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组批商务部“干部流失”,反垄断局处长“流”到垄断企业怎么办?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7月27日消息,根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近日,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向商务部党组反馈巡视情况,提到了一个罕见的说法:

干部流失问题比较突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对驻外干部的管理,认真研究解决干部流失问题,从严从实加强基层党建。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8_07_28_465958.shtml

中央部委,尤其是商务部这样的实权机构,一向是公务员招考的热门单位,即便在严格的外语水平限制下,也经常是几千人争夺几十个岗位。这样的“热衙门”被巡视组点名“干部流失”,问题是有多严重?

相关数据不难查到,因为商务部是少数有离职公示制度的部委机关之一,历年详细数据都能在官方网站找到:

比如说这是去年的清单:

500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jhguihua/redianzhuizong/201804/20180402737872.shtml

历年清单合到一起,我们可以看到,2014-2016年间有一个明显的离职高峰,2015年辞职即有32人——商务部机关总编制人数不过956人。这比例对于地方普通机关来说都相当惊人,为何中央部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500

我们搜索了2014-1016年离职人员的身份和部分去向,答案似乎并不复杂。

500

毫无疑问,商务部对离职人员有严格的择业规定,否则不会特意公示离职人员的身份。但从干部身份和去向来看,还有有数不清的超级企业欢迎商务部公务员去做高官,比如说阿里巴巴聘走了反垄断局的调研员,反垄断局的另外两个处长分别去了腾讯和摩拜,电子商务司的处长履新京东金融,副处长则给网易当政府关系总监……当然也有人马失前蹄,去了易租宝,短暂地风光后被捕入狱。

人往高处走,在此我无意批判这些前领导干部的选择,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一批熟悉规则、制定规则的优秀人才从此只为企业利益服务,无论从行业监管角度,还是从避免腐败的角度说,这都是重大隐忧。中国版的“旋转门”(美国官、商身份切换潜规则)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至于对策……一味禁止怕是没什么效果。从此前商务部公务员的抱怨来看,的确公务员——哪怕是高级公务员待遇也和超级企业的高管相去甚远,一旦提升势头停滞,即便不能到相关企业正式入职,也很难阻止他们以个人顾问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指导。只要市场经济对相关人员技能的估价明显高于公务员报酬,队伍不稳是必然的结果。

但我们也不能指望用一群庸才来做行业管理。对此,陈平教授曾有理性的评论:

西方负责监管的头多是任命市场摔打出来的行家,让大老鼠改行当猫,抓老鼠。如果这个大老鼠钱已经够养家了,当官只是为名不为利,抓老鼠的经验和能力,比中国从官员与学者找来的羊去当猫,当然能干的多。

而在中国,实际上官员和学者待遇大多不高,提拔去监管部门位高权重,即使自己不接受贿赂或说情,老婆、孩子可挡不住引诱。对于类似情况,毛主席曾有过说法:“水至清则无鱼”。

金融监管完全是监管部门的人才和市场上要钻法律漏洞人才之间的拼搏,没有一定规矩。所以金融监管不停地在变,就是出了问题就堵一个洞,招儿一定有破绽,被对方抓住,大概就是这样的游戏规则。

如果监管规则太复杂,成本非常高,市场没法操作,那么市场就会被搞死。监管层就会将放松一点监管,这下市场搞活了。等市场出了漏洞又乱了后,监管再收紧一点。金融监管就像中国对农业公社、市场上保健品的管理一样,全是这个思路。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511

既然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既然我们把大多数行业开放给私有企业,就不能指望信仰来支撑整个监管秩序。必须在关键的岗位上同时聘用高薪政府雇员和党管干部,前者的收入和大企业高管的薪水相当,后者主动接受更严格的择业约束,两者配合才有正常的政府。

现在的体制下,政府雇员和党管干部缺乏区分,也许制度设计者希望的是兼顾两方面的好处,既省钱又要可靠。但事实证明,我们已经在兼收两方面的坏处了。不正视这个矛盾,商务部的问题迟早会扩散到全部政府机关。

作者:穆好古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