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日媒|走过40年,中日还是朋友吗?真的不是敌人吗?

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的日子。

500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主要内容

条约中文761个字,通过百度可以看全文。笔者归纳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条 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第二条 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

第三条 为促进两国人民的往来而努力。

日媒的相关报道

笔者比较关注的是,《朝日新闻》在8月7日和8日的两篇报道,《日本经济新闻》8月10日的社论。

《朝日新闻》在7日的报道中,特别强调了2018年5月发表的日本外交蓝皮书中的观点:

“中国在缺少透明性的情况下强化军事力量,在南海等地以其力量为背景单方面地持续在改变现状。”

外交蓝皮书用这样的观点评述中国,朝日记者认为是“安倍晋三首相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最近才尽可能收敛了对中国的直接批判,但内阁在5月通过的外交蓝皮书则表现了对中国的警戒感。”

朝日记者采访了在外务省做过条约课长,直接参与过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的斋藤邦彦,他说得非常直接,“在南海强化军事据点,现在中国的这些强硬做法说明这个国家就是霸权国家。”这样的观点,换句话说,中国是霸权国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名存实亡。

500

斋藤邦彦(资料图)

当然斋藤已经不是现役外交官,但如果去听外务省听那里的高层外交官谈中国的话,斋藤的发言与他们内部谈的内容完全一样。中国已经不是日本的朋友,更多的是在外交、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对手。或者用安倍回答日本记者的采访时,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是,“中国是日本的假想敌国。”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强调的“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人们已经很难从日本媒体的报道中找到,更不会在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再次得到确认。看看外交蓝皮书,观察一下日本外交官的工作,重点是牵制中国,在南海问题,在台湾问题等各个方面,全面与中国对峙。

在外交层面,中国早已经不是日本的朋友,不能说中国已经是日本的敌对国,但日本已经把中国定位为“假想敌国”,这样去理解日本的对华外交,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500


建立战略互惠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中日希望用建立战略互惠关系,来发展两国关系。但实际上,中日关系在2010年以后,民众的相互厌恶成为媒体报道的长久内容,两国关系一直未能理顺。

原因在哪里?《朝日新闻》在8日的报道中,引用了在中国做过大使的宫本雄二的观点,他说:“未能建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个理由是,在安全保障方面所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出现了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

朝日记者没有写清楚是哪位中国外交官说的,这位外交官说得非常直率,他问记者:“日本国民真的欢迎中国(经济)的发展吗?”该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历史问题、领土问题,成为让民众内心对中国厌恶的重要原因。有了这样的厌恶基础,没有历史问题、领土问题,那么南海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也最终会成为日本舆论厌恶中国的原因。

日本某大企业的高层对朝日记者说,“现在已经不是在中国赚钱,而是和中国一起赚钱的时代了。”那么日本会和中国一起去第三国(一带一路)搞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增进理解,实现互惠吗?朝日新闻记者没有多追问一句。

500

日经新闻希望建立稳定的中日关系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从日本来中国,给笔者带来了一份8月10日的《日本经济新闻》。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这份报纸的机会了。过去可以从网上读日经新闻的社论等,但这一年多时间,该网站已经不能打开,据说是因为日经新闻非常喜欢翻译香港、台湾的小报上对中国的报道,然后以记者独家新闻的方式写文章。笔者不知详情,读了一下8月10日的该报社论,觉得内容不错,没有翻译香港、台湾小报的感觉。也许写社论的时候,比较认真,没有考虑点击量及炒作问题。

日经在社论中谈到,中日两国共为亚洲经济大国,两国构筑稳定的关系有利于亚洲及世界。双方在条约签订40周年之际,有必要建设不受其他国家左右的信赖关系。

说得很有道理。

可见日经在报道中国时,并非只刊登翻译或者从某些特定组织那里拿到的消息,然后署上日经记者名字,把文章刊登在其网站上。

该让中国读者读到日经的社论。

中日需要回到40年前签订和平友好条约的原点上,中日不是敌人,现在在日本外交官那里中国算不上是朋友,但中国民众对日本有好感,愿意和日本建立友好关系,这些日本外交官也该看到。

500

2017年,被调查者中,中国的31.5%的人对日本有好感,日本对中国有好感的人也有11.5%,如果日本民众对华好感能达到中国的31.5%,中日关系该能够出现很大的变化。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