意,即使塞种人,也是由东向西迁移

9、

百度百科

可萨帝国

可萨帝国是西迁到高加索地区的一支突厥化部族建立的国家。公元7至9世纪,可萨人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8世纪中叶,可萨人从萨满教的信仰者转而皈依犹太教。

洲的一支回纥人saragur组成,也包括当地土著(包括斯拉夫人)。他们公元二世纪已出现于南俄与里海以北,与回纥中的葛萨部有关,之所以与回纥有关是因为北魏曾大破高车,逼迫他们西迁,没走的成为回纥中的葛萨部。可萨人族源多,在公元5世纪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廷历史文献中,经常提到一个名叫阿卡齐尔的民族,在484年首次提及,是作为阿提拉的盟友,而且还认为这是一些居住在黑海以北、亚速海附近的部落。在466年之后的史料中,就不再提及这些民族了,因为在这一年,他们为远征波斯而途经通向高加索的大道的时候,受到了saraghur的攻击。这部落是可萨人其中一族源,有人说他们的名是白色奄蔡的意思,敕勒中的葛萨是他们的最直接族源。可萨人信犹太教后,把他们的族源追溯至挪亚的儿子雅弗

———————————————————————————

总之,基本上都是向西迁移。这些历史内容很多。注意。

即使六千年前来到东亚大陆沿海的白种人,也是混血儿。

但是,关于突厥-蒙古各族之间的内部骚动,他们谈了些什么呢?在可以称为帝国地区的鄂尔浑河源处的哈喇巴喇哈森和哈拉和林,我们发现了其目标是要统治其它游牧部落的所有的游牧部落:在公元纪年以前有突厥族的匈奴人;在公元3世纪有蒙古族的鲜卑人;在5世纪有也属于蒙古族的柔然人;在6世纪有突厥族的突厥人;在8世纪有回鹘突厥人;在9世纪有黠戛斯人;在10世纪有蒙古族的契丹人;在12世纪有可以假定是突厥族的克烈人,或乃蛮人;最后是13世纪的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尽管我们可以识别这些对其它部落施加过霸权、交替出现的突厥部落和蒙古部落,但是,我们不知道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这三大母族的最初分布情况。

————————————————————

金灭辽,是否让一些契丹人逃亡欧洲?

草原帝国作者也认识到区别———突厥、蒙古和通古斯。

草原帝国作者认识到———存在———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这三大母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

10、

6.匈奴的起源

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11、

12.丝绸之路

中国由于成功地恢复了对塔里水绿洲的保护关系而受益。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这些绿洲沿着塔里木盆地的南、北两缘形成了两条弧。北面的绿洲有吐鲁番(当时中国人称为车师)、喀拉沙尔(焉耆)、库车、阿克苏(姑墨)、乌什·吐鲁番(温宿)和喀什(疏附)。在南面有罗布泊旁边的楼兰、于阗(和田)和叶尔羌(莎车)。

塔里木盆地上的这些小王国在经济上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因为联系中国与印伊世界和希腊世界之间的伟大商路——丝绸之路——穿过这些绿洲。地理学家托勒密已经证实了这条路的存在。托勒密引用其前辈提尔的马里努斯的记载,他陈述道:在公元第1世纪(我们现在正叙述到这一时期),一位名叫马厄斯·梯梯安洛斯的马其顿商人派他的代理人去勘察此路及其主要路标。丝绸之路是从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的首府安条克城开始,在海俄拉城(即门比杰)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帕提亚帝国,然后经过埃克巴坦那(哈马丹)、今德黑兰附的刺夷(或雷伊)、赫卡托姆皮洛斯(和椟城)和莫夫,进入巴克特拉(巴尔赫),巴尔赫城在这一时期属于印度-塞人,很可能是属于中国人说的月氏,或印度人说的吐火罗人,从此,丝绸之路进入了帕米尔山区。托勒密记载道,在帕米尔山区的一个山谷中,即在拘谜陀山脚,有一石塔,地中海东岸各地来的商队与赛里斯商队(带着丝绸)彼此在塔附近交换商品。阿尔伯特·赫尔曼将塔的位置定在阿赖山与外阿赖山的纵向山脉之间,在克孜尔河流经的帕米尔山谷中,克孜尔河是从阿姆河上游流向喀什谷地的。哈辛曾在这些地区旅行过,他认为,正像较早时期推测的那样,这一石塔应该在瓦罕(小帕米尔山)与叶尔羌河河源之间、明铁盖达坂之北,即今天塔什库尔于附近去寻找。

