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六运司与中巴公路

中巴公路又叫喀喇昆仑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一条高原山路。国内段自喀什托克扎克路口起,途径疏附县城、乌帕尔镇,蜿蜒于盖孜河谷、布伦口白沙湖,翻苏巴什达坂,过塔什库尔干县城、达布达尔乡,最终在红其拉甫达坂中巴七号界碑处进入巴基斯坦境内。

1956年,新疆交通厅对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县城全长290公里的公路进行踏勘,按老六级技术标准进行设计,交通厅第一公路工程队(308筑路队)施工修建。1958年10月建成通车。由于修建时资金困难、受自然环境限制等原因,大部分路段采取简易通车的办法,急弯、陡坡、水毁等病害十分严重,只能勉强维持便道通车。

1966年,为了适应巴基斯坦境内施工需要,将喀什至红其拉甫达坂420公里路段按老五级标准修建,1968年完工。(喀喇昆仑公路第一期)

500

500

500

500

这座纪念碑,位于布伦口大桥附近,背后是公格尔峰。1968年为纪念修筑中巴公路国内段而建,碑文已随高原的风霜逝去,唯有碑体和基座保存。2010年,公格尔山体滑坡,阻断河道,形成堰塞湖,淹没路面,后来炸开纪念碑旁边的堰塞体,下泻洪水,所幸纪念碑得以保存,碑体下部刻有“2010”字样,以表纪念。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自1968年到1979年,先后援助巴方完成了三期巴境内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

第二期

1968年6月-1971年2月,红其拉甫-哈利格希156.7公里。

第三期

1973年8月-1978年5月,哈利格希-塔科特459.3公里。

第四期

1978年6月-1979年11月,红其拉甫-哈利格希156.7公里。(修复工程)

500

中巴公路濒临汹涌的印度河

中巴边界,红其拉甫达坂,昔日的丝绸之路,高寒缺氧。一条友谊之路,将中国新疆西南重镇喀什与巴基斯坦北部城镇塔科特连接起来。

500

中巴公路示意图

这里对外贸易有着悠久历史,丝绸之路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演出了“千载通有无,万里扬中华”的伟大历史剧目,也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巴边境七号界碑,用中英文镌刻着:“红其拉甫山口开放仪式,于1982年8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们政府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克什米尔及北部地区事务部部长贾马尔·达尔·汗少将主持。”

500

500

中巴七号界碑

500

雄伟的国门

红其拉甫口岸对外开放,从中国喀什到巴基斯坦苏斯特全长600公里的山路,运输任务由谁来完成,一时成了问题。

“六运司”从1953年成立到1981年共度过了28个春秋——

1953年6月,新疆省运输公司喀什分公司宣告成立,庄毓柱任经理,注册职工29人。拥有部队转业的一辆客车、一辆货车。

1955年,国营新疆省运输公司喀什分公司,设3科4站1队1场,壮充柱任经理。

1956年,机构改革后,喀什分公司变成新疆省交通厅运输局南疆运输公司,扩大了营业范围,设5科9站1队1场,刘国瑞任经理,李静海任副经理。

1957年,南疆运输公司易名为新疆省交通厅运输局喀什运输总站,机构设7股1支1会18站1队1场。李静海任总站长,赵子明、许祚汉、马木提任副站长。

1958年到1961年,喀什运输总站更名为喀什公路运输管理局,增设了4个科室,19个养路所、站,王琦任党委书记,林明贵任局长。

1961年3月,新疆交通厅精简机构,撤销库尔勒、喀什两个公路运输管理局,成立吐(鲁番)喀(什)公路运输管理局,在喀什、大河沿设中心运输站。吐喀局当时下属两个公司:喀什运输公司和库尔勒运输公司。局长耿仁凤、书记王顺喜。喀什公司由喀什的两个车队,吐鲁番的一个车队,库尔勒一个车队,阿克苏一个车队组成。一车队队长严振华、支部书记王义明;二车队队长杨振田、支部书记吕国儒;三车队队长蒋炜、支部书记焦永贵;四车队队长马会同、支部书记丁沛然;五车队队长谢云良、支部书记马东方;修理厂厂长赵子明、书记何兴泉。1964年社教之后相继成立了其他车队。

