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好看】进入太空的人类不再是人类,穿上警服的黑人不再是黑人

其实早在美国最近这档子事儿之前,就一直琢磨就着美国执法部门与族裔问题,介绍一部电影,最初准备的电影是2017年的《光灵》(Bright)。

那部电影表现的是一个有魔法存在的平行宇宙,而其整个世界设定都与现实大不相同,也让现实指向过分鲜明——组成街头帮派的主要族群是“兽人”,但“兽人”里又出了个警察;你再看这些精灵,已经白成这样了都生怕观众看不出来说的是谁,还挂上了个二战纳粹德军的“狗链”。

500

▲剧中精灵人物的“狗链”

500

▲纳粹德军的宪兵项链,可见外形上十分相似

然而到了这个时间点,介绍这样一部多少还是有些隐喻性的电影,力度上显然是不够的,尽管《光灵》几乎是把恶搞级别的嘲讽挂在脸上……所以我们还是来点有实际分量的,放弃《光灵》,来说说2019年的《蓝与黑》(Black and Blue)。

500

▲海报对比,左:《光灵》;右:《蓝与黑》

相较于由著名黑人喜剧演员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叙事笔调诙谐到近乎荒诞的《光灵》,《蓝与黑》相对写实的多,其原名Black and Blue的一层字面意思是指黑人当了警察(Blue指执法部门大多采用的蓝黑色制服;另外西方军警在演习/实战中,也常以“蓝方”作为己方的简称)。

500

▲这个著名的搞事图,名为“细细的蓝线”,是化用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时,用于形容带英步兵忠勇顽强的“细细的红线”一词而来;意指执法部门是阻挡动荡与混乱的力量。而同样著名的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也被化用为Police lives matter(警命贵)

同时,Black and Blue还有另一层字面意思。小时候学英语时,形容身体严重淤血的“黑一块蓝一块”Black and Blue,往往是和“下猫下狗”it rains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一并学习的固定搭配:例如把人揍得鼻青脸肿,就是“beat somebody black and blue”。

作为一部动作电影,Black and Blue不仅仅在影片画面上做到了拳拳到肉、枪枪见血式的“鼻青脸肿”,同样也在触及心灵的层面、尽情打了个“鼻青脸肿”,算是双关之后再来个夹层暗示。

要权利,去参军?

电影名称本身就有这么多可说的,是个相当好的迹象。当然,电影还是要靠画面讲故事的,而《蓝与黑》在叙事手法上可谓张弛有道。比如,开头紧接着机长欢迎乘客来到美国的广播之后,是一段黑人说唱歌曲《欢迎来到美国》(Welcome to America, Lecrae),描述的是一个黑人参加美军投身战争,而后又回到美国的事情:从歌词里就能隐约感受,这部电影说的事儿“肯定不简单”。

500

▲部分歌词,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在我的家乡都得不到权利”

影片开始专门搭配的BGM,自然有其目的。就在我一边搜索歌曲信息一边想这要表达个啥意思的视乎,导演迪恩·泰勒(Deon Taylor)并没有给观众以思考的闲暇——黑人女主角穿着穿着兜头衫正在跑步,后面突然冒出个拉响警笛亮着警灯的警车,要求女主停下接受检查。

500

▲“不是网友总要恶搞你美,而是你美这种事件太日常”

500

▲“YO, she' s blue”.

上来就点题,作为“black”的她是“blue”,自己人

问题是——没看到证件时,他俩压根就没往自己人猜

500

▲同样是日常的解释——“一个描述相似的嫌疑人”,你能理解吧?

