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經濟:北京不应让地摊文化消失

500

「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许多人认为如果来北京没做过这四件事,就不算真正来过北京。其中潘家园的古玩旧货市场,更是所有古文化爱好者心中的圣地。近来潘家园却接连登了上大陆新闻版面,各方说法一时找不到头绪,让许多民眾是雾里看花。

500

传言潘家园将消失

5月底忽然传来「潘家园旧货市场摊主和管理方衝突」的消息,许多摊商罢市,让平时万头钻动的潘家园霎时间变的门可罗雀,有传言说潘家园将被拆迁而从此消失,北京文化界人士一片譁然,网路上开始出现不少悼念潘家园的文章。

这场风波的起因是今年5月20日,管理方张贴告示,要求商户重新签订合约,商户却不满合约内容因而与管理方发生衝突。过去潘家园的商户都是以向管理方缴交管理费的方式取得摊位的使用权,同时摊商也认为他们拥有摊位的所有权。但是今年的合约内容却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原本摊商所缴交的管理费变成了「租金」,这意味摊商不再保有摊位的所有权,只是承租者,而且合约内容对摊商的承租条件十分严苛,非但不让出租不许过户,也不许停止营业超过3天,一有违反合约内容,管理方便可收回摊位。这样的规定令当初许多摊商一时间无所适从,他们大多是支付了人民币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的「转让金」与「过户费」才取得摊位的使用权,如果按照这样发展,摊商们大半辈子的辛苦经营都将付诸东流。

除此之外,最令摊商及所有收藏爱好者担心的是潘家园是否会就此消失。早在4月网上就流传着「潘家园旧货市场搬迁外地」的震撼弹,据悉是「张家口某区区管委会」和潘家园签定了「潘家园旧货市场搬迁项目」协定,要将潘家园搬到距离北京200公里的河北张家口。管理大费周章要求重签合约,不禁让摊商们怀疑,是否是有意强行让摊主们签字,配合搬迁项目的执行。倘若搬迁协定一旦成真,摊商非得举家搬迁到张家口,才能继续做生意;而身处北京乃至于全大陆的收藏爱好者,也将失去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寻宝好去处。

就在6月初,潘家园官方发布消息,针对近况为大眾释疑。潘家园管理方指出,之所以重新签订合约,是为了促进市场有序发展,防止私自转租谋取暴利等行为。

摊商所关心的权益问题,潘家园管理方也做出若干让步,但仍表明将持续与摊商签订合约。同时,也向大眾澄清潘家园并没有所谓的搬迁计画,与张家口的协议纯粹是为了向外拓展新据点,促进当地文化市场,并壮大「潘家园」的品牌效应。

最新的官方说法让人松了一口气,至少可以确定潘家园市集不会消失。笔者本身就是文物收藏的爱好者,同时钻研传统工艺美术方向,在北京除了故宫和博物馆外,潘家园也是我每周末必去之处。潘家园起始于90年代初期,兴起于9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摊商已达4000余户,市集里贩售诸如珠宝玉石、仿古家俱、文房四宝、古董字画、旧书刊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俨然就是一座民间博物馆。你可能在这里找到价值不菲的古董文物,也能买到要价不高的小品文玩,不论你是不是行家,数以千计的地摊总有让你心动的玩意。

逛地摊是文化交流

行家都知道,潘家园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作「鬼市」。每周末凌晨,许多从各地赶来的摊贩与藏友,不约而同往潘家园集中,打着手电筒不停搜索,要趁着天没亮才能抢得先机,早人一步觅得好宝贝,多年来流传许多一「夜」致富的传说,每个人都希望能成为故事的主角。如今潘家园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但真的老货古董却是越来越少见,打着手电筒花小钱买国宝的传奇故事已成为过眼烟云,不少藏家已另往他处,取而代之的是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最大的客群。但这并不减损我对潘家园的喜爱。

其实北京最早的古董文玩市场并非潘家园,而是琉璃厂,但是琉璃厂早已看不到地摊,只有生冷的店面,和充满距离感的商品。而地摊和店面不同,地摊不只是商业上的交易,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逛地摊作为自古以来便存在的交流模式,不仅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丰富了民眾的生活情趣;也是藏家练眼力、长知识的绝佳场所。正因为地摊文化在这里扎根,潘家园有了土地的情怀,有了歷史的温度,这种文化氛围应该被保护,这个地方应该永远存在。

(作者:徐偉軒)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