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过去了,我们从未忘记“哈利·波特”

文| 龙承菲

编辑| 江宇琦

“伤疤已经十九年没有疼过了,一切太平。”

2007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图书问世,末章描绘的十九年后,哈利·波特再一次站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和他的朋友家人一起目送霍格沃茨特快远去,为自己年少的冒险故事,也为书外看客的青春回忆,画上了一个平淡的句点。

但是书籍之外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还在变得越发多样和精彩。

过去的二十年间,“哈利·波特”系列合计推出了共计8部电影,总票房近78亿美元,是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之一;外传性质的系列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前两部已上映,全球票房超过14亿美元,第三部仍在筹拍之中。

除电影外,“哈利·波特”系列还推出了舞台剧、数不清的衍生周边和品牌联名,并联手环球影城落地了实景娱乐项目。

而在原作小说问世23年后的今天,当官方授权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宣布于5月29日开启安卓和iOS的双平台限量测试时,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前网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将在内地院线大规模重映,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要去补上曾经欠下的那一张电影票。

500

手游《哈利波特:魔法觉醒》

毒眸查阅外媒2018年公布的一份排行榜后发现,“哈利·波特”以264亿美元的总营收,在全球IP营收排行榜上排名第六。《福布斯》如此评价这部由J·K·罗琳创作的传奇系列小说:“尽管她的读者年纪渐长,哈利波特系列依然像魔法一样源源不绝印钞。”

500

一场全世界的“魔法旋风”

1989年,24岁的J·K·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看见车窗外一个戴着眼镜的瘦弱黑发小男孩对他微笑。

7年后,罗琳将写好的故事大纲和三章小说寄给了代理商,她笔下的主人公正是个戴着圆框眼镜的11岁小男孩,拥有一头乱蓬蓬的黑发和明亮翠绿的眼睛,身形瘦小,前额上有一道闪电状的细长伤疤。

那十几家拒绝过罗琳和她作品的出版商不会意识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小男孩会在日后风靡全球,与他背后神秘瑰丽的魔法世界一起,成为了不少人的童年奇梦。

500

小说中故事结束的1997年,恰好是小说问世的一年——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下简称为“《魔法石》”)在这年6月正式发行。但即使是最终接纳了这个故事的Bloombury出版社对其前景并不看好,初版仅仅印刷了500册精装本。

但是,英国这片曾经诞生出《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纳尼亚传奇》等优秀儿童文学的土地,再次以热情的姿态,接纳了这部极具想象力的作品。

《魔法石》发售后迅速引发了热议,而看到商机的出版社也立刻开始加印,并最终助推该作品登上了全英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获得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和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

这样的热潮下,最初的500册精装本便显得尤为可贵——2017年11月,英国邦瀚斯(Bonhams)拍卖行在伦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内页上有罗琳亲笔题词的第一版《魔法石》被拍出了10.6万英镑(约合92.7万人民币)的高价。

进一步将“哈利·波特”推向全球的,是相关的系列电影创作。

第二部消失《哈利·波特与密室》与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1998年和1999年相继问世,让这个系列的火爆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也让电影世界和好莱坞的资本们开始关注起了这个传奇男孩的故事。

500500

图片截自纪录片《创造哈利·波特的世界》

据制片人大卫·海曼回忆,当时有不少知名导演都表现出了对这个电影的兴趣,其中包括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但因为年轻的忠实书迷克里斯·哥伦布导演,在去见制片方之前,就已经花了两个星期自行起草了一份剧本,他的这份热情最终打动了制片人。“我们见了很多人,最终我们落到了工作环境舒适度的问题,还有谁是对这个素材最有热情的人,结论是,克里斯·哥伦布。”大卫·海曼说。

导演确定后,彼时剧组仍然面临一个大问题: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主演。

罗琳要求哈利·波特必须由一个英国男孩来饰演,这让华纳放弃了选用美国好莱坞童星的打算,转而在英国开启了“海选”。在当年,曾有无数个适龄的英国男孩参与到了海选之中,想要成为那个挥舞魔杖的黑发男孩。

但是男主角的选拔并不是那么容易。大卫·海曼在纪录片中回忆道:“我们从1999年11月还没有导演的时候就开始找了,当时还是挺可怕的,因为那已经是(2000年)7月了,而9月就要开拍,我们还没找到哈利。”

最终,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大卫·科波菲尔》的录像,认为饰演大卫·科波菲尔童年时期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很有演哈利·波特的潜质”。但是这份邀请在丹尼尔的父母那里受到了阻碍,作为业内人士的丹尼尔父母认为,这对他的一生影响太大,从而拒绝了哥伦布导演的邀请。

