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由海外华人“远不如犹太裔”转帖引起的话题》

       导言:日前,党老师在问学研讨团里发了一篇名为《华人有一点,远不如犹太裔》的帖子,作者陈平研究员以华人与犹太人两个在美少数族群为例,指出海外华人一盘散沙、参政热情不高、没有找对提升自身政治影响力的方法。对这一话题,大家进行了初步的研讨辩论。

500

                         编辑\王岩林        图片提供\王岩林

      

        先摘录原贴几段文字于下:

​     “在美国,犹太人和华裔都属于少数族群,各自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2%。要按照民主政治的一般规律,这两个民族在美国应该都是缺乏话语权的。但我们实际看到的与此相反,犹太民族的话语权奇大无比,国会里凡涉及犹太人或以色列的议案,几乎能获得民主、共和两党及独立议员等所有人的全票支持,反对人数微乎其微;而涉及中国的议案,结果就倒过来了,如关于新疆、香港、台湾的议题,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华。”

      “道理其实很简单,谈美国政治,最好舍得花钱。”“中国在世界上那么强大,为什么对美国国内政治影响很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政府到民间没有统一战线。”

     “希望中国的官方外交和以民营企业家为主的民间外交能看清形势,改变自己的外交、投资、捐款策略。而在美国生活的有公民权的华裔,也该觉醒了,团结一切,参与美国政治,这样才能提高华裔在美国政治里的影响力。”

       原文关注事情的本身,而《这才是中国》问学研讨团的老师们则更多地转到了海外华人的特殊地位、文化认同、中国如何走出去、乃至以超越国家的“天下”视野的问题上------

 

       金岷林川:党老师转发的《华人有一点,远不如犹太裔》的帖子,非常好!深刻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棋局里面,海外华人的“势位”,并指出 中国与海外华人应该改进改善的一些外交手法和在美国国内的参政方式等,非常有价值。

       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必须逐步学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策略和外交策略;海外中国人要想在所居国取得强势族裔地位,必须改变现有的做法,学犹太裔,学韩国裔。

       好文章!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强势。

    

       老曹:林老师,您考虑过华人为什么在外面不愿参与政治,或者不抱团的根源吗?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因为个人主义情调与自己母国的集体主义氛围不相协调,才出去的。他们,怎么可能抱团?他们的出身与经历与犹太人完全不同。犹太人,是在自然的环境中百炼成钢。而这些华人,只不过是中华民族吐故纳新所“吐”出去的格格不入者而已。

       当然,有些人有爱国情怀。但因为他们的祖国与所在国截然不同,导致他们并不能融入所在国,所以,他们只不过是那里的过客,也就不会深入地参与当地的政治。

 

       王岩林: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文明文化的向心力问题。世世代代受中华文明的熏陶,根子上传承着的是中华思想与文化,加上普通人深藏于心底的道德观、义利观、君子小人之为观念等,令他们本能地不认同、不感冒、不随从、甚至无言拒斥。

       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很多人,他们与国内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经常性联系。我在国外住了一段时间,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发现这些新移民天天用微信、聊微信群、看朋友圈、吃中餐、在中国区跟中国人打成一片,国内发生的事总是热议的话题。我就想,有他们这样一只无需派遣的“大军”在,何愁中国生活方式、中华文化走不出去、中国未来对各国的影响力必然提升?

 

       金岷林川:曹老师所言有点偏激。中国历朝历代,就有闯南洋、闯美洲的。不能用您的那种话来涵盖千千万万的“闯海同胞”。国内曾有过“极左”的压力,迫使一些百姓想外跑。例如,大饥荒时期,就有一些饥民往香港跑。

       前些年,又有一些执政层里的腐烂官僚们,把妻儿老小和所得赃款  转送到国外,自己留下当裸官,堪称“腐烂”。这些腐烂官僚们送到美国去的家小和财产,今天反成了美国对付中国时手里的人质。

 

       王岩林:曹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多少代叠层形成的庞大群体,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过老曹,您前面讲的被吐故纳新“吐出去”的与后面说的爱国主义者,好像都有那么点以中国划线的味道。前几天,不还在说中国是个有着更恢弘“天下观”的国家吗?今后,咱能不能把散布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量海外华人,作为重建新的大中华天下体系的一部分来对待呢?

 

       党老师: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圈,是以集体主义为标准的,这和西方以个人为标准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这种标准,贯穿在两种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文化思考问题的顺序是“国家~省~市~县~乡镇~村~我”,由大到小,把自己放在集体中,明白自己只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汉字也没有大小写之分。

       西方人考虑问题正好相反,把自己放在第一的位置,文字也有大小写,涉及个人的都是大写等等。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人对中国,从来都是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我们对所以国家,却是隐忍,从来都是“温良恭俭让”,让普通百姓觉得没有血性。那么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华人华裔和华侨,血液中的东方文化基因和现实中的西方文化氛围,再加上陈平老师文章里和上面林川老师、曹老师、王老师说的那些原因,就成了现实中的样子。

