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VS促消费扩内需,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500

文|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

日前一个重磅会议上专门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复工复产与促消费扩内需,鱼和熊掌要如何才能兼得呢?我做了如下思考。

问题一:现阶段怎样才能把握好两件事之间的平衡点?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也就无所谓生产。因此,只有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相结合起来,让复工复产和消费成为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有机链条,才能大大调动企业复工复产的积极性,并推动国民经济运行重回正轨。

一方面,疫情防控仍然是头等大事,各个企业应当时刻对疫情防控工作保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平衡好防控和生产的关系,为开工营造良好开局。具体而言,企业应分批有序地推动错峰返程返岗,涉及到重要国计民生、重大项目的可以及时返岗、尽早开工,不具备条件的企业、非紧迫工作岗位与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适当延期返工,并鼓励在线远程办公。同时,要做好保障措施,交通方面,要实行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企业层面,应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并健全日常消毒、通风等机制,有能力的企业还要配备消毒液、体温枪等物资,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等等。

另一方面,零售行业应抓住“宅经济”逆势火爆的机遇,积极拥抱变化,大力拓展线上业务,有的放矢地针对于外卖、网购、生鲜电商、上门服务、移动直播、短视频等领域进行有效布局,在产品、业态和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体验,同时还要时刻聚焦广大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从而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丰富场景搭建以及优化服务方式,在带动自身业务增长的同时,激发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问题二: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疫情过后消费会出现报复性反弹,一种认为即便疫情过去,错失的消费行为也很难大幅回补。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呢?全年消费又能否稳得住?

广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一直都是存在的,虽然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被抑制或是延后,但外卖、网购、生鲜电商、上门服务、在线教育、在线问诊、泛娱乐等线上消费需求却呈现井喷式增长,充分表明国人的消费能量之巨大,这些领域的爆火和发展壮大也有望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引领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说到底,疫情的发展态势如何是决定一切的最核心因素。历史经验也一再告诉我们,虽然疫情在短期内对消费会造成冲击,但长期影响并不显著。更何况,我国经济韧性十足,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万美元,距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行列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理应对未来的消费市场充满信心。展望来看,只要疫情能够快速得到控制,我国全年的消费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疫情结束后,消费将大概率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后续再通过各种支持手段措施来刺激消费,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问题三: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等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是否具有持续性?未来,要想培育壮大这些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等新型消费有望成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消费领域,原因有三:第一,这些消费领域真正捕捉到了广大用户的“痛点”,既是疫情隔离期满足人们相关需求的便捷手段,又是未来打破教育、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重要方式;第二,随着5G在2020年的全面商用落地,当前各类消费场景有望迎来颠覆性变革,而线上教育医疗等新型消费将变得更加高效便利,渗透人群也会更为广泛;第三,以教育、医疗为代表的服务类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性消费,原本就是国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未来对这些新型消费的培育壮大,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于政府部门而言,应在着力支持新型消费发展的同时,还应强化行业监管,针对行业乱象进行严格治理;于平台而言,应树立起“消费者是一切商业价值的原点”这一理念,不遗余力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同时应有效运用大数据手段来完善消费者画像,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产品,以此来增强用户粘性,确保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