最后还是靠着大卫·海曼多次保证不会因拍戏耽误丹尼尔的学业,丹尼尔的父母才同意儿子去试镜。丹尼尔之后回忆:“虽然我并不太相信这类东西,但是他(指丹尼尔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征兆,这一切可能是命中注定的。”罗琳在看了丹尼尔试镜的录像带之后,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觉和自己久别的儿子重逢了。”

500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童年

在随后的十一年里,丹尼尔和从海选中脱颖而出的鲁伯特·格林特、艾玛·沃特森一起,成为了陪伴这一代观众时间最长、情感联系最为深厚的“格兰芬多铁三角”。

而长达八部的电影拍摄,让电影里的哈利成长为对抗伏地魔的战士,让电影之外的青涩小演员成长为在首映式红毯上大方微笑的青年,这种时间上的跨度带来了“看着他们长大”和陪伴成长的亲切感——这或许也成为了让《哈利·波特》系列风靡全球、并经久不衰的情怀源头之一

500

《哈利·波特》在中国

在第一部电影筹拍的同一时间,《哈利·波特》在海外的畅销,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中国出版社的注意,国内多家出版社对《哈利·波特》系列的版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000年7月,《中华读书报》撰文报道了当时围绕着《哈利·波特》历时八个月的“版权大战”,而参与角逐的就包括此前一直专注于引进外国名著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为中国最老牌的出版社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碰巧于1999年,开始对经营思路进行调整,优化出版物的品种结构,特别提出将少儿图书作为出版社业务的重要部分来进行生产和经营,并成立了少儿读物编辑室——《哈利·波特》就此进入了出版社的视野当中。

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聂震宁曾撰文《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哈利·波特》的整体开发与营销》,在其中提到:“有了这个经营思路,我们才比较容易顺着这个路径发现、注意、把握、抓住那个戴眼镜的英国小男孩‘哈利·波特’。”

500

而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前打造出的品牌价值,也成为了拿下《哈利·波特》的制胜关键。

据聂震宁回忆,在进行了一个来回的关于版税率等问题的讨价还价之后,经纪人克里斯多弗·利特尔表示想了解出版社的情况。“当时(我们)非常认真地宣传了出版社在中国的文学出版地位,利特尔在电话里对我们的自我介绍不断地惊叹,连声要求给他发文字材料。这时我们感到有戏了,英国绅士是不会轻易惊叹和发出要求的。”

在《中华读书报》报道发出后,包括《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在内,多家国内媒体都围绕着《哈利·波特》的版权大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话题讨论。

而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策划工作室,进行翻译的同时,也展开了严格的保密工作。媒体的热炒和出版社的“神秘”,在书籍投入市场前,就把国内读者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书籍正式出版前一个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哈利·波特》中文版的最终版权归属,这种前期宣传策略造就了“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的舆论效果和市场准备,《魔法石》也就此在国内迎来了第一批销量高峰,成为2000-2001年度儿童文学类图书销售冠军。

500

《哈利波特》系列书籍

另一个在聂震宁的文章中被提到的前期宣传途径,是当时尚是新生事物的网络。21世纪初期中国互联网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嗅到了这股新兴的“东风”,与800网站和博库网站分别签下了网上购书协议和独家配合宣传协议,并设计了网络宣传主页。

同时,聂震宁还提到,当时他们还发现了经过注册的、由粉丝创办的“哈利·波特”粉丝网站,在感叹粉丝的前瞻性和操作能力的同时,还有一点没能“抢占先机”的遗憾。不过由粉丝创办的网站也是对哈利·波特的宣传,“反正是宣传我们的《哈利·波特》,正求之不得,应当表示感谢,后来她(创立者)和我们也有过很好的接触和配合。”

彼时的中国互联网文化尚且处于萌芽时期,初兴的论坛成为网民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其中就包括活力吧论坛。在吧主柳小狐成为了哈利·波特粉丝之后,2003年活力吧开设了哈利波特版,之后发展成为国内头牌哈迷论坛,鼎盛时期的日均访问量达到上千人。

因为魔法世界而聚集于此的粉丝们,很快将国外的哈利·波特相关资讯搬运至此,并对罗琳笔下之后的剧情发展进行预测,甚至自己创作同人小说。两年后贴吧出现,粉丝进一步分流。如今,百度“哈利·波特”吧已经积累了超过70万的关注人数和1414万篇帖子。

500

在论坛和贴吧野蛮生长的“哈利·波特”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成长,深深扎根在了一代代中国网民的心中,也为后续的“哈利·波特”热提供了长久的聚集阵地。

入华整整20年,《哈利·波特》系列创造了佳绩。根据2015年的数据,《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在2015年已经销售超过2000万册;8部正传电影在华累计获得了超过10亿的票房——由于当年市场不是很大,所以这个数字看上去并不夸张,但其实每一部《哈利·波特》,几乎都是当年国内引进片票房的前五名。

