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死行为之驳驳中医黑,批批脑残粉(下)

驳完了中医黑的观点,斗胆批批脑残粉的观点。俗话说一粉顶十黑,脑残粉的杀伤力是远大于中医黑的。

所以批之前要请出中医界的大咖,用他们的话批评脑残粉,不然恐怕是要给口水淹死了。

观点一 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内经》理论最经典

现在总有些中医粉把《内经》当圣经

人人都当读《黄帝内经》

一般人都只是把《黄帝内经》看成是中医的经典,因为对中医没有兴趣,因此,也不愿接触《黄帝内经》。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内涵经天纬地之言,既可调治疾病,又能防病保健,而且还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人事、哲学、心理、气候、气象、物候等诸多学科的探讨天地人化育的生命科学巨著。                    ——《 每个中国人都要读的一本书》董洪涛

一本有许多错简、误注、讹字的书,被他们奉为圭臬。还要每个中国人都要读。一说《内经》就玄妙的要死,就包罗万象,但里面包罗的东西里有多少是超越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吗?我给孩子买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人事、哲学、心理、气候、气象、物候等诸多学科啊,而且里面的知识可比《内经》更靠谱。

凡是能永久传世的东西,无有不变化的,因世界自身便是演进的缘故。所以中国医学如其不斩焉中绝,必能与世推移,否则必然中绝。守旧不变,已背了演进的公例, 何能有侥幸图存的希望呢?照此说来,中医逐渐堕落,至于今日的状况,却是社会的不是。因为社会上最尚虚荣,不重实际,所以业医的不求实学,专讲江湖术、 专门搭架子,不如此不足以自存。自非健者,孰能独异。 倘然风俗纯美,崇尚实学,似现在这般的中底又何能产生 得出来呢?

以此为先例,我们可 以知道现在的中医与西医同化是不能避免的事。但是同化 也有两种,一种是被征服,一种是受影响而改良。被征服 的是两种势力一伸一细,胜的发皇,败的消灭。改良的是 两种势力相磨相荡,那本有的因得他山攻错,益发神采焕 发,胜于旧时。日本的中医也有甚久远的历史,自从西医 侵入五十年来,西医势力膨胀,中医势力退缩。至于今 日,膨胀的弥漫全国,退缩的渐归消灭。我国现在情形虽 不如日本之甚,却也有同样的趋势,这都是被征服的样 子。然而鄙人的意思是要走改良的一条路

上面的话出自100年前的恽铁樵的《生理新语》,作为一个中医名家,可以算是中医的坚定支持者了,但是对于中医的问题,他也是直言不讳。无论什么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没有道理唯独中医的理论可以在几千年前就做到完美,亘古不变。成天崇古的,不是真的喜欢,只是把中医当做宗教信仰了,只有宗教信仰才是自古最美好,后世更罪恶。至于中医,应该用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让更多的人信服接受。

观点二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几千年的历史,不能丢

客曰:西学东渐,国势日蹙,有志之士日汲汲焉,以保存国粹为急务。吾国医学发源往古,岐黄而后,世有哲人,技之精者,几于起死,史传所载,私乘所记,不可谓尽诬也。即今乡曲之中,目不识丁者,持草药以治蛇虫之螯,亦往往验焉。夫以四千余年相承继之学问,代有发明。高文典册,裒然成帙,奏功驱疾往往而效,将必有至理存乎其间;好学深思,表而出之,以发挥祖国之光辉,岂非爱国志士所宜任哉!而子乃欲一笔抹煞之,无乃忍乎?曰:客能知此,可与议论矣。兹吾所为急欲掊击《灵素》也,夫所谓国粹者,何也?国所与立之精神也。吾国吾种,四千余年,治乱兴废,至今尚存者,其立国精神,乃在旧医乎?粹者,美之之辞,无美足扬,徒以其历史之久,蔓延之广,震而惊之,谓之国粹,是何以异于蜣螂之实粪土,鸱鸮之吓腐鼠耶?彼妇女缠足之风,轻盈莲步,何乃不谓之国粹而保之耶?几千年专制君主政体,亦有尧舜、禹汤、文武、汉文帝、唐太宗之治,何乃不谓之国粹而保之耶?   ————《灵素商兑》