500

▲6月1日,电影里的场景在现实中重现了:俩美国白人警察拷了一黑人老哥,一查证件是个FBI,于是这个黑人要求和警察的上级对话:

“They assumed I am someone that I am not”

这段颇有“下马威”意味的“开幕雷击”以后,故事的大幕次第揭开。一早看到预告片时,我原本以为是个简单的故事:女主——一位女性黑人警官,目击执法部门腐败问题(虽然里头有老黑有老墨,但主干还是白人缉毒警察)而被陷害,一串斗智斗勇之后杀出生天,简单到有点老套。

实际上故事的背景还是颇为用心,往近了说是当地政府开始抓吏治了,执法部门自然是重点区域;往远了说,年轻的女主来自单亲家庭,自幼所居住的社区遭遇飓风袭击;此后民生凋敝,当地有关部门重建无力、管理无序,导致社区沦为帮派和违法犯罪的乐园——要素齐全。

500

500

▲2005年袭击美国多个州的“卡特里娜”飓风,对当地很多家庭造成的影响甚至持续至今

女主在少年时代也曾一度走入歧途,为求改变参加美国陆军,并参与2次海外部署,曾经去过阿富汗,退役后返回故乡——正是与电影开头那首黑人说唱歌曲的内容对应。经历了母亲去世等变故,她入职执法部门成为警察,以执法者的身份,回到了自幼所居住的社区巡逻。这就解释了作为一个新入职警察,她为什么对这一社区充满情感,“单警战斗力”又为什么如此之强。

500

▲主角人生履历设定之复杂,影片表现之巧妙,堪称用心

在美国许多动作电影中,解释某一角色战斗力较强,通常都要提及其曾经在美军某个军兵种中服役,这倒很合理。但是就表现方式上,大多电影往往只是弄个几帧画面的简历照片,说上几句以前在某某某单位服役,有过于套路、敷衍了事之嫌;片中提及主角曾经参加美国陆军,并不只是用来解释“主角战斗力很强”的提词器——同时也是一块颇有深意的“人物背景板”,映衬出了主角身边人物的形象。

在社区被自然灾害摧毁,美国地方当局对此弃之不顾之后,主角想到了去当兵改变命运,并曾经恳求自己的小姐妹一同去前往,被小姐妹拒绝。参加美军的经历让主角人生轨迹大变,算是走上了正途,而小姐妹依然成长在社区,多年后再相见时,两人已经再也没法玩到一起去了。

500

▲主角幼时的小姐妹成了当地帮派老大的情人,并一度拒绝与主角相认

执法记录仪PTSD

在传统动作片里,展现被陷害的好警察和坏警察之间的争斗,往往需要相对复杂的方式方法,对影片讲故事的要求也比较高——相信很多港片爱好者都很熟悉。而拜现代科技所赐,《蓝与黑》里表现这种争斗就方便多了,双方争夺的,是一台目击了坏警察杀人灭口现场的执法记录仪。

500

▲执法记录仪所拍摄画面,右上角可见拍摄信息

执法记录仪里的视频文件,作为证据高度直观,还能应用当前影片里越来越常见的“第一人称视角”。而说起执法记录仪,我们不妨再说说现实。因为当初在毕业论文里专门研究过警务与警械,所以我在读书期间就曾注意到,凭借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和“世界工厂”的条件,我国警方一早就普及了执法记录仪。

而与之相反,大家传统概念中经费丰厚、人员充裕、武装到牙齿的美国警方,普及执法记录仪还是相当晚的事情——差不多是一直到奥巴马执政中期或后期,似乎是埃里克·加纳事件或弗格森事件前后,才开始讨论铺开执法记录仪事项。

500

▲主角将执法记录仪插入存储台,上传记录并充电

几乎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警方业务实录,使得执法记录仪在根本属性上是对各方都有利,保护各方利益的——当然在我们的特色国情下,执法部门在舆论面前极度弱势,执法记录仪反而是更多保障警察权益的;在美国的环境下,执法记录仪之所以引起了不小的争吵,一则是在他们的体系下,弄个拨款有不必要的繁冗与复杂,二则是美国警方基层人员中有不小的抵制声音

记得之前在一家媒体工作时谈到这个,当场还跟几位同事朋友笑谈:“咋,随意干坏事习惯了,怕给拍下来逃不掉啊?”当然,此时我已经毕业多年,并未继续自己读书时的研究,手里并没有数据,完完全全只是句玩笑话。

