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揭秘:四川省为什么简称川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关于川字的意义,有人说指河流,也有人说指平原。川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四川省为什么简称川?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先从八卦说起。

500

 川字由八卦的坤符而来

坤既指平原,也指西南 。《周易》有八卦,八卦依次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卦符之中“--”是阴符,读六;“—” 是阳符,读九。八卦分别代表八种事物,乾为天、坎为水、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坤为地、兑为泽。八卦还分别代表八方,乾为西北,坎为北方,艮为东北,震为东方,巽为东南,离为南方,坤为西南,兑为西方(见附图二)。

500

附图一 清华简八卦图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中晚期竹简,其中八卦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八卦图,除坎(上)、离(下)二卦与今通行本《周易》八卦图相反外,其余六卦一致。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2014-01-08

500

附图二 今通行本《周易》八卦图《周易》八卦图又叫文王八卦方位图。图片来源:﹝南宋﹞朱熹《周易本义》(四库全书版)

坤字曾写作川。出土文物西汉马王堆墓帛书《周易》、东汉熹平石经《周易》坤卦之“坤”写作“川”。坤字是后世出现的,“坤”是“川”的假借字(见附图三与附图四 )。川字演化作“顺”,《周易·说卦》说:“坤,顺也。”

500

附图三 帛书《周易》经文(图片来源:于豪亮《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据考证,帛书《周易》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帛书《周易》川卦说:“川,元亨,利牝马之贞。”今通行本《周易》坤卦说:“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川字由坤符而来。今天通行的八卦阴符“--”由“八”而来,帛书《周易》阴符即作“八”(见附图三帛书《周易》经文顶部)。“八”由“六”而来,所以“--”读六。清华简阴符作“六”。古文“六”写作“∧”,清华简坤符☷写作“500”(见附图一)。坤符“500”纵置即“巛”,“巛”演化为“川”。《大戴礼记·保傅》《后汉书·舆服下》等古籍“坤”作“巛”。类似由八卦卦符而来的字还有“水”,水字由纵置的坎符“☵”而来。

500

附图四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拓片熹平石经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刻石立在洛阳太学门外,唐朝以后,有残石陆续出土。残石拓片“致役乎川”对应今通行本《周易·说卦》“致役乎坤”。(图片来源:《熹平石经精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第25页)

 蜀地叫川由来已久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腹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理天下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其中豫州在中央,其余八州在周围。华山将西部分雍、梁二州,华山以北为雍州,华山以南为梁州,汉朝将梁州改为益州。四川省位于古代益州的腹地,在中原地区的西南,相当于八卦的坤地。苏轼《寄题梅宣义园亭》说:“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500

附图五 铜纵目面具   铜纵目面具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现为三星堆博物馆展品。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盆地有两大古国,东部是巴国,西部是蜀国,战国末年秦国灭掉巴国和蜀国建立了巴郡和蜀郡。巴郡的府衙在当时的江州县,今重庆市江北区。蜀郡的府衙在当时的成都县,今成都市。古代四川一带叫巴蜀或蜀,所以,四川省也简称蜀。东汉末年,刘备集团在益州地区建立了政权,国号为汉,后世称蜀汉。由于蜀地在中原地区的西面,所以后人也称蜀地为西蜀。杜甫《诸将》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500


附图六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又叫汉昭烈庙,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是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的纪念地,也是全国最有影响的三国遗址博物馆。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9-05-07

蜀地叫川由来已久。据《三国志》记载,邓艾伐蜀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在山上,山上有流水,邓艾请爰邵帮他解梦,爰邵说,按照《周易》,山上有水是蹇卦(500)。蹇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艮☶,艮为山,所以山上有水是蹇卦。蹇卦卦辞说:“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孔子说:“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爰邵说,您出征西南一定可以打败蜀汉,灭蜀就在眼前。后来,邓艾带兵果然灭了蜀汉。三国时期经学家虞翻注解蹇卦说:“坤,西南卦,五在坤中。”意思是,蹇卦上卦为坎☵,坎卦的中爻在坤☷之中,坤在西南。此处的坤指蜀地,坤即川。

500

附图七 唐家河景区   唐家河景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邓艾伐蜀攀登的摩天岭就在其中。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2018-07-07

