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如何真正成为了波音的竞争对手?

南山林雪萍  

32分钟前 来自 HUAWEI Mate30 Pro 5G

从市场看,380是失败的,只卖出300架。但大飞机市场的竞争永远是以产品群的方式来作战。

说段绕口令是,A380不让波音B747溢价去补贴B737,从而保护空客的奶牛A320。

更重要的是380彻底地整合了空客的技术体系,随后启动的350,迅速研制并成功对抗787

//@空管模拟器:380是个失败案例

@南山林雪萍

空客如何真正成为波音的竞争对手?1970s年代空客诞生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波音从来不曾把这位欧洲小兄弟放在眼里。

直到2000年,空客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所谓的空客,只是一个松散的协会式的销售机构,而制造产品的责任分别落在法宇航、德宇航和英宇航等国家工业中。

几个国家技术体系交杂的产物,各自按照分工不同依据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对于零部件进行控制和裁定,最终交付到总装线形成一个产品,不同的标准同时运行在一个整体上,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其实也不奇怪,钱钟书在《围城》就说过,法国思想的清晰,干净的文字,与做事的混乱不堪,有机地嫁接在一起。

几个国家的体系,给供应商造成严重的困扰。一个企业因为不同的产品结构需要分别与法英德三家宇航公司签订合同,其质量体系和技术标准也因为不同的公司而又不同的认证归属。

同一条生产线,三家轮流审查和验收。让不让人干活了?

但从1970s空客公司诞生开始,这样一个奇怪的技术标准,或者说是拥有数个标准的奇葩体系,活生生地挺了三十年。

可以想象,这种产业链,是不可能大规模国际化的,只能留在欧洲。

这跟波音早已利用全球产业链资源的优势,不可同日而已。

而到了90年代后期,波音兼并了麦道之后,实现了军机、民机两个领域的优势互补。这对空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危机,就是机会。

波音兼并麦道,大大地刺激了空客公司。

欧洲各个国家开始摒弃分歧,走向联合,把各个国家的军工优势资源组合成一个跨国集团欧洲航空航天防务系统EADS公司。

其旗下组建了100%控股的实体公司—空客民机公司,法德英西班牙四国仅仅在控股公司这一层面维持原来的持股比例,这是空客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一步。

而空客公司的第一步改革,就是进行专业化分工,建立了一系列降成本提质量的“卓越中心”,比如英国的机翼中心,西班牙的复材中心,法国的机头中心和德国的机体中心等等,与此同时还组建了以服务为主的“卓越中心”,比如工程设计、集中采购等。

完整地、实体化的运营公司,使得空客开始向国际供应链迈进,全球资源为之所用。

空中巨无霸A380,正是靠着这样一个实体基础应运而生。

在随后二十年,空客与波音几乎平分了整个蓝天的民用飞机。

#供应链攻防战##工业的背影#收起全文d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