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哔哩哔哩一些所谓财经UP迅速蹿红的真正原因之猜想

500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1836182

陌生的你好,我是尤子缘。

 

今天要乱谈的内容,即这期的标题 “近期哔哩哔哩一些所谓财经UP迅速蹿红的真正原因之猜想”。

 

近半年来,我相信各位或多或少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我看到有一些分析的视频,但是我觉得都是在用现象解释现象,用问题分析问题。没有一个人说出本质。

 

我想说,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

 

你只要问你自己几个问题:

 

星巴克火是因为它的咖啡好喝吗?

麦当劳火是因为它的鸡好吃吗?

脑白金火是因为它的效果好吗?

奥利给火是因为他好笑吗?

 

我相信你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有答案。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听听我下面的乱谈。不过千万不要以我为准,我只是在延续一种已经消亡的独脚戏。

 

记得我是在去年十月,点开APP,首页出现一个关于金融行业概览的视频。

 

说起来有点惭愧,作为一个做了二年多的没人气的老UP,我其实本身并不是一个哔哩哔哩重度用户。我最早知道哔哩哔哩,是好多年前刚回国那会,发现上面有很多电影,看起来很方便,而且似乎都是完整版……而且在一些不可描述的片段还有各种弹幕调侃,就觉得挺好笑的。

 

这些福利没有了之后,除了偶尔看那些稚气的小姑娘跳跳宅舞,就很少看了。每次都是点开“创作中心”之前,顺便瞄一眼推荐的页面,一般很少有吸引我的内容。

 

我曾经在伦敦Canary Wharf和上海陆家嘴工作过,虽然这个行业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也让我感到很枯燥很无趣,但毕竟是我贡献了我全部青春的领域,还是蛮想说点曾经的感慨。

 

所以二年前,我做了几个美国投资银行题材电影的观后感,以亲身经历聊过次贷危机。但是从惨不忍睹的播放量来看,我一度以为这样的内容是没人喜欢看的,也一度以为我大概是唯一一个在这里做视频的金融行业从业者。

 

不得不说,当第一次看到有其他人以金融行业为标题,我确实被吸引到了,马上就点进去看了,甚至还有点小兴奋。那时我自己刚刚做完一个视频——追忆投资银行的那些日子。我很好奇,还有哪个像我这种行业里混不下去、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会跑来这里做视频。

 

视频一放,开头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哔哩哔哩的财经视频太差了。

 

可当我满怀期待地听这位大神(听声音,年纪上应该算是个后生)说下去的时候,我觉得不对了,感觉后面的东西就不用看下去了。

 

刚看到的时候,这人好像是二万粉丝,发了二个视频,做了不到一个月。我当时大概是做了四五十个视频,做了二年,才一万多粉。老实说,从一个上传者的角度来说,完全不眼红是不可能的。不过当时只是有点想不通,还没有太在意。

 

没想到这只是开始,这人后来又发了个关于一个当红女星的视频,又出现在我首页。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本来就计划好把这个女星作为我的女生估值模型系列最后一期运行演示的标的。更夸张的是,这个视频发出来,这人粉丝涨到了六七万。

 

到了这时候,对于个中原因,我隐隐有了一些猜想。但是我当时在做视频填自己的坑,没来得及多关注什么。

 

后来我就没有刻意去留意这个人,就把他当作其他那些火得莫名其妙的人一样,比如那个卖口红的不男不女、那些女装大佬。毕竟作为一个老派的人,这个时代看不懂的东西多了去了,已经见怪不怪了。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个人三个月粉丝做到一百万,现在是近三百万。

 

这个数据就狠夸张了。去年一下子爆火的劳力士生活,一看就是专业团队操盘,肯定砸了不少钱,粉丝数也就和这个财经UP差不多。

 

到了这时候,相信不止我这么一个小人物觉得奇怪,更多更专业的人应该也会关注到这个人。这种吸粉速度,已经算是现象级,搞不好是哔哩哔哩成立以来最快的一个了吧。

 

昨天有位朋友发给我一个帖子,内容是扒皮这个人的。我才想起,我本来也想乱谈下的。

 