余云岫说的很好,什么是国粹,国粹是国家立国的精神。我们的立国的精神不在中医,而在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无形中给我们精神的滋养,塑造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中医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医疗问题,而不要自己上升到精神层面,变成了不信中医我就不爱国了,就是洋奴,就是崇洋媚外。甚至不能对中医提出非议。中医有其特殊性,对于国人的影响也很广。我们能理解作为一个传统的医学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是这不是我们就应当把它捧上神坛,不可亵渎。

观点三 把中医吹的神乎其神,有更有效率的医疗方式不选反而执迷中医

500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亲戚、朋友,对于中医的能力吹的神乎其神,信奉中医的理论到了非中医不治病的地步。在他们的眼里,疫苗也成了一种有害行为。

疫苗的实质是什么。疫苗其实就是灭活的病毒。在中医看来,疫苗属于病邪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通过注入体内极少量的病毒,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这是疫苗的基本原理。

一般人若属三阳体质,其人阳气偏旺,即使少量的邪气入体,亦能产生有效抵抗,从而产生抗体,这就有了防疫学上的意义。因此,接种疫苗当根据个体来推广。平素阳气旺盛者,可不拒绝疫苗。但若属三阴体质,三阴阳气偏虚的,或者正在感冒生病的,都不可滥接种疫苗。当然首要条件是疫苗必需是合格的。

三阴体质对于疫苗所产生的反应,其实就是抵抗无力。表面上看好象也没有什么。但邪气内伏三阴,隐藏为患。以后当正气不足,体质下降,或者四时气候变化剧烈,或者外感六淫时,内伏于三阴的邪气会与外邪相引,透出为患。不病则已,病则不轻。况且,疫苗邪入少阴亦损伤心神。

疫苗属于阴寒之毒,虽已经灭活,但其性质未变。阳气充足之人被注射疫苗后,正气奋起抵抗,与邪气相搏,欲祛邪外出,表现为发烧、头痛、头晕等反应,这是正气抵抗邪气的必然反应;若平素阳气不足之人贸然注射疫苗,则正不胜邪,而邪气内陷三阴,多为表现为面色变青,精神萎靡。若邪气内陷,则为患最烈:陷入少阴,轻则精神不振,重则成胸闷、癫痫、神志昏迷,甚至休克、死亡;陷入太阴则脾阳不振,四肢不温,或腹痛、呕吐、咳嗽,甚则肌萎瘫痪,水湿内停则腹泻、苔白;陷入厥阴则寒热交作,或痉挛抽搐。                   ——董洪涛

这个新浪博客里的中医大神,以为疫苗就是灭活的病毒。殊不知疫苗根据传统和习惯又可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抗毒素、亚单位疫苗(含多肽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对于人类历史来讲,疫苗这么重要的一个的发现,居然被这个中医贬到这么低的地步,真是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平心而论,清单中医在不知其原理的情况下,还晓得通过鼻苗种痘

我国当清初时代:曾有人发明种痘之法,用出天花小 孩的痘痂,研碎了和在新棉花絮里,搓成小团,塞在婴孩 鼻孔之中,谓之鼻苗。小孩经用了鼻苗之后,一两天中就 会发热,三天就会见点,一色起蕾灌浆,却较自然发生的 天花稳当,经过的时间也短,症状也轻。仅仅较现在牛痘 略重一点,然而有一样好处,经一次用鼻苗发痘之后,终身免疫。      ————《保赤新书》

这家伙倒好,思想返祖。上个世纪的中医界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学习、参考西医,这都21世纪了思想还这么愚昧。中医这样的拥簇者越多,中医被束之高阁的速度就越快。