隋唐时期蜀地称川或西川。由于剑南地区在中原的西方,所以人们也称川地为西川,西川是西蜀的代名词。《隋书•梁睿传》记载,“剑南悉平,……睿时威振西川。”唐朝设立剑南道,剑南道因其主要在剑门关以南而得名。唐朝时,道为省级行政单位。剑南道一度又分为东西两道,东道又叫剑南东川,西道又叫剑南西川。应当指出,这里“川”的意义是西南,而非平原。蜀地并不是以平坦著称,而是以艰险著称。东汉刘熙《释名》说:“益州,益阨也,所在之地险阨也。”《宋史•地理志》也说,川峡四路“地狭而腴”。1996年时(川渝分治前),四川省山地、丘陵、高原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9.51%、18.64%、28.50%,山间盆地与宽谷占全省总面积的0.81%,而平原只占全省总面积的2.54%。全省耕地以丘陵为主,平原只占耕地面积的15.4%。

500

附图八 金石梯田   金石梯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金石镇。图片来源:王梦2019-11-13

邓艾伐蜀时就尝到了“蜀道难”的滋味了。《邓艾传》说:“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毯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阴平道是三国时的一个县,在今甘肃省文县,当时属蜀地,唐朝时属剑南道。所谓“鱼贯而进”是形容道路狭窄,只能一人接一人地前进。

500

附图九 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剑门山中断处,这里两旁断崖峭壁,直插云霄,似倚天之剑;两壁相对,又似两扇大门,所以叫剑门关。﹝唐﹞李白《蜀道难》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2018-08-29

        

500

“四川”指四条大河

川字也表示大河。川不仅指八卦的坤卦,也指大河。东汉刘熙《释名•释水》说:“川,穿也,穿地而流也。”说的就是川为河流。东汉《说文解字•川部》也说:“川,贯穿通流水也。”在合体字中,“川”与“水(氵)”相通假(见附图十)。

500

北宋时,今四川地区设有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这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其间曾设有川峡制置使,后又改称四川制置使,四川由此得名。南宋时,梓州路改为潼川府路。元朝在南宋川峡四路的基础上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或四川省,至此四川建省。1997年,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升格中央直辖市,与四川省分治。

500

附图十一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由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及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十余个片区组成,是全世界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2018-07-08

按《新唐书•地理志》,剑南道有大川四条,“江、涪、洛、西汉”,它们分别对应今天的岷江以及长江、涪江、沱江、嘉陵江。古人把岷江作为长江的正源,所以,古人把岷江及长江视为一条江。四川因这四大川而得名。

500

附图十二 四川省地形图   图片来源:《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第150页

四大川是川峡四路人民的母亲河。古老的都江堰是建在岷江之上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了富庶之地,为成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都长期以来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著名三星堆遗址在鸭子河南岸,鸭子河是沱江支流之一,三星堆遗址是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北宋梓州路因梓江而得名,梓江是涪江的重要支流。嘉陵江沿岸的广元曾是北宋利州路的府衙所在地,嘉陵江上通甘、陕,下接重庆,是沟通长江与西北的黄金水道。长江沿岸的奉节是夔州路的府衙所在地,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的重庆是巴文化的发祥地。

500

附图十三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仍然存留和使用的水利工程。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2018-08-17

四川指四条大河,而作为简称的川指西南。四川省不仅是中国地理的一极,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极,这里民风厚道,包容开放,正如《周易》所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260页。

[2]﹝清﹞孔广森撰,王丰先点校:《大戴礼记补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329页。﹝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1042页。

[3]《尚书》,《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年,第224-226页。

[4]﹝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281-282页。

[5]﹝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781页。

[6]﹝唐﹞李鼎祚撰,张文智、汪启明整理:《周易集解》,巴蜀书社2004年,第126页。

[7]﹝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125-1130页。

[8]﹝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中华书局2016年,第20页。

[9]﹝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2011年,第2230页。

[10]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地理志上》,成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442页。

[11]﹝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779页。

[12]﹝东汉﹞刘熙:《释名》,中华书局2016年,第12页。

[13]﹝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68页。

[1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11年,第1079页。

[15]:郭沫若等:《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66页。

[16]﹝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中华书局2012年,第12页。

全部专栏