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无可退?一触即发的全球供应链战争 | 文化纵横

500

CSSCI核心期刊《文化纵横》跨年征订全新上市

✪ 月落乌堤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导读】太阳底下无新事。当我们今天忧思中美经贸争端乃至世纪性大国竞争所带来的巨变时,其实类似事件在人类历史上已经上演过多次。本文以极简而纵横通贯的叙述,回溯人类千年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分析指出:从拜占庭的教训到阿拉伯帝国的灭亡,从全球化开端的大航海时代到英国成为世界帝国,再到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某种程度上说,每次争端的核心,都在于新兴力量要争取全球产业链的控制权。而如今,当美国进一步在半导体行业占领高地、试图靠盟友的行业顶尖公司以“设厂”的名义来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当白宫宣称“可能会切断与中国的关系”时,原先“平坦的世界”正在筑起一道森严的铁幕,一场改写世界秩序的供应链战争正在打响,一个全新的国际经贸体系正在建立。不同的是,这一次,铁幕横贯的不是欧洲大陆,而是太平洋。

本文转自“寻瑕记”(xunxiajun),感谢授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思考。

拜占庭的教训

2008年1月,为纪念拜占庭帝国被灭亡555周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推出历史纪录片《帝国的陷落:拜占庭的教训》,引发俄罗斯国内欧洲大陆的巨大反响。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西罗马帝国3年后被灭亡,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合围之时,明朝在战火中重新恢复了华夏民族的河山。

1451年,奥斯曼帝国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两年后,亲率8万大军攻打拜占庭帝国最后的象征——君士坦丁堡。

鏖战53天,君士坦丁堡破城,穆罕默德二世迁都,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进城去”,存在了1153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成为了横跨欧亚非大陆,雄踞东西方桥梁的大帝国。

突然崛起并消灭了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帝国,成为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最大阻碍。

此前,阿拉伯商人主导了东西方贸易。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可汗之命发起西征,1258年摧毁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存在了600多年的阿拉伯帝国灭亡。

源自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及茶叶的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所垄断,随着阿拉伯帝国的灭亡,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东西方贸易往来的商路被阻断。

随后,欧洲人将东西方贸易的路线,投向了深邃的海洋。

500

海权国家,成为了第一波供应链转移的最大赢家。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和香料,沿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大陆海岸线开发的新航线,被搬进了葡萄牙的国库。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半岛以及麦哲伦完成的环球航行,割裂的世界,逐渐连接成一体。

沿着他们开辟的新航线,新的世界秩序和国际贸易逐步形成,供应链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原动力,这些新航线,成为了欧洲控制世界供应链的标志。

他们利用改进后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制造了无数的新地图、航海仪和火炮,开始了对全世界的殖民,成为全球贸易的最终受益者。

英格兰的荣光

1588年,万历十六年,明神宗继位20年,此时距离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标志的“万历新政”已有10年之久,万历中兴也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戛然而止。

这一年,抗倭大将戚继光去世,倭寇侵扰沿海,明朝开始了禁海令。“闭关锁国”中,中国人开始了失去海洋五百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依然困于“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锁链”之下。

遥远的西方,一场声势浩大的海战正在上演,这场海战的直接导火索是1586年12月4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崛起的英格兰对西班牙霸权的挑战。

16世纪下半叶,大航海时代后的欧洲,已经成为了新的“世界中心”。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整个地中海、葡萄牙、意大利、尼德兰都在其统治之下,为巩固霸主地位,西班牙以“教皇”的名义,征讨英格兰。

西班牙派出了征战海上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无敌舰队”,这只由130余艘战舰、8000余名水手、20000余名士兵组成的庞大舰队,是当时整个英格兰海上力量的数倍,唯有加上“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才能和西班牙分庭抗礼。

海战一役,无敌舰队大败,战船损失过半,非战斗减员多达8000人。从此,同为英女王伊丽莎白统治的英格兰和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大赢家。

英格兰一战功成,先后取代西班牙专营“非洲公司”,通过贩卖黑奴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又成立“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打败了西班牙的英格兰,却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内耗与宗教战争之中。

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詹姆斯二世被推翻,次年,《权利法案》颁布,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百年动荡随之缓和。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康雍乾盛世的早期,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闭关锁国”从明朝持续下来,清朝依旧还是那个“天朝上国”。

英格兰进一步颁发《航海法》,特别规定“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者出口国的船只运输,不得经由其他国家船只运输。”极大限制了其他国家与英国的贸易。