观点四 强行为中医的错误洗白

龙胆泻肝丸曾经闹得沸沸扬扬,但是有些中医的脑残粉,不顾事实,强行硬洗啊。看看这个洗地洗的。

 500

这个事情是怎么个情况呢。来给大家缕一缕吧

历代所用木通多为木通科木通, 该药在《唐本草》及以前本草中称通草;《药性论》 首称木通;至宋代《本草图经》 认识到通草与木通有别 , 但不明确, 《证类本草》 还出现了解州通草,为毛茛科川木通 ;宋以降 , 通草、木通混称 ;至元代《汤液本草》 通草 、木通分称 ;明《本草品汇精要》 以木通为正名 ;但李时珍提出复古名仍称通草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 、大木通等 , 为毛茛科木通 ;而马兜铃科关木通在古书中未见描述 , 直至《东北药用植物志》 一书始有记载 , 故关木通是近代医药书上应用木通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 版)中只收录了马兜铃科关木通和毛茛科川木通 ,而未收入木通科木通。

造成上述木通品种临床应用历史变迁的原因,根据谢宗万先生的意见 [ 1] , 主要是由于药材形状和功能相类而误认为同物 , 比如:《本草纲目》讲“有细细孔 , 两头皆通, 故名通草 , 即今所谓木通也” , 这是因形同而误认 ;《植物名实图考》则说“按俗间木通多种, 以木通本功通利九窍 , 故藤本能利水者 , 多以木通名之” , 这是因效同而误认。此外 , 各地因地取材用药及对药材毒性缺乏认识 , 可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木通科木通主产江浙,南方多用,自产自销 。北方则药源不足 ,不易推广 ;而马兜铃科关木通虽在历代本草书籍中无明确记载, 但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产量大 , 价格低, 且又未认识其毒性 , 因此在北方较易推广应用 ,以充药源 ,渐至发展到销全国并有出口[ 2 ,3] 。据任仁安 1954 年调查指出 :我国商品木通主要是马兜铃科关木通 [ 4] 。1963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本品至今。

值得深思的是 , 我国历代临床所用的木通科木通未见毒性记载, 而现代临床所用马兜铃科关木通国内外却屡见毒性报道 , 最显著的例证是近期在日本发生的肾毒性事件 [ 5] , 汉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的通草 ,根据本草考证结论 ,无疑为木通科木通 , 而日本临床在应用该方时 , 改用马兜铃科关木通 ,显然为误 ,终于酿成中毒悲剧 。

                                                                 ————《历代木通的本草学考证》马红梅 张伯礼

在唐本草本来是木通科木通,结果后面收录的变成了马兜铃科关木通和毛茛科川木通 ,而未收入木通科的木通导致了一起马兜铃酸肾病群体性事件。老老实实承认中医不够严谨的地方,下次改正就好了,搞火箭还有发射失败的呢。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强行解释对中医的帮助更大。

观点五 世界万物强行用中医理论解释

500

刚看到《基于中医诊治理论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新技术初探》的时候,哭笑不得。第一反应是民科干的?一查作者,人家正经搞发动机维修的。都说我们汽车行业堕落,但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能力已经堕落到这个地步了吗?由于逆向人家的发动机,对于其中的设计原理没吃透,发动机出故障了难以判断就强行用修发动机需要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可是中医的理论体系自己指导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没完全整明白呢。

500

看看这图真是费力心思了,强行将现代学科能解释得了得能整明白得,用五行、经络、穴位去解释,这怎么修发动机?修好了算中医理论牛?有空好好研究发动机的构造原理不比这阴阳五行牵强附会有用嘛。

写这论文的家伙一定是个中医黑,这是打着中医粉的旗号,把中医放在火上烤啊。

观点六 取缔中医行不通,改造中医更可怕!