500

▲主角与其局里同事——一位黑人老警察就执法记录仪的对话,可见老警察对记录仪近乎“本能”的敌意

至少在《蓝与黑》这部电影里,美国导演就展现了美国警方基层人员对执法记录仪的强烈抵触情绪,乃至这样抵触的原因——因为的确拍下了腐败警察干坏事的证据。回想起多年前的笑谈,我实在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一日穿蓝皮,一生为蓝皮

前面提到,《蓝与黑》最为字面的意思就是制服的颜色与肤色。上面那位黑人老警察,在处理酒吧附近争吵推搡事宜时,以职业敏感发现了持械可能袭警的黑人,迅速进行控制,并掏枪指向对方。然而这一场景,却引发了围观人群——而且主要是黑人——的不满。

500

▲用华姐姐的话说,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此处尚未连成)——线

事后,老警察在告诫新入职的主角时就说,“作为穿上了警服的黑人,我们是蓝色的,不是黑色的,在颜色上也是鲜明对立的,就像黑与白一样”。这番话,总让人想起近来在美国的社会事件中,因立场等原因而常常被形容为“黑皮白人”的那些黑人精英群体;又让人想起《三体》里那句著名的台词,“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牌,但那些上岸的鱼再也不是鱼了;同样,真正进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

500

▲最末句的英文原文是,You are blue now.

总的来说,通过刻意营造的荒凉、空灵的氛围,在相对缓慢的节奏中展开剧情、人物的塑造,电影尽可能让观众感受到了完整而严密的逻辑,效果上相当不错。而其结局,应该还能算是happy ending(好结局):在历经艰难险阻、险象环生之后,主角成功在良善黑人的帮助下,洗清被陷害的罪名,格毙喽啰,擒获主犯。

500

▲反派中的喽啰,便衣缉毒警之一,面相就让人想起美国少数族裔喜欢讲的那个词“white boy”

抓不完的坏人

然而,问题真的随着影片里的“好人”在黑人聚居区“第9区”战胜了“坏人”,而解决了么?抓了几个坏警察,能解决问题吗?影片并未详述。毕竟被自然灾害摧毁的贫困社区,又被美国地方当局遗弃后成为“养蛊池”,才是导致一切的根源。

我知道,肯定有人说这至少是个好的开始~是啊,美国是个有着“昭昭天命”的应许之地,是“自由的国度、勇士的家园”,人人手里都掌握着几年一度改变国家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工具,为啥“好的开始”都那么久、那么久了,还是在出发点欢欣鼓舞地原地踏步呢?

我们固然可以探讨美国联邦及地方当局,在救(防)灾(疫)等决策工作过程中的流程,客观存在的那些问题——比如影片主角所在的社区,过去还可以,被飓风袭击后就一蹶不振。自然灾害本身难以避免,为什么事后重建等反应如此迟钝缓慢;为什么到后来干脆被放弃了……这些话题实在没意思。

500

▲影片中警车驶过破败的社区

住在影片中“第9区”的人,在政治上被抛弃、被遗忘了,手里捏着这票那票,却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居民无可奈何地选择灰色乃至黑色道路,邪恶由此滋生。解决办法说来容易:在“治标”——强化治安的同时,“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重振区域经济以恢复民生,是以治本。可惜影片在若干段落里也表现了:不仅治本的努力根本没有,连治标的执法部门都利用这个环境发财去了。

500

▲比如社区杂货店被盗窃,警察不仅不管,甚至警察去这个店里买东西都不掏钱

《蓝与黑》不避讳对立,有充分细节,更竭尽全力在美国潜规则范围内,触及事实根源,堪称优秀。甚至在看完电影后就大可以从猜测改为断定,这一定是个黑人导演的作品,而且肯定非常有生活。

500

▲导演迪恩·泰勒

泰勒出生在伊利诺伊斯州的芝加哥,在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长大,高中期间与其母亲、兄弟一起搬家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他曾经说过:“印第安纳州的加里是世界谋杀之都,我学校里整个篮球队的人都死了。”经受过专业篮球训练的他,虽然没打上NBA,却因大学毕业后参与过NBA娱乐联盟的电影制作,由此算是进了影视圈的门。