在喀什,丝绸之路分成两道。北道到库车,据阿尔伯特·赫尔曼记述,库车是亚历山大时期的地理学家们笔下的伊塞顿·斯基卡,再到喀拉沙尔(他们称达蒙纳),再到罗布泊的楼兰(他们称伊塞顿·塞里卡Issedon

Serica),最后到达敦煌以西的玉门关(他们称达克沙塔)。我们已提到过南道,从喀什起,过叶儿羌、于阗、尼雅和楼兰国内的最后一座城市米兰到罗布泊。两条道又在敦煌(希腊-罗马地理学家认为是塞洛亚那)重新会合。然后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本土,经酒泉(希腊地理学家们称为的德罗萨克?)和张掖,最后达到长安(西安)和洛阳(河南),长安常被认为是托勒密所记的大城市塞拉(Sera),洛阳他另有称谓(Saraga或Thinae)。

————————————————————————————

这就是黄帝从河南到达里海南部的路线

12、

伊朗雷伊古城,元朝人译成“剌夷”,位于德黑兰南郊,通往库姆的公路旁,历史比德黑兰显赫得多,以出产精细陶器出名。作为古代波斯重镇,它的名字曾在大流士时代铭文、祆教经文《阿维斯塔》,甚至基督教《圣经》中出现过。亚历山大、帕提亚人、塞尔柱人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城市在被蒙古人摧毁后一蹶不振。现存古迹有萨珊朝城墙、塞尔柱时期拱北塔、恺加朝圣祠和浮雕。塞尔柱拱北塔位置醒目,名叫托格洛尔塔,据说是塞尔柱朝帝王托格洛尔一世的陵墓,俗称“蒙古塔”,因为它是蒙古人入侵后该城内唯一未遭破坏的建筑。

——————————————————————————

这好像就是伊甸园位置

查一查 圣经 是怎么说的

13、

楚瓦什人

属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楚瓦什语,分上、下楚瓦什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从20世纪初叶开始,欧洲的语言学家们,尤其是俄罗斯的语言学家们,认为楚瓦什人是匈人的后裔。

现与俄罗斯人自由混合,但仍保留其语言和文化。他们是当地使用芬兰-乌戈尔语的古老居民的后裔。

对于亚洲的匈人和欧洲的匈人之间的早期分裂,突厥语学提供了一些证据:

占据伏尔加河岸、萨迈拉和喀山之间地区的今天的楚瓦什人使用的语言,与其他突厥语有所区别,而更接近古匈奴语,这一区别大致产生于公元初期。楚瓦什人很可能是四世纪进入欧洲的匈人遗留在此地的同源部族,即为西匈奴的后裔。

14、

第二章 中世纪初期:突厥、回鹘和契丹

1.突厥帝国

在一个世纪以后刻成的、立于和硕·柴达木的阙特勤碑碑文中,以史诗般的词句赞扬了处于鼎盛时期的突厥的伟大:

当上面的苍天和下面的黑士创立之时,人类的子孙即开始生存其间。“人类子孙之上,立有吾祖先土门可汗及室点密可汗,既立为君长后,彼等即统治及整顿突厥民众之国家及政制。世界四方之民族,皆其仇敌;但彼等征之,且克服世界四方一切民族,令守和平而点首屈膝,向东方,彼令其移殖远至喀迪尔汗山林,向西方,远至铁门。在此两极点间,彼等统治甚为广远,使蓝突厥之向无君长无任何部族者归于秩序。彼等是贤智可汗,彼等是强勇可汗;彼等之梅录亦贤智,亦强勇。诸匐及民众都能和协。”

这段著名的史诗所暗示的道德观是从构成突厥-蒙古族萨满教基础的古宇宙起源说中借过来的。根据汤姆森的摘要,宇宙起源说的基本原理十分简单。宇宙由一层高于一层的若干层组成。上面的十七层,构成昊天,为光明之国;下部七层或九层构成下界,黑暗之地也。二者之间,为人类生存之地面,天与地,与生息于其中之一切,皆至尊所创,整个宇宙亦由至尊统辖,此至尊者,居于天之上层。被尊称为上帝,或腾格里。天国是公正和正直灵魂的归宿地;地狱则是邪恶灵魂的归宿地。突厥神话还描写了许多其它神,其中之一是乌迈,保护儿童的女神。此外,还描绘了许多住在“陆地上和海里”(它们是yer-sub,或今突厥的yar-su)的精灵。值得注意的是,在陆地上和水中,这些精灵多居住在被认为是秘密地方的小山和小溪边,在习俗上和在成吉思汗蒙古人的法律上,对它们的祭礼都是常年不断的。