“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在重商的英国,被建立起来。

与葡萄牙、西班牙对于殖民地的单纯掠夺不同,英格兰的致命扩张,伴随的是《航海法》对贸易对手的限制、发展殖民地市场、和强大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庞大的本土产品需求,动员起整个英国,传统的手工工场,似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新的生产方式,正在萌芽。

这个萌芽,就是蒸汽机。

500

(《文化纵横》跨年订阅全新上市,欢迎在文化纵横微店、淘宝店订阅2020年6月刊至2020年4月刊)

历史的巨轮,在北大西洋的洋流中,驶入1776年,在大洋两侧,两件划时代的事件同时发生。

居住在英格兰格拉斯哥的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第一批新型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独立宣言》在7月4日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中被批准,在《独立宣言》的第四部分,美利坚庄严宣告独立,这距离“莱克星顿的枪声”,才刚刚过去一年。

此时的大清帝国,乾隆刚镇压了历时27年的大小金川叛乱,成就了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并稳定了整个清王朝对川西的统治,然而,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的是,乾隆下令衙署删销书籍,前后焚毁的禁书共有七十万卷。

折笔焚书、闭关锁国,加上“天朝上国”的幻想,“康雍乾盛世”一步步走向衰弱,也在鼎盛之际,放弃了对海洋的探索。

三十年后,一场由威灵顿公爵率领的6.8万英军,与拿破仑率领的7.2万法军,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展开了一场决定19世纪世界走向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英格兰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被流放,留下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句疑问:

强大的法兰西帝国,为什么会被自己嘲笑为“小店主国家”的英格兰打败?

即便是拿破仑也不得不承认,两军激战之际,他的法兰西士兵依旧穿着“小店主国家”的棉纺织品。

伴随全球贸易和供应链转移的,是英国不断挑起的战争。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52-1674年,发动三次英荷战争,击败荷兰,从此成为真正的海上霸主;

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特别是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最终击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1840-1860年,对中国进行两次鸦片战争,把拥有世界上35%人口的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市场和原料基地。

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扩大殖民地统治和掠夺,开发殖民地市场,倾销英格兰生产的工业品,整个世界,都在使用英国生产的工业品。

1851年5月1日,“万国工业大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开幕,这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博览会,被认为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标志,同时,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的标志。

此时的中国,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后15年的内外交困,加剧了天朝的陷落。

1865年,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首相帕默斯顿逝世,逝世时他说到: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这句话,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统帅世界贸易的完美注解,也是维多利亚女王口中的“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美利坚的图谋

在帕默斯顿逝世这一年,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遇刺身亡。

就在林肯被刺杀前的10天,北方联军在里士满战役中,大胜南方的同盟军,罗伯特·李将军率2.8万名南方同盟军向北方联军投降,美国南北战争,成立不到百年的美国重新恢复统一。

美国内战的结束和林肯的离世,都没有阻挡“废除黑奴制度”的步伐。

1865年12月18日,美国正式宣布废除黑奴制,极大的解放了美国的生产力,之后的“西进运动”将美国西部,开发成为了世界最主要的粮仓之一。

与此同时,曾国藩、李鸿章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战争,大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亡图存”之路。

也在这一年,美国的GDP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一年后,美国的人均GDP超过英国,十五年后,美国综合国力超过英国,步步登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内燃机的使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欧洲开始酝酿。

1900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爱迪生发明的直流电发电机系统在启动的瞬间,点亮了整个会场,欧洲人享受着电气带来的繁华。

战争的屠戮,使得整个欧洲,几乎没有可用的劳动力来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西班牙大流感的传播,加剧了资源、劳动力和知识分子的迁移,欧洲终究没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国取而代之,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

二次工业革命的天时、广袤领土的地利、移民政策和人口迁移的人和,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在为美国的崛起创造绝佳的条件,而新兴国度和平自由的环境,也正在缔造新的“世界工厂”雏形。

一战,使美国拥有了世界上高达40%的财富。

来自欧洲的钢铁与军火方面的订单,极大的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战争财”极大的充盈了美国国库,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最大的“债权国”,一方面将自身的工业品卖给欧洲的交战双方,同时也向他们发放国家借款,而这些借款又通过购买美国工业品,回流到了美国。

一战后,美国以战胜国与债权国的双重身份,参加了在法国凡尔赛宫的“巴黎和会”,虽然其妄想构建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努力无果而终,但是,美国终于以世界大国的身份,与欧洲列强站在了一起。

二战的爆发,再次让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战后美国的GDP,占到了世界经济的一半以上。