当然,在工业化电影时代,导演的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保证质量后墙不倒,也需要整个制作团队的努力。片中轻武器及单兵装备技术细节较好,表现方式常有新意,至少不会让人频繁强迫症发作、尴尬癌病变,忍不住要挑刺——否则看这种动作电影就起不到放松自我的作用了。

500

▲比如坏警察在主角发现其罪证后,意图灭口、抢先开枪;主角所穿护甲被弹击处崩出陶瓷粉末,连中几枪、但无大碍

当电影照进现实

电影中所展现的美国执法力量与当地黑人的纠葛虽然也不算小场面了,但相比现实世界的新闻,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而上面贴过的那张“细细的蓝线”,或者叫“警命贵”的宣传用图,现在也被网友二次创作,成了下图:

500

▲蓝线崩了,露出本质——其实没必要说穿嘛

作为一部去年上映的电影,《蓝与黑》现实意味之强,恐怕在美国最近这一系列事件前没人能预料。众所周知,我(河马)是个对美国充满刻骨敌意的人;但即便如此,理智也好,学科养成的习惯也好,站在某个高地上大呼小叫不是我的习惯。对于美国警方执法态度与具体操作,仍然要关注其现实根源,抑或说——国情。

这种国情,在世界其他人的眼中,是美国警方执行业务相当暴力,对执法对象的种族偏见非常大;我所关注的细节,是美国警方使用枪械前无需警告,也不必以“以命换命”的形式拯救受害者……这种状况自然远远称不上理想,同样也是短期内无法改善的。

500

▲这是真的屡见不鲜了

历史不容许如果,奴隶制下黑人广泛为奴的过去无法改变或者抹消,联邦制下各州的权限又很大(比如这两天州长们和特朗普唱反调),甚至一度为了蓄奴还是废奴闹出内战,南北双方打出狗脑子;而同样因为联邦制的原因,即使内战尘埃落定,各州对人种平权的态度与推进速度区别仍然很大。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人种,往往在政治上缺乏发言权;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人种,为生活所迫很可能作奸犯科。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如果美国执法部门没有种族歧视与偏见,那才是奇怪的事情。

而民间广泛存在的枪械,也让美国执法部门更频繁地应用枪械等致命武力,与其说他们是“天生暴力倾向重”,不如说是“必要性神经过敏,在努力进行不管是不是必要的“自我保护。包括美国判例认为执法人员不必“以命换命”,这在我们的逻辑里有些不可思议——但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这虽然的确牺牲了部分受害者权益,防止执法部门“后继无人”,保障了美国全社会治安“有人来管”。甚至,在弗洛伊德事件中,膝盖压制目标颈部实现控制,这个动作本身也是合规的——然 而 玩 脱 了 。

500

▲正常来说,实现对目标的控制——上了手铐之后,就该松开了。图为西雅图警察将其同事的膝盖从被控制人员颈部搬开

在我看来,与其高呼各种正义口号,还是不如关注最为现实的直接原因:在此之前,先是白人女性“假报警”事件的铺垫,还撞上了为防控传染病疫情而限制社交、娱乐停摆、以及经济停滞的局面;很多人不仅情绪不得排遣,还面临失业的痛苦。那么,当美国人普遍面临情绪糟糕、无所事事、朝不保夕这3个问题时,会选择去干啥,还需要猜么?

500

▲也难怪停了没多久的NBA,这两天又紧锣密鼓地商量复赛方案——简直比春节后就停赛的CBA还着急,想想也是,如果大晚上能有球看,这就是一有效减压手段啊

电影里,身为黑人的导演已经毫不避讳地触及了问题的根源:肤色、服色的区别只是表象,在美国强大宣传机器的包装之下,思维深处的问题只会越发根深蒂固;只是没人料到,在现实中的美国,这个问题会以这样的形式突然引爆。

政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始终存在的,但美国想要改变现状,先要改变的是游戏规则。而他们那套政治游戏的规则,太稳定了。

500

上一次内战都没法解决的问题,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更是积重难返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