——————————————————————

圣经来自于黄帝。黄帝族群是东亚北方人的最正统祖先

15、

第二章 中世纪初期:突厥、回鹘和契丹

5.唐朝初期塔里木绿洲上的印欧各族

唐太宗灭突厥后,能够在塔里木绿洲上重建其霸权,塔里木绿洲上至少有一部分居民是印欧人,特别是北缘上的吐鲁番,喀拉沙尔(焉耆),库车和喀什,以及南缘上的鄯善、于阗和叶儿羌。

古商道上的这些城市,作为沟通中国、伊朗和拜占庭之间的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的作用是重要的,它们作为佛教徒从中国到阿富汗和印度的取经路上的驿站,其作用也不是不重要的。中国朝拜圣地者玄奘对后一方面的作用作了很好的描述,玄奘于629年从甘肃出发,他出行时(629-630年)走的是北道,经吐鲁番、喀拉沙尔(焉耆)、库车、阿克苏,以后又经托克玛克(碎叶城)、塔什干和撒马尔罕。644年他返程时走的是南道,经帕米尔山、喀什、叶儿羌、于阗、鄯善、敦煌。

——————————————————————————

北道,经吐鲁番、喀拉沙尔(焉耆)、库车、阿克苏,以后又经托克玛克(碎叶城)、塔什干和撒马尔罕。

南道,经帕米尔山、喀什、叶儿羌、于阗、鄯善、敦煌。

丝绸之路

北道经过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车、喀什、费尔干纳盆地和河中地区;

南道经过敦煌、和田-于田、莎车{叶尔羌}、帕米尔山谷和巴克特里亚。

16、

6.唐朝在塔里木地区的属国

后继者鞠文泰(约620-640年在位)曾热情接待过中国的朝拜圣地者玄奘,其热情之极,几乎不让他的客人继续赶路(629年底到630年初)。这一广为人知的故事至少表明了这位君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对佛教的热诚。同年(630年),鞠文泰前往唐朝向唐太宗表示归顺,但在鞠文泰统治末期,他不承认唐朝的宗主权(640年)。唐太宗派候君集将军讨伐之。在中国军队逼近的时候,鞠文泰惊骇而死。吐鲁番被攻占和归并于唐朝,成为中国一个府的所在地,即以后的安西都护府(即“安抚西边”的中国政府)的所在地(640年)。

中国编年史上的苏伐叠(库车名Swarnatep,梵文名Suvarna Deva,意为金色的神)是一位热诚的佛教徒,他于630年举行过盛大集会欢迎中国的朝拜圣地者玄奘,而不顾以下事实,即他和他的人民信奉的是小乘佛教,而玄奘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同年,他宣称自己是唐太宗的属臣,但后来,由于不满唐朝的干涉政策,他与西突厥联合反对唐朝。644年,他拒绝纳贡,在焉耆反叛中国时,他援助焉耆人。

————————————————————————

很热烈,其实心存反叛。

17、

雅库特人可能是匈奴后裔的一部分

突厥语是大兴安岭以东的草原到中亚,包括西周时期向北的戎狄语言形成的,

蒙古语是东胡

18、

百度百科

嚈哒人的族源,似乎与塞种人有关,许多人认为他们是讲突厥语的游牧民族,而蒲立本将其视为西迁的乌桓部落,余太山则将其与西部鲜卑人中的乞伏、乙弗联系起来。嚈哒人一度役属于柔然,后征服索格狄亚那,并于五世纪时南下击破贵霜,进而西向与萨珊波斯争雄,后于六世纪中叶被突厥人与波斯人联手灭掉。嚈哒人余部加入突厥汗国的突骑施、葛逻禄等部落,并继续存留于呼罗珊、吐火罗斯坦等地,成为土克曼族、乌孜别克族的族源之一。

嚈哒yàn dā ,也作嚈哒。嚈哒人(Hephthalite)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亦作Ephthalite。5~6世纪一再侵入波斯和印度的一个民族。根据中国史书记载,他们原来居住长城以北,称滑国。是中亚塞种人游牧民族与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

————————————————————————————

草原帝国作者认为是柔然的分支。是阿瓦尔人的真正的来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