       一方面无法改变自己的文化基因,生活在民族文化的圈子里,另一方面又可能会抗拒自己的民族文化,极力想融合进西方文化的圈子里去。不知道保持自己文化的鲜明特征和独立性,恰恰是让自己更好的生活的护身符,结果不伦不类,既不为国内同胞理解,又不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一团散沙,任人欺凌。

 

500

       老曹:气为百之先。海外华人,就是中华民族的体外之气。而这个气,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从嘴里呼出的气,那是废气;也有为了保护人的体温而不得不散发的气,那是人体主动协调而分布在人体周围的气。但虽是由人体主动协调散布出去的,因为它已经成为独立于人体之外的个体分子,不受人体掌握,所以,人体也就别想它继续主动接受人体的支配而为人体服务了。要想留住它们为人体服务,必须得有设备控制它们,那就是人要穿衣服。

 

       王岩林: 您讲的很形象。但如果不是老想着自己的国家要支配自己体外之气,而是换个文明共同体的更大站位看,他们何尝又不是中华文明这棵根深叶茂大树,伸展到自身庭院以外的新根与新枝呢?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对外并不是只有开疆拓土一种,甚至更主要的是一种文明“教化”或“文道渐拓”(非“武道强取”)的过程。后来,正是各个统一王朝的朝贡方式,让我“中华文明圈”扩展到整个东亚和中亚、东南亚的大片区域。现今时代,中国刚刚开始迈开步子向外走,又不能走重蹈西方殖民征服、强权霸道的覆辙,如此一来,以中华为中心、主行文明之道“化育”外围及更广阔天下的理路,就还是不会变,就还得以天下思维去做天下文明的努力。

        我更愿意将海外华人的存在,看作是天赐未来中国的一个“大礼”即便如老曹所言乃“体外之气”,今日中国也到了需要、且能够为他们和自己做件厚厚实实“棉外套”的时候了。

 

       老曹:要看到个体的自觉性、主体性,还要看到个体的原生性、自私性,更要看到个体所处的环境氛围。中国是一个氛围,外国是一个氛围,世界是一个氛围,中国的氛围有多大?中国氛围的影响力有多大?

       生活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颗中国心。就像在田里长出的谷子,都有其实质。然而,有的实质多,有的实质小,有的近乎空壳。结果,风一吹,先跑出去的,都是那些空壳的或实质比较少的。道理就是如此。

 

       王岩林:出去了的,仍是中华民族的人,仍在自觉不自觉、多多少少地践行传播着中华的文字、文化、文明、思维方式。应该放长眼量地去看。

 

       金岷林川:看到一则温州包机接侨的帖子,讲温州人、温州地方政府用包机从海外接华人华侨同胞回国,僻用五星级酒店作为落地后的隔离居住。

       之前,温州的海外侨胞在大疫大难面前,为祖国和同胞急运医疗防疫物资;当海外侨胞遭困难时,温州又大手笔、义无反顾地包机接侨。-----这种“温州力量”,这种“温州方式”,这种“温州理念”,应当努力宣传,大力弘扬。这是新时期重新塑造中华国民素质的凝聚剂,是弘扬 中华精神和中华理念的催化剂。

 

        刨根问:一带一路与海外华人,能不能看成是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的“两条腿”呢?

 

       王岩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一明一暗,一官一民,一主打通联与合作、一着眼于民心和文明,一立竿见影撬动海陆世界、一久久为功铸定大道天下。

       不过,在一个问题上,我跟陈平老师的着眼点不同。他讲对所在国的影响力,主要应靠各级地方政府和民间企业家的外交、投资、捐赠努力。这的确是在眼下阶段该做好的一件事。不过我认为,更根本、更长远的,还得靠发展壮大的各类社会组织。这个,内外的关联度很高。由于国内良性发育的社会组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种情况投射到国外后,便是海外华人也不会去想建立各种社会组织的问题,也没有依托社会自洽组织的习惯。今后国内这方面若能重视起来、发展好,海外华人组织起来的问题也就能根本性地好转。

 

       党老师:海外华人一盘散沙的问题,从历史长河看,和被儒家文化长期浸润民族性格有关,从近代发展看,和被西方列强全方位的欺凌导致的不自信有关,从近期状况看,和近几十年国内的“韬光养晦”做法有关。如何让中国人,包括国内人民和海外华人从精神层面“站起来”,是一个值得我辈讨论的话题,从大道中华的定位与追求来看,本群是否可以讨论一下“从历史到现实:海外华人怎样才能站起来”的问题?

 

        风行九天:好主意,且应该做为一个长期主打线索,进行系列层累递进问难。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逼迫自己认清彼方的深层根源,才能挖出此方的深层机理何在。

 

       王岩林:@风行九天 @党老师 我也有意将此文作为一个引子,先组织一篇研讨的文章。直面国家、民族、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热点难点问题,本应是我们的主要关切才对。

       而且,不光是个海外华人能不能、怎样“站起来”的问题;还有一个“天下之中国”,如何在新时代交出“天下关怀”与“天下文明”之满意“答卷”的大问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