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懒得找材料,扒不来皮。我只喜欢按照常识结合拍脑袋去分析事物。

 

搞笑的是,这个人火了以后,居然冒出来几个差不多的自我标榜为财经UP的人,也是发了几个视频,就吸粉几十万。

 

更搞笑的是,还有人出视频专门分析这个人火的原因。有的说是文案好,有的说是逻辑好。就这样的视频,随便发发居然也吸粉几十万。

 

再看看自己每天在掉的二万粉丝,有时候,真的想想要么不做了,大概这里真的不适合我这种人。

 

不过这期视频还是要做的。

 

我粗略看下来,关于这个人为什么火的视频,都是在用现象解释现象,用问题分析问题,浮于表面,倒果为因。没有一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虽然这句话现在被用烂了。

 

我还是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全网应该还没有人谈到过。

 

那么我就从三个可疑点,对事不对人地来乱谈一下这个人。

 

第一点,  中国没有投资银行。

 

这个人在视频中不断强调自己是做投行的。但是据我所知,中国并没有投行啊,只有券商和公募基金。我之前在工作上遇到的相关人士,多数都会自称是券商的,或者基金的。有的券商的会说自己是卖方的,公募基金的会说自己是买方的,就没有一个是自称投行的,包括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这样的头部券商。

 

为什么我会特别留意这方面呢?因为我刚回国时有很多方面很不适应,一方面就是各种称呼。我在伦敦的时候,投资银行多数都集中在我工作的Canary
Wharf,包括Barclays Capital,Citi,HSBC和Nomura等。当然还有在别的地方的,Goldman
Sachs是在Fleet Street。这些公司虽然在公司正式抬头上没有注明Investment
Bank(因为不像中国法律,英美公司法并没有规定公司抬头必须写明公司类别),但是从官方宣传口径上都会自称为Investment
Bank。这些公司的员工,当然会自称是investment banker,没有问题。华尔街的人也是这样。

 

但是中国真的没有这种叫法,券商的公司正式抬头是某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募基金的是某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金的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但是我遇到的中金的人,从来没有自称投行的。

 

私募基金和信托就更不会自称投行了。

 

我刚回国的时候,原以为国内也是叫投行,听到券商这种叫法很不适应,听上去像卖菜的,不够高大上。另外还有就是,叫谁都是总,哪怕是叫实习生。在英国的时候,最大的老板,都是直呼其名的,叫Paul的就叫Paul,Mike就叫Mike,连一声boss都很少听到。

 

但是当适应了中国的叫法以后,再回去听投资银行这个说法又觉得奇怪了。虽然我已经退出行业几年了,但是这种称呼应该不会变。

 

听这个人的口音和内容,又明显不是国外或香港。中国人的地方,只有香港,会有些人自称投行,毕竟那里以西化和洋气为荣。

 

据说现在很多券商都设立了投行部,但是以部门或业务自称也很奇怪。以前券商有研究所,资本市场各种部门的时候,对内对外都从来没听人自称是做研究所的,或是做大保荐的。

 

由此可见,很有理由可以怀疑这个人并不是所谓投行的。

 

第二点,视频标题极不严谨,标点错用。

 

这个人的早期视频有一期说当红女星的,标题在结尾的半括号“【”前明显多了一个突兀的“,”。

 

这就不得不更让人怀疑这个人并不是所谓投行的。

 

为什么呢?因为就我的从业经历来说,其他行业的人可能不了解,国外的投行和国内的券商对于对外出具的报告,无论是Word、Excel还是PPT,都是极其严谨的,甚至严谨到变态。必须都用公司的模板,外加对所有字体、图表、标点符号的颜色、格式、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当年写报告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在核对格式,如果稍有不慎,一根小线没有对齐,就会被审阅的领导退回来。

 

报告标题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份报告的门面,重中之重。虽然没几个字,也是要花很多时间想的。

 

那么这个人的行为相当于什么呢?

 

就相当于一家上市公司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的封面标题上多了一个逗号。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这份招股书的出具机构,也就是这家公司的主承销商及上市推荐人的专业性会变成一个超级大笑话,搞不好还会波及副主承销和分销商。这是非常低级的一个错误。

 

如果这个人真是他所号称的投行出来的话,这样的工作态度,很可能已经被开除了。

 

好,如果说这只是一次疏忽,要求不能太严格。那这期后面的后面那期,怎么又多了个逗号?