1972年,自治区交通厅运输总公司喀什运输局正式更名为新疆交通厅运输总公司第六运输公司,机构进一步扩大,李少希任党委书记,姜富国任经理。

然而偌大的运输公司,一共只有30辆客车,平均每年只增长1辆左右。要拿下这样一条国际客货运输线,显然困难重重。

经过反复考虑和研究,“六运司”决心拿下这条运输线。党委书记王开清和公司经理姜富国清楚地知道:喀什还有“一运司”和“三运司”,他们的实力也很强大,为什么他们不去担任这条路线的客货运输,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条线的难处和危险。姜富国和王开清既意识到了承担运输的风险,也预见了这条线的前途和未来。

1983年,“六运司”从大连购进了12辆中巴轿子车,这种车型是大连轿车厂专门为高寒线路生产的,非常适合中巴公路运营。5月,准备投入运营前夕,巴方代表团在喀什交际处(其尼瓦克宾馆)观看了这12辆崭新的中巴车,赞不绝口。

中巴公路开通运营第一年,“六运司”10名驾驶员历尽艰辛,运输了1.5万人次,收入90万元。从经济效益上看,这一年没有多少利润,有时还出现了亏损。每当谈起这条线路时,一些职工向新任经理李世文抱怨道:这么难跑的线,有没有多少利润,干脆放弃算了!李世文心想:放弃不跑可以,到时候后悔怎么办?丝绸之路,随着越来越开放,迟早会有繁荣的一天。

果然不出所料,1986年5月1日,红其拉甫口岸对第三国开放。这一天,路透社记者格雷厄姆·厄恩肖向世界发出了第一条快讯:“连接中巴两国的红其拉甫山口于5月1日首次对外开放,各国旅客往返边界,探奇索幽,饱眼福,过游瘾,胜景无有出其上者。”

这位著名记者还洋溢的说道:“开放红其拉甫山口,无疑是1986年国际旅游业的一件大事,口岸一经开放,各国游客会像潮水般涌来……”

几年前还是那样孤寂的塔什库尔干,如今变了样,边防站、海关、检疫站、银行汇兑站、邮局、派出所每天一片繁忙,好不热闹!

新建的客运站能进出25辆客车,近旁还有配套的招待所,最多一天可接待出入境者500人。

500

原三队驾驶员宋寿平与扬州轿子车

1986年后半年,“六运司”借助红其拉甫向第三国开放的大环境,增添了龙江轿车、东风轿车数十辆。1992年又采购了更加舒适的扬州轿子车,专门跑巴基斯坦。在这条热闹的古道上,每天往返着十几辆“六运司”的车,满满当当,有拉货的,有载客的。

500

原三队驾驶员:左起宋寿平、王建平、李勇

为了方便运输,提高效率,“六运司”和有关部门为驾驶员办理了往返喀什和苏斯特的通行证,相当于临时护照性质。

500

500

500

中巴通行证,原六运司九队驾驶员宋寿民提供

苏斯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紧靠中国的一个小镇,当年人口不到1万,自古是丝路上的驿站。中巴公路通到这里,让这里的人们融入了世界的发展大道。“六运司”的汽车一进苏斯特,立刻会有成群的二道贩子涌上前来,他们目光炯炯的搜寻着车厢的每个角落,旅客随身带的、手里拿的、身上穿的都成了他们追逐的猎物。吃的、喝的、用的、穿的,这些“倒爷”们都能嗅到商机,服装鞋袜、五金用品、炊具餐具,甚至指甲刀和钥匙链,这些来自中国的商品都成了苏斯特的畅销货。

500

当年的苏斯特

500

巴基斯坦特色的花车

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在欣赏完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洪扎河谷的美景之后,还没有尽兴,一路北上,从红其拉甫山口入境,沿途寻访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堡的遗迹,领略冰山之父的雄浑,然后到古城喀什噶尔,体验南疆的人文。

来考察的、观光的、登山的、记者、官员……1986年全疆出入境旅客4.8万人,红其拉甫口岸就占了2.7万人。

到1991年,“六运司”共发客车2442车次,运送旅客9.7万人,出境货物1312吨,总产值达到798万元。“六运司”通过这条高原友谊之路,每年的收益占到公司利润的25%左右。

作者:喀什汉人,自由撰稿人。

500


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