在网上看到这篇《取缔中医行不通,改造中医更可怕!》,被里面的愚昧和自大震惊了。

实践医学任继学先生说:“不到六十不懂中医”,此话颇有道理。初饮酒者只道辣,初品茶者惟知苦,反复品尝,弥久方知其甘醇沁芳。学习中医也是如此,浅尝辄止者,焉能体味其奥妙无穷、博大精深?恰有一些未能深入了解中医的人士,纷纷对中医进行评价,认为中医不科学。

在这脑残粉的心目种,觉得中医已经复杂到了要上了年纪才能正真融汇贯通,并以此为傲,还以鉴赏的姿态去品中医。中医这门医疗技术手段变成艺术了吗?“不到六十不懂中医”是中医的传承者不行呢,不懂费曼学习法的精髓还是中医的学习者能力不足?没有能力把知识总结成规范的不易产生歧义的规律供后人使用,知识的压缩解码过程种规范的缺失,导致前人走的路要自己亲身走一遍。

《内经》之成书,既如上章所述,则不但文字复杂,理论亦必不能首尾贯通。观今《内经》篇次,气运七篇之外,余篇全不衔接,可知非原书体例。而六气、五脏、五声、五色、五味,全书一律,无阴阳风雨晦明等 字样错杂其间,必曾经修改故也。      ———《群经见智录》  

2000年的时间,都在玄乎的说《内经》奥秘无穷、博大精深,一个西医余云岫就把内经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不去归纳总结出《内经》里面有用的知识,不去想法去除其中的糟粕,然后科学新发现了个理论跟其中的某句话有类似的就高潮了,啊,《内经》多伟大啊,两千年前就发现这个了。《内经》里那些知识真那么高深难以翻译成浅显无歧义的概念?中医大师们,《统计学之回归分析》、《统计学之因子分析》、《即刻读懂生存时间分析》、《多变量解析》、《AHP和交叉分析》这些东西懂吗?不懂没关系,人家日本的高桥信都给你画成漫画了,像看小人书一样就能学会这些复杂的知识,不仅如此哦,还有流体力学、傅里叶解析、量子力学、微分方程。《内经》比这些都牛?内经里面的《素问》比起这些数学知识来那复杂程度简直毛毛雨啊,中医大师可以先从这个下手嘛,把这个简单的部分真真切切的讲清楚来。阴阳五行那点东西真没多深奥,就寒热温湿火燥那些东西的组合,还没有LOL里面的符文出装的组合复杂,小学生都能掌握的东西,非要搞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觉奥秘无穷、博大精深。

中医近代也没有停滞发展:王清任的血瘀论及气虚中风论;晚清民初三张气血上菀的中风论,凡脱皆脱在肝及大气下陷论等都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广泛应用。《内经》是中医理论渊源,真正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补土派、温病派等,莫不如此。倘后人能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博采众长,亦大有可为。

还“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这整的跟武侠小说似的,侠客行吗?一天到晚即不能把中医的经典理论整理完善说清楚,又不愿接受现代科学的改造,

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惟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扬。

甚至自信到摆脱科学,建立中医的科学体系,这么自信的勇气是谁梁静茹给的吗?这帮对自己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盲目自信甚至自大,只会让人更加鄙视更加厌恶。

作死怼完中医黑和脑残粉,对于中医,希望我们应该带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去吹捧,不去打压。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中医的不足。有效的弄清楚为什么有效,本质是什么?有害的弄清楚什么东西有害,以后改正。药方的有效物质实验做着,即使很多双盲实验还略显粗糙不够完美,但只要我们做的事情能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实现一点点知识的积累,最终聚沙成塔,实现中医的崛起。

看看国家层面,中医的进展吧。

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去年三月成立,

500

中国中医科学院也以开放的心态通过现代科学的方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实践规范化、标准化。

500

这些,是中医的希望所在​

愿中医要走的更远,因为无论喜欢或是讨厌中医,只要生在中国中医的影响就无处不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