二战结束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

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重创了新型大国德国和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使英国、法国等传统强国失去了对于世界格局的支配权,美国利用自身的实力,主导了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美国规则”成为了世界的规则。

核能、计算机及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第三次全球供应链的转移,美国成为了核心中的核心。

194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美国先后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只半导体放大器件,“晶体管”问世;

1959年,曾开发出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的TI公司的基尔比向美国专利局申报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现在,人们称之为“芯片”。

1969年,美国成功地利用"土星-V"运载火箭发射阿波罗飞船,把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

此时,美国正主导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供应链转移。

20世纪70年代,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新加坡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

美国则通过“制造业转移”战略,站到了全球化的最前沿,伴随而生的,是美国主导的数十次全球的区域性战争和颜色革命。美国成功的利用了美元的“经济霸权”、航母的“军事霸权”,成为了控制全球供应链的霸主。

500

(《文化纵横》跨年订阅全新上市,欢迎在文化纵横微店、淘宝店订阅2020年6月刊至2020年4月刊)

美国保留了核心的资本市场——华尔街,保留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航母和核武库,保留了军事及情报联盟——北约及五眼联盟,制定了全球化的限制政策——瓦森纳协议等等,限制了全球主要国家的发展。

通过军备竞赛和休克疗法,搞死了苏联;通过“广场协议”,搞残了日本;通过驻军和战争,控制了欧洲和中东;直到今天,美国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还有驻军。

2006年,《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纪世界简史》出版,这本美国人视角的全球化简史,无处不体现美国的野望,通过自由贸易、互联网、软件、外包、供应链控制及信息检索,美国最终控制了这个“平坦的世界”。

坐拥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器库,全世界最多的核电站,全世界最大推力的军用、民用火箭,以及全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还有全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在整个工业制造业的金字塔中,美国站在了顶端的顶端。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承接了全球主要的半导体生产;印度承接了全球主要的软件外包;中东承接了全球主要的石油供应;非洲及美洲承接了其他资源供应;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还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前苏联国家在美国主导下,残的残,死的死,分裂的分裂,一片苟延残喘;欧洲依旧是他的小弟,唯美国马首是瞻;美洲依旧是美国的后院,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不仅仅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更是为国际贸易大开后门。

在规则红利的笼罩之下,美国不断发动区域战争,镇压异己,挥动镰刀,肆意向全球大割韭菜。

大变局下的世界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前苏联解体,苏联国旗和党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三色旗。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刚刚访问过苏联,并发表了重要演讲《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一个月后,邓公“南巡”,开启了中国求变的第一步。

500

距离1986年申请“复关”,已经长达五年,“复关”谈判屡屡陷入僵局。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推动“复关”谈判的重要举措之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夜之间,亚洲四小龙风光不再,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货币惨遭阻击,几十年经济发展带来的储备,一夜之间变为一堆废纸。

1998年6月,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资本,以2000亿港币资产的标的,开始做空港币的狙击行动。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金融战争”,胜者可以继续强大,屹立于世;败者化为灰烬,任人宰割。

最终,在获得“动用全国外汇储备支配权”的中央政府支持下,香港金融保卫战获得了胜利。

3年后,中国正式加入WTO,GDP增长快车道,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又一代“世界工厂”正在诞生。

2001年开始,美国的先进技术制造产品贸易开始由出超变为入超。在20世纪的前10年,美国制造业失去了1/3的工作机会。

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该法案最核心的一条是:美国联邦政府投入7870亿美元用于拯救美国瘫痪的经济。

这是奥巴马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制造业复苏的第一步,之后,奥巴马接连签署数个相关法案,从医疗、税费等方面促进就业、解决失业、刺激制造业的法案,并提出“再工业化”的制造业战略。

2014年3月4日,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2015财年总预算,加速推进制造业复兴和“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回归”成为了近10年美国政府的主流执政政策之一。

5个月后,一本名为《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的书籍出版。

美国重振制造业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制造业对于美国经济发展具有何种战略意义?美国到底应该以哪种方式支持制造业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了对奥巴马政府的“灵魂拷问”。

作者坚称:“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就意味着丧失了创新能力。”

2016年,特朗普以“重振美国制造业”为竞选纲领之一,当选美国总统。同时期,一本叫《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的书籍出版,讲述了一个在美国中心城市开了85年的工厂倒闭的故事。

这个工厂,曾是奥巴马当选总统时发表演讲的地方:

