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米格21/歼7的改进讨论
最近在风闻军事栏目里看了几篇关于米格21歼7的文章。就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先确定一下时间是6-70年代末。关于苏联方面对于米格21的改进,苏联方面在早期曾经对米格21有过一次大改,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格YE8战斗机,曾经内定是米格23,最主要的改进是进气道改为了下腹进气,解放了头部,可以装大直径雷达(只比米格23,750MM小一点,可远大于后期的米格21BIS的380mm),此外增加了前翼,使飞机的机动性大为增加。在超过1.5倍音速时,升力系数相比米格-21提高了一倍多。15000米高空最大持续转弯过载也从米格-21的2.5g增大到5.1g。但是由于装的R21发动机不可靠导致发生坠机,米格局随即就放弃了YE8。
之后尽管米格局仍然对米格21不断改进,但是都是不改米格21的气动布局,只是不断加粗米格21的机身,以放大头部好装雷达,可即便如此雷达直径才380MM。由此证明苏联方面认为米格21的改进方向就是增加雷达的直径,可是让我费解的是,苏联方面采取了效率最低的办法去装雷达,其实如果是采取其他进气方式,YE8的下腹进气,FC1那样的两侧进气,改进工作量远小于放大整个机身(歼7到歼7III改变了80成的零件)。获得收益又小,即便最后款的米格21BIS不过380MM的雷达直径,与YE8和FC1的600MM朝上的雷达直径不好比。
苏联方面为啥采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改进方案?在了解了米格21在越战中战术就可以明白,米格21采取的是掠袭战术,尽管这个战术跟截击战术不一样,但是一样需要飞机有较高的速度。这样就导致要求米格21改进后速度不能低,而不论是下腹进气,还是两侧进气都会增加不少的阻力,只有米格21的头部进气方式才是阻力最小的方式,所以苏联方面改进米格21才会采取这种效率低下的改进。的确这种方式对速度有好处,米格21BIS的最大速度可达到了2.2M,这个都跟双发歼8一样了。
可这种改进思路对吗?我认为有误,因为就当时苏联的战斗机来说,可以执行掠袭战术的高速飞机并不少,倒是格斗性飞机很少(当时米格19已经处于淘汰状态,尽管米格21算是轻小飞机,可机动性还不如米格19),米格21的改进方向不是往高速方向改,甚至雷达直径都不重要(因为二代机时代中距导弹都不可靠,而不论是大机载雷达,两侧进气,下腹进气都会大幅增加重量),应该是增强机动性,可以是像歼7E那样的改进方向,也可以是增加前翼。
当然这个是6-70年代末的改进方向,到了80年代开始就是三代机时代,中距导弹已经成熟了。必须放弃机头进气方式。
而中国对歼7的改进,只能说歼7E是晚出生20年的飞机。
在6-70年代中国倒是非常重视飞机的机动性。可歼6毕竟速度太慢了。而歼7长期不稳定,本来中国拿到的就是早期米格21,本身一堆毛病,苏联技术能力强,能很快就改进米格21不成熟的地方,在1960年就推出了YE8。可中国技术力量远不如苏联,让歼7稳定可靠得到70年代末。而70年代末就是三代机时代,必须考虑安装大直径机载雷达问题。所以70年代末开始对歼7的改进,不应该是以歼7III,而是应该以两侧进气的超7
或者下颚进气的歼7FS为设计方向。然后进一步进化到歼7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