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没反清自立?他可能真想过,但这些原因让他只能愚忠到死

500

编者按:在围剿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廷的绿营、八旗腐败无能,不堪一用。所以清廷打开了“办团练”这只潘多拉魔盒,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登上历史舞台,势力不断壮大,为有清一代汉人掌兵开了先河,为曾国藩日后起兵反清埋下可能的条件。但为何曾国藩最终没有起兵反清呢?是因为愚忠的不想?或者是不敢?还是因为什么呢?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中,无论论资历、声望还是实力,曾国藩都是最有资格反清自立的。但他却未曾越雷池一步,攻灭太平天国后还自断羽翼、削减湘军,以减缓清廷猜忌。后世读史者常有人为他叫屈,或惋惜其愚忠,少了一代帝王开国的热血战史;或鄙夷其胆怯,甘为清廷走狗而不敢光复汉人江山……这些多少有点书生意气,笔者个人认为,他还真不应该起兵反清自立。有几个原因,注定他只能留下“鼎之轻重,未可问焉”的遗憾。

500

其一,天下大势。此时太平天国虽灭,余部犹存,捻军依旧活跃,二者互相呼应,其力量不可小觑。湘军刚刚攻灭太平天国,加上之前多年血战,可以说和他们不共戴天,这股力量只怕难以收买,若曾国藩自立,则依旧为其死敌。至于左宗棠之楚勇、李鸿章之淮军,实力虽不如湘军,但也是两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左李二人是人精,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为一流,对曾而言二人更像是对手、盟友,绝非忠心的部下。一旦曾国藩造反,清廷若大力拉拢二人,只要给的价码够高,二人只怕毫不犹豫调转枪口去打湘军。

500

除非曾占有绝对优势,他们才会相助,换言之,这股力量,要么锦上添花(曾占优时相助),要么落井下石(曾落败时相攻),绝不会雪中送炭(曾不占优时义无反顾相助)。这样曾国藩可信赖的力量只剩下自己的嫡系湘军、以及湖南子弟作为后备军。而他攻克皖苏等地烧杀抢掠,当地人对他并无好感,在当地招兵怕不可能。清廷则可以集天下之力对付曾,甚至以清廷的尿性还可能借助洋人之力灭之,那时曾国藩可能就成了第二个太平天国了。

500

其二,人心向背。左李前文已分析过,他们能中立就不错了,属于见风使舵的力量。底层人民对谁当家无所谓,反正自己都不落好,但不希望有战争,毕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洋人倒无所谓,他们对曾的态度取决于曾对西方的开放程度,若曾大力开放口岸与西方通商,则洋人必支持他们。谁坐江山无所谓,保障本国有钱赚就好。湘军是忠于曾的,但这是拿钱买来的忠诚。下层士兵读书少,不知忠孝礼义为何物,眼中只认钱,谁给钱多跟谁干。一无所有时为亡命之徒,有钱后反倒惜命了。打了几年仗,侥幸存活的士兵手里也有大把银子了,比起和朝廷为敌横死沙场,拿这钱回乡娶媳妇过日子不香吗?这样湘军下层士兵的战斗力便很成问题。甚至曾国藩自己,对是否起兵反清也不十分坚定。

500

造反是为了荣华富贵,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失败,性命与名声就都没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起事,其他人见势不妙可以投降,唯独他没有退路。现在自己的声望、官位、财富都已经达到顶峰,多走造反这步,收益无穷小,风险无穷大,又有什么意思呢?当个富家翁不好吗?这样,真心拥戴曾反清自立的恐怕只有他手下那些劝进的将领了,这些人劝进最为积极,一是因为想着改朝换代自己成了开国功臣享受荣华富贵,二也是尽尽师生之谊,三则有几分书生意气,想学古人,黄袍加身。曾国藩只有几个有点热血又有点私心的书生将领挑动,远没到得人心的地步,如此如何能反?

500

其三,军力对比。湘军当时在国内已经是很强大的一支军队了,可即便如此之前照样与偏居一隅的太平军缠斗了十余年,死伤无算。打下天京后,看似气焰正盛,内在已经师老兵疲。尤其大掠一番后人人思归享受荣华富贵,谁还想打仗送死,兵无战心,此时战斗力最差。淮军、楚勇,甚至清廷的僧格林沁部、多隆阿部(骑兵强),还有洋枪队,战力都不差。且湘军水师很强,但北方战场更需要骑兵,这更有利于僧格林沁、多隆阿他们发挥,不利于湘军。

500

其四,所占地盘。湖南为曾国藩大本营,战争中则夺了鄂皖苏赣几省之一部,此四省久经战火,饱受摧残,既非险要,又非富庶可养兵之地,若养活湘军怕是还要仰仗江浙沪富庶之地,但此处为左李地盘,必不容他人染指。如此,所恃者惟湘一省而已。此非进取天下之地,最多图个自保。既无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财货粮饷又不足以供养数十万大军,连个稍大的割据政权都比不上。历来南北对抗,除明朝开国灭元一例外,南方皆输,举南方之力北伐尚不能竟全功,何况区区一湘省?若持久战,则需湘军全据南方或可南北对抗。若速胜,则学林凤祥北伐、一路不要命直攻北京,或有一丝胜算?

500

其五,家族原因,家天下政治下,皇帝个人及家族情况极为重要,若皇帝无子嗣或子嗣尚幼,难免引发内乱。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当时一个不满30,一个不满20,而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53了,在古代也算是高龄。即便打下了天下,儿子尚幼,根本没有经验应付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将来传位是个大问题。传给儿子?主少国疑,一个没经验的毛头小子能对付他手下的军头们和洋人?(参考英国克伦威尔死后他儿子的故事)。传给弟弟,搞个兄终弟及?不怕兄弟杀了他儿子让他断后?(参考吴王阖闾的父亲四兄弟兄终弟及后的故事,还有金完颜亮杀绝太宗一脉之事)。再强大的帝国,没有稳定的传承,也只是昙花一现。既然其子不足以治理天下,与其留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给他,不如留点财宝安稳度日,岂不美哉?

500

其六,名声。相比与前面五个,名声是最不值一提的,但也很重要,毕竟造反也得讲究师出有名。朱棣之反建文,名曰靖难。禄山之背玄宗,称诛国忠。曾国藩之前屡屡受到清廷不公正待遇,剿太平军极为卖力却一直不给实缺,反了也无可厚非。但他偏偏要做圣人,事事忍让、以德报怨,结果就是给自己立了牌坊上了枷锁。现在灭了太平军,清廷也给了封赏,此时造反于理有亏,别人会觉得他是假道学、虚伪。先前受委屈时忍着不说不反,现在嫌封赏不足就反了,难道不是野心勃勃韬光养晦,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后世史书怕要把他写成王莽一类的人物了。

500

说到底,曾国藩是个老油条,能做到那个位置上,绝不简单。他对局势的分析、利害的计较远胜于后世的普通人,他做出不造反、裁撤湘军的决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如果真以为他只是因为愚忠而葬送了一段王朝霸业,那就是后人一厢情愿了。正所谓,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