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抹黑中国奥数,过分了

最近,一篇《数学最高奖揭晓那晚,他的方丈出事了》的网文在微信传到了10万+,文章大意是,Peter Scholze获得了2018菲尔兹奖,而2006年,他和柳智宇一起参加了国际奥数竞赛,虽然都是金牌,但柳智宇是满分,Scholze略逊一筹。如今,Scholze在8月1日获得了数学最高奖,柳智宇修行的寺庙却被中国网民刷屏,方丈出事了。

500

如果单纯只是讲述两个数学天才的不同命运,虽然对比牵强,但也问题不大。这两个主人公基本没什么交集,Scholze参加了四届国际奥数竞赛,和柳智宇有过一次同赛,并不能说明什么,至于如今Scholze获奖的时间点上恰好龙泉寺方丈出事,更是和柳智宇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但这篇文章用意显然不止于此。

高一时,柳智宇就被选入华师一附中的理科实验班。这个班很特殊,其它班学生都以高考为冲刺目标,他们只为奥赛,采取淘汰制,初中时至少拿过三科国家级竞赛奖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甄选考试,从中选出六十人,每人确定主攻的竞赛学科,然后分组,学习安排贴身教练,密集训练。

 

简而言之,他们就是一群为奥赛而存在的“怪兽”。柳智宇选了数学。

只需要看这些描述,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奥数训练体制的满满恶意。

再看作者评价柳智宇的日记:

文中已透露出看破红尘的况味,可惜,这篇日志被华师一附中当做优秀学子为国争光为校争光的自白。

在我们的文化中,集体荣誉从来都比个人生命体悟更重要。

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我们的文化”同样怀着贬抑之情。

仅靠奥数无法培养出数学家,奥数也不是培养数学家的必经之途,但奥数确实选拔了许多人才,他们中,包括Scholze,包括中国的一些奥数选手,他们后来都从事了数学研究工作,有些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

网上有研究,统计了历届菲尔兹奖得主的IMO参赛情况,IMO获奖较多的参赛者的论文发表情况,和我国大陆地区IMO获奖者的论文发表情况;结论是:我国IMO参赛者转化为数学工作者的比例,以及转化为重要研究成果的比例与国外的情况可以说差别不大。

所以,虽然对中国奥数训练体制可以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奥数和竞赛培养不出数学家”。

而这篇网文,仅仅通过对比柳智宇和Scholze,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而且,文中的错误之处非常多,东拼西凑抄了不少材料。我先列几个硬伤。

各国数学界都对奥数金牌得主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再接再厉,去挑战菲尔兹奖。

完全没有这回事,数学界什么时候认为奥数是为了选拔菲尔兹奖候选者的?奥数和前沿的数学研究是完全不同的,许多的数学分支,根本用不到奥数竞赛的内容。

张寿武是华人数学家中仅次于丘成桐(唯一的菲尔兹奖华人得主)的牛逼人物,但在法尔廷斯的面前,他表示跪服。

这段是从网上介绍中国80后数学家恽之玮的文章《YUN神究竟有多强?》中抄来的素材,但丘成桐是唯一的菲尔兹奖华人得主?还有陶哲轩。

格罗滕迪克:舒尔茨编写的《代数几何基础》被誉为“代数几何的圣经”。

这就是为了夸大Scholze乱来了,“代数几何的圣经”,这部著作《代数几何基础》是格罗滕迪克写的,而不是Scholze编写的,自然更不存在格罗滕迪克去夸舒尔茨的这句话。

其实,Scholze本人非常谦虚,在两年前的 Quanta 杂志采访中,Scholze说,尽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迄今为止他的工作并不像是研究的样子,而大多是试图了解其他数学家所做的事情,然后再用他自己的语言来改编。即便在现在,他也说,“我正在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试图了解那里有什么。”

我想再进一步谈一些看法。

对中国的一些人、一些现象,不是不可以批评,比如有中科院院士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这当然应该批评,但柳智宇个人选择出家,则不应该上升到任何高度,夹带私货去暗示什么。

500

这些年,中国连续没有拿到IMO团队总分第一,很多人都开始议论,中国奥数训练体制不像之前那么强,那么受重视了,这当然也可以讨论,但有人说教育部反对幼儿园小学化也有错,这就上升到了不合理的高度,显然现在IMO参赛选手读幼儿园的时候,教育部并没有干涉过什么,这是两码事。幼儿园小学化是由复杂的原因造成的社会现象,不该拿IMO中国队的成绩来借题发挥。

过度的泛政治化,对科学、教育领域的问题讨论,并没有好处。柳智宇的个人选择,从体制到社会没有任何对他的阻拦,除了这种强行要去对比的文章,大部分舆论也给了足够的尊重,恰恰说明今天的中国有足够开放的心态,有足够的包容。这已经说明,想从“集体大于个人”这种文化角度抹黑中国是不值一驳的。

另一方面,如果要什么都上升到政治情绪,摆出一副谁反对我、质疑我就是不爱国的姿态,即便你打上“汉芯”这样的民族标识,大家也是不会买账的。真正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做出贡献的,哪怕是台湾人、海归华人,大家都会肯定和点赞。

足够的包容、开放和自信,会让中国舆论超越眼下对“厉害了,我的国”的争议,回到事情本身去进行评判。

(本文为风闻社区独家稿件,转载请取得授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