 

同样的错误,很快发生了第二次,再怎么说,也不能称之为严谨吧。

 

可能有人会说,不能对一个普通UP要求那么严格。但是这个人可是一直喊着以我为准,自称投行的噢,那这么要求不过分吧。何况标题的标点,普通UP应该也不容易错用吧。

 

通过这二点,就很有理由质疑这个人不是所谓的投行的。不过这其实也没什么,毕竟在网络上,乃至现实中,美化的人设随处可见,甚至虚构的人设都大行其道。

 

其实也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用基本常识也可以看出点端倪。比如一个号称收入是九亿牛的行业大牛,怎么会有时间和动力来做“科普”视频。像我这样的失败者,沦落到在这里做视频,才是正常的。

 

第三点,夸张的曝光度。

 

毕竟自己也在做上传者,肯定会去关心这方面的现象和数据。我发现有很多突然爆火的UP,但是没有像这个人这样在没什么粉丝的时候,就持续曝光的。

 

我始终觉得哔哩哔哩的推送算法很迷,到底是靠标题,标签还是什么三连统计。我觉得哪一项都不是,似乎还是有点人工干预的痕迹。具体外人肯定不得而知了,我知道这是商业机密。

 

这个人,我从来没搜过关于财经的东西,在一万粉丝的时候就推送给我,然后次次推送,后面次次热门。不单单推送给我,也推送给其他人。我觉得很奇怪,之前有一些粉丝告诉我,他们已关注我,但是看不到我的更新动态,这样反差也太大了。

 

我知道有很多人觉得这个人的内容好得不得了,但是我觉得就算靠内容,也火得太夸张了。我看到有其他几十万粉丝的UP,基本都有瓶颈期。而这个人在没什么粉丝、只有二个视频的情况下,这二个视频播放量都达到二十万以上,后面就越来越滚雪球了。

 

这对于新人UP来说,是很罕见的。你可能一次视频踩准算法,百万播放量,也可能二次视频甚至三次视频,但绝不可能次次踩准。

 

当然,如果他真的是平台扶持的人,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

 

如果不是,那就很奇怪了。没有粉丝基础,能够做到新视频次次置顶,我觉得这才是这个人的本事之一。据我所知,哔哩哔哩并没有官方公开的付费推广渠道。据说现在大部分UP都是有签MCN公司的,具体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想说,这么个置顶法,你做什么都能火了,哪怕你次次弄个黑屏也能火,肯定有人会赞你这是创新的行为艺术。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和这个人无冤无仇,不会也不高兴挡人路。

 

我心疼的是这个平台。作为一个小人物UP,本来对平台也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甚至好几次都被审核搞得义愤填膺。也有过好多次停更的想法,也有人劝过我换平台。

 

但是二年来我始终坚持在这里首发原创视频。

 

为什么?

 

因为我珍惜哔哩哔哩。虽然我是不请自来,但是我感激这么一个曾经在我落寞的时候,给过我一点青涩感觉的地方,也是一个我唯一可以表演的的小小舞台。

 

看到这样的现象,看到平台资源被各种利用,平台名誉被各种消解,我很不忍心。

 

我这种普通创作者,以后可以换一个平台,大不了不做了。但是平台不能不存续下去。

 

哔哩哔哩想做成中国的Youtube。现在市值90亿美元,年报还没出来,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亏损9亿人民币。Youtube呢,估计去年收入227亿美元,估值1500亿美元。

 

中国巨大的流量,本应该足足养得起几个Youtube,这些蛋糕本来都应该是哔哩哔哩的。

 

如果平台对各种乱象不管不顾,分辨不出内容的优劣,不扶持应该扶持的人,却扶持不应该扶持的人,那么平台的成功之路可能会变得遥遥无期。

 

曾经门庭若市的凯丽聊天室、第九城市、天涯社区、校内网,都已经无人问津,只存在于回忆里。

 

这是一个念旧、老派的人最不希望看到的。

 

 

我是尤子缘,感谢观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