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应归功给政府,还是群众?英译时,中西又闹开了……

在微信公众号“外宣微记”上读到一篇文章,讨论“脱贫”该如何翻译才能既传达我党国信念,又能让西方社会更容易接受。

“字词如何使用更为恰当?”对类似问题的思考,大咧咧的人可能觉得咬文嚼字穷讲究,但若对文字敏感些的,常能从中品出一番风味。

如文中所述,就“脱贫”来讲,用“lift... out of poverty”还是“worked their way above the poverty line”,能动性主体的不同,背后是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想起上学时外交部翻译司的张璐曾来校演讲,演讲中有句话,大意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得记得,自己翻译时代表着国家。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外宣工作更是如此吧。

贴一下文章,同社区各位共享。若是要授权,请自行联系微信公众号作者。

————————————————————

文:文刀

来源:外宣微记

关于“减贫”“脱贫”“消除贫困”的英文表述,实践中常用的词大致有这些:

reduce / alleviate / cut / shake off / end / eliminate poverty

官媒在对外新闻稿中还常用“lift... out of poverty”(lift:提、举),比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China has lifted 7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through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对于“lift......out of poverty”这个表述,有些外媒是不认同的。

500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曾发文指出,动词“lift”让人联想这样一幅画面:政府那双大手小心翼翼地把贫困人口从破旧的土房里拎出来,安置在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城镇新居里。

NPR同时指出,当然不是谁都会有此联想,而且,中国官方媒体使用这个表述已经十多年了,就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西方媒体也都鹦鹉学舌了。

是不是NPR想多了?也许吧。

NPR真正想说的是,中国官方媒体频繁使用“lift”这个词,片面强调了政府在人民脱贫过程中的作用。这样用词是一种话语暗示

西方并不否认“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是一项伟大成就,有分歧的是,这成就归功于谁?归政府还是勤劳的人民群众?还是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对于“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句话,NPR文章中倾向使用这种表述:

Around 700 million Chinese have worked their way above the poverty line since 1980.

NPR换个表述是为了突出了7亿中国人在脱贫中的能动性,摆脱“lift”一词给人的“被动”之感。

从NPR对“lift”这个词的思考,我们可以窥探西方看待中国脱贫成就的视角。

也许,英国《卫报》的态度和措辞更激烈:

The trope that hundreds of millions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is wrong and insulting; they have hauled themselves out.

摆脱贫困,到底靠的是什么?主席说过,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对外话语既然用了“lift... out of poverty”“lifted out”等词,是不是只凸显了第一条忽视了第二条?

500

显然,外媒从我们的用词中读出了这种意思,而且对此很不认可。这种不认可,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美国社会强调“个人”的作用,政治制度设计倾向于“小政府”,谨防政府手伸得太长,这和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不同。

读外媒,见微知著。外媒对“lift”一词提出异议,提醒我们,英译中国话语尤其是政治话语,既要知己知彼,还要有一点唐代诗人贾岛“炼字”的精神,因为词语里藏着立场,一词一句总关情。有时候,你以为你以为的未必就是你以为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