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发这57天: “可防可控”的“先进个人”
3月5日,王广发医生荣誉加身。
王广发、李文亮、刘智明、江学庆、彭银华等名字,共同出现在国家卫建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上。
表彰名单上的人,都是被官方认定,身体力行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职业操守、意志品质和应急能力。
晚上8点27分,王广发转发了微博网友的“恭喜”:国家给您表彰了,也让那些不理解的人闭嘴。
他主动唠起了家常:依然隔离在斗室,很不舒服,每天要开几次视频会议,挺忙。有做锻炼,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但毅力不够。
凌晨2点左右,他依然没睡,点赞武汉籍作家方方,在1月30日发的微博:王先生应该做深刻的反省,反思后报以赎罪的心态为抗击病毒继续努力,以此取得湖北人民的宽恕和原谅。
6日下午1点,王广发再次点赞一名“无为李爷”的微博,内容直指方方阴阳怪气:“方方你一个坐在舒适的大房子里喝着咖啡敲着键盘狂喷的65岁厅级老太太干部,有什么资格要求王广发医生道歉?王医生获得先进个人了,你不知悔改,仍然引导攻击王医生,你居心何在?”
作为“先进个人”,王广发得到的评价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这要从57天前说起。
1月10日,王广发以专家组成员身份在武汉公开宣称整体疫情可防可控,这成了日后舆论的讨伐焦点。
王广发是国内呼吸系统疾病诊治领域的知名专家。经历过SARS,研究过山西麻疹,内蒙古鼠疫等一系列疫情防控,目前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
今年1月8日,他作为国家卫健委派遣的第二批专家组成员前往武汉,考察“不明肺炎”的情况,到15日晚上回京。
7天日子里,他以医疗组专家身份,主要做临床诊断治疗,在医疗救治组,了解病人的救治问题。
9号上午去金银潭医院的ICU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救治,随后几天,去了武汉几大医院的发热门诊,近距离调研流感病人,“一看片子就是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人。”
他事后澄清过,在武汉的7天,不知道有医务人员感染,从没有接到医务人员感染的信息。自己同样是在1月20日晚上,听钟南山院士公布有14名医务人员感染,甚至以为自己是国内第一个有确切姓名的被感染医务人员。
他的说法事后得到响应。在2月26日《财经》的报道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第二批专家组成员直言不讳: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问有没有医务人员感染,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从现在情况看来,他们在说谎。
一言以蔽之,第二批专家组到达抗疫一线,眼见为实后,却说自己没有得到确切信息,最后公布了两个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人传人”迹象;疫情整体可防可控。
其中,王广发有提到自己有拿到了41例确诊病例的资料,包含两起聚集性病例。但在请教CDC的专家后,无法得出“人传人”的结论。“我们要讲科学,不能毫无根据地发出错误的信息。”
他特别提到,对疫情的判断不是个人,是集体做出的。“‘人传人’的结论需要问疾控部门,他们做流行病学调查,是否有人传人要看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
与此同时,他又在第一时间给公众吃了一剂“定心丸”。
“可防可控”在医生和大众的解读中有不同的理解空间。
公众认为疫情“可防可控”意味着不会大规模爆发,而王广发认为,“可防可控”是指疫情最后可以防住。“任何阶段我们都应该坚定信心,经历了那么传染病,哪个没防住?”
他提到,不同阶段达到疫情控制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我在回京前,通过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的走访,意识到疫情的确较之前有明显的恶化,但仍然可防可控,只不过社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第一个代价就是打脸。回京后的第5天,21日上午,王广发通过核酸检测,确诊感染病毒。
- 下一页
热门评论 2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0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有没有公论?
这两个问题需要先明确,要不然你的评论就没有说服力,就像是无脑喷一样。
如果你已经确认到底“医学上的可防可控”是什么,回复一下吧
2,王广发接收新华社专访,他面对的是记者,受众是全国人民,不是医学专家或学术研究。他的话当然要按普通人的理解来了。
新冠当然最后会被防、控了,比如到今天,新冠在中国算是被防住、被控制住了,但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如果这也叫可防可控,他当初说可防可控就是放p,一文不值,现在说可防可控就是诡辩狡辩。
有没有公论?
这两个问题需要先明确,要不然你的评论就没有说服力,就像是无脑喷一样。
如果你已经确认到底“医学上的可防可控”是什么,回复一下吧
新冠当然最后会被防、控了,比如到今天,新冠在中国算是被防住、被控制住了,但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如果这也叫可防可控,他当初说可防可控就是放p,一文不值,现在说可防可控就是诡辩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