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侦探 |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倘若,只允许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说一句符合他历史定位和性格特征的话,那应该是: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在中文网络里,他果真“说过”,而且还有“出处”——1862年9月,俾斯麦上台后在普鲁士下院的第一次演讲。

俾斯麦的这次演讲,就是著名的“铁血演讲”。1862年9月23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代理首相(俾斯麦正式被任命为首相是10月8日)。一周后,也就是9月30日,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上做了施政演讲。俾斯麦的这次演讲,语气斩钉截铁,态度专断强硬,措辞简洁有力,透着一股浓浓的不容否定、不容更改、不容质疑的味道。

500

就政见论,俾斯麦的矛头直指那些资产阶级自由派。他们深受南德诸邦(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的影响,欲求在普鲁士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一心寄希望于以宪政民主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俾斯麦在演讲中称:普鲁士在德意志中的地位决不是取决于他的自由主义,而是取决于他的实力——普鲁士必须聚集起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一再被放过。《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边界,并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所进行的合理设计。这个时代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辞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

因着“铁与血”,俾斯麦赢得了“铁血宰相”的头衔,他的演讲被贴上了“铁血演讲”的标签,而他所推行的以战争手段谋求德国统一的方略被冠以“铁血政策”。但有必要指出,“铁与血”其实并不是俾斯麦的原创,而是引用了德国诗人马科斯·冯·申克道夫的诗文。申克道夫在诗歌《铁十字》中有一句:只有铁能将我们拯救,

只有血能将我们从罪恶的枷锁和恶魔的手中解救出来。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文本,这次演讲堪称是军国主义的布道、强权政治的宣言。俾斯麦在演讲中所陈述的观点,与“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完全在同一个频道里。如果说俾斯麦的演讲是一盘热量爆表的食材,那么“大炮即真理”之说就应该是一勺口味生猛的调料。这个句子,似乎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要出现在这篇著名的演讲稿里。语言的王冠上岂能少了这块宝石?

然而,不很讨巧,只要稍作严谨的核实,结果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在权威的德国历史文献库中搜出“铁血演讲”文字版,通篇没有发现“大炮即真理”之说,也没有与之相接近的表达。进而在包括德文、英文在内的外文网络中搜索“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及类似句式,还是没有任何答案。显然,在互联网上,“大炮即真理”之说是专属于汉语世界的表达,纯属中文网络的设计台词。换言之,满嘴铿锵话语的俾斯麦从来就没有说过“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那么,俾斯麦究竟说了些什么,以至于人们替他杜撰了这句提神的话?他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2月版,杨德友、同鸿印等译)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500

1890年3月,因与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合,俾斯麦辞去德意志帝国首相职务,归隐福里德里斯鲁庄园。从1890年下野到1898年去世的八年间,俾斯麦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回忆录的写作,这本书就是《思考与回忆》。从书名可以看出,这不是小情调的私密自传,而是大格局的政治备忘。一如作者在书的献词中所言,这本书“献给子孙后代:为了理解过去和有教益于未来”。《思考与回忆》绝大部分篇幅,记叙了在俾斯麦当政时期,德意志从分裂割据的邦联转变成统一的帝国,由遭受强邻欺压的从属地位转变为欧洲一流强国的历程。在这期间,俾斯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俾斯麦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在面对无可回避的历史课题即“如何实现德国统一”时,他不同于凌空蹈虚的自由派,而是选择了最符合德国国情的路径——战争。就此,列宁曾评价道:“当革命的统一失败后,俾斯麦用反革命的方式完成了统一,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而俾斯麦“用反革命的方式推动进步事业”的起点,就是1862年9月30日的“铁血演讲”。有趣的是,在《思考与回忆》里,俾斯麦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述这次演讲,笔调甚至有些轻描淡写,具体记载见于书的第一卷第12章《普鲁士政策的回顾》。1862年10月初,俾斯麦乘车去尤特博克迎接当时还是普鲁士国王的威廉一世夫妇。在车上,俾斯麦回顾了自己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所做的演讲。对于这场引起舆论轰动的演讲,俾斯麦选用的修辞是“发言”。他写道:“对于并非心怀恶意和没有被野心迷住心窍的人来说,我说的话已很清楚地表明了我追求的是什么。一看地图就可明了,普鲁士以它狭长的躯体,不能够长久地单独负担为保证德国安全所需要的军事装备;这个军事装备应该平均地分配给全体德国人。我们要达到这一目的,不能通过演说、协会、多数派决议,这不可避免是一场严重的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完成的斗争。为了保证我们在这一斗争中的成功,议员们应该把尽可能多的铁和血放到普鲁士国王手里,以便国王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把它投向这个或者那个天平秤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这段对“铁血演讲”的回顾中,俾斯麦只字未提“大炮即真理”之说。要知道,对于俾斯麦这场轰动一时、非议不断的演讲,连他最忠实的政治搭档兼仕途领路人布雷希特·冯·罗恩(时任普鲁士王国陆军部长)都觉得充斥着“俏皮的离题话”。试想,“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如此抓人眼球的句子若真出现于“铁血演讲”,俾斯麦又怎会不拿出来咀嚼把玩一番?

“铁血政策”让俾斯麦成为近代史上旗帜性的军国主义者,他用三场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但实事求是地说,战争对于对于俾斯麦而言,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在对待动用武力的问题上,他又有着德意志民族所特有的克制和审慎。就像《思考与回忆》俄译本序论作者阿·叶鲁萨里姆斯基所定义的:俾斯麦首先是一个视野宏阔的政治家,一个计谋过人的外交家。

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的俾斯麦,他的天才智慧体现于两方面:其一、他深谙远交近攻的策略,善于催眠对手潜在的盟友;其二、他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善于用语言营造一个强权的意象。譬如,1864年,在出兵占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之前,俾斯麦放出狠话:“主权问题,归根结底,要用刺刀来解决。”与此同时,他又恫吓企图趁火打劫的帝俄:“让我们隔着边界对射几发炮弹吧。”

上述弥漫着硝烟味的话语,在德国完成统一的过程中,为当时的人们勾勒了一种可怖的景观:整个欧洲都处于“普鲁士的炮口下”。

或许,“刺刀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普鲁士炮口下”的景观,经过历史的演绎和跨地区的传播,终于在汉语世界里完成了经典化的再造,人们创造了“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名言,以及它的一些近似版本:“正义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主权和尊严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并将版权授予了最像说出这句话的人——俾斯麦。

2005年5月,天涯社区国际论坛发布了一篇网文《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紫石英”号事件之回顾》。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总结道:“紫石英”号事件引发的军事冲突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来解放军开到青岛,勒令美军撤出海军基地,美军就撤了;解放军攻打上海,江上的美英舰队哪里还敢做武装干涉的准备,真应了那句话“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 

在中文网络里,这是“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最早留下的痕迹。那时,“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还没被挂在俾斯麦的名下,也许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它还有一个更早更漫长的成型过程。但它在天涯网文中所体现的硬朗气派,似乎注定要与铁血宰相在此后的某个时间点喜相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