500

魔法的“戏仿”

“哈利·波特”的走红,离不开各种营销、影视的助力,但是究其根本,无论是小说还是衍生电影和各路衍生品,能够大火还是要源自于罗琳笔下自成一系的魔法世界的世界观塑造。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林品曾撰文评价,这类现代奇幻文学往往会在讲述一个精彩故事的同时,构建一套宏大又自洽的世界观体系,而这一点在他看来,是它们最具特色的魅力源泉。

“对我们这些读者来说,奇幻文学所创造的‘第二世界’,就提供了某种替代性的世界。我们可以沉浸到那个不同于现实世界而又自有其‘内在一致性’的‘第二世界’当中,去体验不一样的生命可能,去体认不一样的世界规则,进而去体会某些在现代社会当中可能久已失落或者难以成立的价值与意义。”林品表示。

事实上,《哈利·波特》中的魔法设定,很多都能够从神秘学、神话传说、基督教文化中找到源头。

比如小说中哈利父亲的旧友、狼人莱姆斯·卢平(Remus Lupin),名字来源于罗马神话中罗马市的奠基人之一,在神话中他被狼抚养长大。融入神话传说和巫术文化,让《哈利·波特》建立在读者熟悉的文化基础上,读者更容易接受和沉浸于世界观之中。

500

电影版狼人莱姆斯·卢平

同时,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系列,传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霸权主义和奴役制度进行了反抗——小说中巫师对于家养小精灵的压迫和罗琳塑造出的多比的形象,都折射出对奴隶制度的批判。

关于这点,《爱尔兰时报》的Naill Macmonagle曾评论道:“罗琳使她的读者认真地思考魔幻世界里存在的严峻问题,如以强凌弱、隐私、失败的友谊、政治进步意识。”

此外,在林品看来,《哈利·波特》更为独特的地方在于罗琳对现代世界的戏仿与变形。与建立在中土世界的《魔戒》、需要穿越才能到达异世界的《纳尼亚传奇》不同,《哈利·波特》与现实世界处在同一时空维度。

所谓的魔法世界隐藏在街角电话亭的地下、两个站台间的砖墙和麻瓜们看不到的酒吧里,那里的原住民能使用魔法、各种神奇生物穿行,却拥有和现实世界极为相似的学校、医院、商店街、银行和政府,学生们需要去住宿制的学校上学——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交错呼应,如此类似却又十分遥远。

500

有哈迷告诉毒眸:“这样就显得魔法世界离我们很近,好像真实存在一样,小时候会忍不住想总有一天也能收到猫头鹰的信。”

“罗琳对于‘现实化’与‘奇幻化’的巧妙把握,一方面能够持续地引发读者的沉浸感、代入感与共鸣感,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令人惊异、充满神秘的奇幻色彩,”林品在文章中写道,“这两方面效果的微妙叠加,让霍格沃茨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构成了持久的吸引与召唤。”

以这些巧妙而多元的世界观设定作为素材,《哈利·波特》系列自然有更大的衍生空间。

全球最大的三家玩具制造商美泰、乐高和孩之宝,在购入了哈利·波特系列玩具与文具的特许经营权后,纷纷向市场推出了巫师袍、魔杖等周边商品。相关数据显示,这类衍生品周边开发的收益是该系列电影利润的70% -80%。

500

哈利·波特周边产品

2010年,位于美国奥兰多环球影城内的“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开始营业,吸引成千上万的哈迷前往朝圣,而如今这一主题公园也将落户北京;2018年洛杉矶手游工作室Jam

City开发的手游《哈利波特:霍格沃茨之谜》,在预约阶段已有超过200万的玩家注册,上线后登顶欧美68个国家或地区iOS游戏免费榜;昨天《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开发测试后,游戏名也登上热搜前20,相关超话里激活码“一码难求”……

生动的故事和包容的世界观,让《哈利·波特》的故事能够衍生出游戏、商品、舞台剧,形成一个完整的IP商业链条。而读者对《哈利·波特》的热爱、从小说出版到电影完结长达14年的魔法世界旅途,也在为这个IP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而这种热爱,还会随着《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的推出持续下去。

时隔20年,我们仍然在等待猫头鹰携信来临。

500

参考文献:

[1] 林品.“哈利·波特”的独特魅力[N].光明日报,2019-03-20(16版).

[2] 聂震宁.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哈利·波特》的整体开发与营销[J].中国编辑研究,2004(01):232-249.

[3] 黄丽欣. 《哈利·波特》全程营销分析及其启示[D].河北大学,2009.

[4] 段波.魔幻与现实交相辉映 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试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作渊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2):70-72.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