“我相信,如果有政府支持,提供过渡时期所需要的帮助,这家工厂还会继续存在100年。”

然而简斯维尔没有等到光辉降临,等来的却是关门大吉。

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颁给了《美国工厂》,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在接受颁奖的时候,特别用中文说:“谢谢曹德旺。”

2019年,美国名义GDP21.43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同期,中国大陆名义GDP近10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4.36万亿美元,约为美国经济总量的67%。

曾经GDP达到或超过美国当时GDP60%的国家,都被美国搞了下去,苏联如此,日本如此。

大国崛起的威胁再次闪现,似曾相识的危机涌动,美国坚决挥动手中的大棒。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禁运、限制和绞杀,并试图利用保护主义来实施逆全球化,为“平坦的世界”修筑起森严的“柏林墙”。

2018年以违规销售打击中兴的“中兴事件”和2019年以“国家紧急状态”打压华为“华为事件”,暗藏了美国试图恢复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意图:

维持现有的世界规则,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一方面,美国对中国高端制造业持续施压,大力号召制造业回流美国,但如曹德旺所说,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积极的寻求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国替代”方案,或者“非美国替代方案”。

有生之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两个独立的“供应链”贸易体系,并行而立。

在口罩这类传统制造业领域,存量优势很难被替代,齐全的工业门类、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海量的内需市场,中国依托“世界工厂”的地位、本身的生产动员能力和全球供应链的整合,直接对接全球需求。在这方面,美国的竞争力,甚至不如东南亚一些国家。

那些被叫嚣为“下一个中国”的东南亚国家,在单一指标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可能占有优势,但由于本身体量太小,短期内也没有对于制造业的全盘整合能力。

在军事、医疗、半导体、空间技术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美国的核心技术则拥有绝对领先优势。想要突破这层供应链体系的封锁,扼喉的关键在于:

举国之力。

2009年,欧洲仅有的储存器芯片厂商奇梦达破产,正是因为德国政府拒绝救助;同年,三星投入超过利润总额的108%进行储存器芯片的投资,而三星背后,站着整个大韩民国的政府和银团。而中国的芯片企业,正在试图通过群狼战术和跟随战术,追赶美日韩欧玩家。

疫情是危机,更是契机,是危局之始,更是破局之道。

中国在疫情黑天鹅的羽翼之下,提前停摆、提前复苏、提前看到了重建供应链的良机,成为了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

电子产品方面,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深圳华强北,一个星期可以开发并组装出一部全新的智能手机样机,美国可能连元器件也无法采购齐全。

“国产替代”或“非美国替代”方案,正在成为一个趋势。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一切生产要素的供应链集群,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对于全球资源的整合及市场的把控。

特朗普的竞选纲领,虽然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实际上是在逆全球化的道路上倒行逆施,控制全球的资本流动、回归美国价值、实现再工业化,是在保护主义的幌子下,阻隔现有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这场起于2018年4月的全球供应链之争,在这个春天暗暗埋下伏笔,在没有战争的欧亚大陆,这里才是未来全球的中心。

中国80%以上的GDP是由民营经济贡献的,这些深植于市场的力量,组成了中国供应链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产业集群、解决就业的中流砥柱。

尽管发展时常面临掣肘,他们依然以“活下去”的姿态,谋新谋变谋转型。

因为疫情停摆的生产线,在强大的动员能力、政策导向和利润驱动下,可以一夜之间,改造升级。

制造手机的OPPO可以生产口罩,生产汽车的上汽五菱比亚迪可以生产口罩,制造家居床品的水星家纺可以生产防护服,生产中间体的医药企业可以生产消毒液...

“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今天开出来的是卡车,明天开出来的可能就是坦克。

时至今日,美国还在享受两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优势带来的地缘红利,庞大的军事力量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才是美国控制世界的手段,发动战争和薅世界羊毛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对外经济扩张才是维持美国繁荣的命脉。

当曹德旺在美国设厂,当郭台铭在美国设厂,当台积电在美国设厂;当特朗普和郭台铭一起奠基,当白宫宣称“可能会切断与中国的关系”;当美国商务部进一步在半导体行业占领高地,并试图靠盟友的行业顶尖公司以“设厂”的名义来推行“再工业化”战略,“一道大幕已经落下”。

这一次,铁幕横贯的不是欧洲大陆,而是太平洋。

无论是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一场改写世界秩序的供应链战争正在打响。一个全新的国际贸易体系正在建立。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来临。

 


本文原载“寻瑕记”,原题为《危局,破局,变局,一触即发的全球供应链战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